《水浒传》是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为《水浒》。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翻译成日、韩、英、德、法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名著。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本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今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无不精通。他三十五岁考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后弃官专心著述,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的故事,创作出长篇小说《水浒传》。此外,也有人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还有观点认为《水浒传》是由罗贯中、施耐庵二人合作完成的。至于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只能留待后人进行考证了。
《水浒传》讲述了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被迫落草,杀富济贫,逐渐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故事,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水浒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各个好汉的故事,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性又不乏关联性;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好汉们在梁山泊聚义,形成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山寨,并发动一系列对官僚恶霸及附近城池的战争,直到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第三部分讲述的是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后,相继镇压田虎、王庆、方腊,到最后鸟尽弓藏,悲壮死亡的故事。
《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成功地塑造了宋江、卢俊义、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氏兄弟等一大批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清代著名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水浒传》在问世之后的几百年间,广为流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曾多次出版,出现了众多的版本,堪称体系庞大、关系复杂。但概括地来说,主要有繁体版和简体版两大版本。其中又分为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以及无回本等各种版本,目前我们读到的《水浒传》一般都是根据繁体版整理而来的。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李卓吾在一百回体繁本的基础上,加上了只有简体本才有的征讨王庆、田虎等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增饰、润色,形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署名的批评者为“李卓吾”,这就是《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又称为袁无涯本。
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将原书第一回改为“楔子”,保留了原书第七十一回中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部分,自己撰写了“梁山泊英雄惊噩梦”的情节,作为结局的第七十回。此外,他还对前七十回的行文做了较多修订,进行了大量堪称妙绝的评点,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全称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的时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
本书的前七十回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整理的,而本书的后五十回,则以署名“李卓吾”评点的袁无涯本为底本整理而成,同时还参校了容与堂本,及通行的各种版本。原评点文字有一部分为眉批,为了节约版面,本书统一作夹批格式处理,但仍标注“眉批”字样。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在正文之前还收录了金圣叹评本的《读第五才子书法》。
另外,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本书在每回之前都加入了古代版画图像,共计二百余幅。这些图像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水浒传》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内涵,还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之余,获得艺术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