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能在短短70多年就发生巨变,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为什么能在短短40多年内就发生凤凰涅槃,从保守闭塞走向改革开放,创造出令世界为之震撼的中国奇迹?中国人民为什么能迅速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富裕?这些问题只能到中国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才能寻觅到准确答案。中国有个团结有力的执政党,中国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都是中国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那么,中国共产党有什么法宝,能调动起中国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呢?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谋略,使得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呢?本书从战略部署的角度进行些许探讨。本书作者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战略正确与否关系一支部队,乃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1949年以来,中国取得成功并非一帆风顺,是在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后才取得的。总结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我们就会发现,战略思维至关重要。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回望过去4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登高望远,制定了对外开放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部署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各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中国走向成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支撑。本书对这些战略提出的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读者从战略角度发现中国何以成功。
本书共分十二章,沈传亮负责框架设计、全书统稿和第一章对外开放战略的写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邢浩博士负责撰写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圣强博士负责撰写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李秀军副教授撰写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肖鹏博士负责撰写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从“三步走”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团队研究能力受限,我们对新时代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没有专门进行介绍,对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战略部署也未述及。
通读此书,读者不仅会发现中国共产党有通过制定实施重大战略,推动中国发展的优良传统,了解很多重大战略的出台都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且还会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才保持了长期稳定状态下的发展。纵观世界,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几十年内坚持不懈地实施既定重大战略,尤其是人口众多、面积广袤的大国。这是中国为什么成功的重要因素。
推动中国继续走向成功,必须加强战略思维的养成,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在前进道路上要增强战略思维,才能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这正是本书传递的讯息,也是本书写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