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德
我与郭浚清先生是30多年的知己诤友。我们的相识始于中共中央党校同窗学习,相知于对文学,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酷爱和切磋。浚清是扬州人,谈吐、气韵、知识与才智,都充溢着扬州传统丰厚的人文底蕴与风华。他博览群书,阅人如川,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坚实。他对诗韵学的钻研、熟谙与积累,几近专精特新的程度。我和几位同学,如张凤朝、李建一等,都打趣地说他学习理工专业是走错了房间。如果一直专修文史,或可别开风景,自成一家。“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一支画笔春秋笔,十首道情天地情。”1990年初春,我们小聚欢谈时,我借用邓拓前辈的这四句诗来表达对其才情的赞佩,并送他一把景泰蓝小刀。他回赠我五言律诗道:“千宵景泰梦,一曲莽原翱。待到茶花艳,迎宾杞麓邀。”友情与才情尽显诗中。
喜爱唐诗的人都了解白居易对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及其诗歌意蕴的爱与知。他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的古风诗作中,悟性荡漾,神思驰骋,发出“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的咏叹。这对于读者感悟浚清先生编著《唐诗撷英》的心路,应该说是一种启示。
唐诗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一个鲜亮标志与璀璨明珠。唐诗的流传与影响水远天长,已渗透到我们民族精神与文学创作的深层,直到今天,仍具有难以企及的艺术光彩与魅力。
唐诗数量繁多,文体纷呈。据梳理统计,现存唐诗5万首以上。自唐宋以来,编选唐诗之风日盛,各种版本竞相问世。虽然散佚很多,至今仍保留有300多种选本。其中,以《全唐诗》所选篇目最多。《全唐诗》是在清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位学人搜集、整理、编校,由曹寅主编刊刻而成。《全唐诗》总共录选作者2800多人,选入诗歌4.9万多首。由于“巨细靡遗”,故而显得良莠混杂。及至清乾隆年间,进士孙洙从自己所受教育、生活经历和诗学眼光出发,仿照《诗经》的体量,兼顾各种文体与诗家风格,遴选杰出诗人77位,精品诗作310首,编成《唐诗三百首》,后四藤吟社本又增补3首,臻为唐诗编选的范本,流年经代,童叟都爱,妇孺皆知,影响深广。
浚清先生在通览、精读、反思和联想包括《全唐诗》《千家诗》《唐诗别裁》《唐七律诗精品》等选本后,特别是在细读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和李商隐等唐诗大家专集的基础上,心心念念,感慨系之,萌生了为《唐诗三百首》拾遗补阙的冲动与执念,并经夙兴夜寐,辛勤努力,终于使别具特色的新选本《唐诗撷英》付梓出版了。没能被孙洙选入《唐诗三百首》,而由浚清先生“拾穗”的经典唐诗凡26首。其中,包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卖炭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牧的《清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罗隐的《蜂》,等等。由此可见,编者对唐诗的通晓、判断与选择是非常精到的。
在“拾穗”“管窥”和“管窥续”中,编者秉持纯净的传统文学审美姿态,精细入微地考证了诗歌中的人物、地名、词语、韵律、修辞、名物及其意象。笺注明洁,正义澄朗,使人感受到诗学思维的跃动,令人耳目一新。
编者对诗歌的理解与评点,具备历史的特定性,又有现实的指向性,从而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与百姓情怀。例如,就皮日休《橡媪叹》按语道:“‘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他还以幽默的语调,希望房地产开发商能在办公室挂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书法条幅。王建的《水夫谣》所表现的船工艰苦生活很真切,并不像某些歌词那样轻松洒脱。文学的人民性是文学创作恒久的信念与追求。他还以比较的方法,对诸位诗家的诗歌意绪的差异,言简意赅地给予点拨。他在盛赞刘禹锡的《赏牡丹》时,指出李商隐写牡丹用典过多。高适的《别董大》比王维的《渭城曲》更显乐观阳光。而陈子昂的《送客》比王维、王勃和高适的送别诗多了一份祝愿,别有一番情境。从古至今,唐诗注家蜂起。然诗无达诂,浚清先生的品评基本没有别人说过的话,领悟与视角很有独特性。
在《唐诗三百首》中,孙洙选入杜甫的诗作最多,达38首。这与编者的教育背景、诗学观念有很大关系。杜甫诗歌创作态度严谨,讲求押韵、平仄和对仗,这是很得编者欣赏的。诗词格律问题极其复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说就是写诗填词者的“圣经”。浚清先生在熟读经典著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苦心摸索,在《诗韵浅谈》中对各个时期、各种规则及其演变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主要就入声韵作了归纳和阐释。把自己多年的积累一吐为快,奉献给读者,这是很有裨益的。
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越成就。同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亦有广泛兴趣,具有很深的造诣。并且,他提倡学理工的要懂点文学艺术。爱因斯坦高度评价居里夫人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也突出地赞颂了她在人文道德方面体现的热忱、力量与作用。这些例子进一步证明,哲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实践活动,都是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们有规律的经验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激发、互补互促的。回到眼前来说,浚清先生与夫人朱宝凤女士都是学习化工机械的,都曾在企业管理和行政岗位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他俩在文学艺术方面有较深的修养。这得益于他们青少年时代的刻苦努力与环境的熏陶,以及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的恒久坚持。宝凤女士曾与浚清先生合著诗词《琴瑟集》。这次,在《唐诗撷英》编注中,她又提出以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置于《拾穗》等建议,由此可见她对唐诗的通晓及对诗家的熟知。
作为老朋友,对于《唐诗撷英》的出版,我深表欣喜与贺忱。作为第一读者,我得以优先阅读,获益良多。匆草地写了篇读后感,权当为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