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人似乎都非常焦虑。来自学业、职场、人际、家庭关系等不同方面的压力,大部分都会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不得不拼尽全力应对各种竞争压力,同时可能还背负着车贷、房贷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超负荷运转。可见,在人们追求卓越的时候,焦虑也会如影随形。
焦虑极具普遍性,而焦虑障碍作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困扰着极为庞大的大众群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因此,我将焦虑作为我在英国学习心理治疗时的研究方向,并且十余年来一直将其作为我的临床心理治疗主攻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然而,大家所熟知的由压力源引发的焦虑担忧远非焦虑的全貌。有些人惊恐发作,而有些人害怕出现惊恐发作,就回避某些特定的场所或活动,如运动、乘坐地铁、飞机、电梯,甚至不敢独自外出;有些人则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恐惧,如蜘蛛、血或黑暗;还有些人在别人面前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或吃不下饭等。这些担忧或恐惧在普通人眼中可能根本不是问题,但对焦虑症患者而言却是很大的困扰。
很多人分不清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的区别,认为只要出现了焦虑情绪就是患上了焦虑症,这是一种对焦虑症的误解。一部分人因为存在这种误解,造成了不必要的担忧与恐惧,而这种对于自身焦虑的焦虑反而强化了焦虑情绪。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必害怕焦虑,因为焦虑还是我们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趋利避害,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灾难化的结果处于警觉或戒备状态。
人类远古的祖先正因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能够时刻保持着警觉,以及对生活的未雨绸缪,才得以存活、繁衍至今。然而,人类的进化远远滞后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现在我们根本不必像石器时代那样需要时刻警惕身边各种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险,但是,过度的警觉与担忧——这套自我保护机制就像刻在了我们的DNA里一样延续至今。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大脑就像一部“永动机”,不停地搜寻着周围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或灾难化的结果,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我们可能会被预想的充斥在脑海中的各种可怕的想法淹没,并且焦虑得惶惶不可终日,从而造成严重的情绪困扰与心理痛苦。所以,我们的最终目的并非彻底地消灭焦虑,而是要正确地看待焦虑,并将焦虑控制在一个正常、适度的范围内,不让它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焦虑的形成和发展与很多心理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为我们能够针对焦虑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与干预奠定了基础。我从多年的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发现,焦虑症患者存在大量共性的认知偏差和问题化的行为模式,它们促发了焦虑的形成与维持。
焦虑症患者在面对压力事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时,往往更容易做出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的预判,并且深陷假想的灾难情景中难以自拔。比如,他即将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很快想到如果考不好怎么办。大脑中马上会浮现出各种考试失败后的悲惨情景,仿佛灾难已降临。当他感觉身体不舒服或某个部位疼痛时,他可能马上会想到是不是得了什么致命性的大病。他会接着联想“灾难”发生后自己即将面对的各种可怕的遭遇,如承受疾病的痛苦与折磨,面临死亡的恐惧,以及孩子将无人照料等一系列连锁性的负面结果,并因此变得焦躁难安、痛苦不已。
焦虑症患者常偏差地关注并执着于那些几乎不可能发生的灾难事件,或聚焦于自身细微的瑕疵,却对更大概率或正面的状况视而不见。比如,一些人害怕乘坐飞机,仅仅因为将关注更多地锁定在罕有发生的空难事件上,并且因此认为乘坐飞机是不安全的。同理,很多焦虑者当众发言时常因自己一些细微的失误而耿耿于怀、惶恐不安,仿佛看到了每位观众向他投来的鄙夷与嘲讽的目光,并且对当众发言开始变得惧怕、退缩或回避。然而,这种回避的行为却使焦虑者对当众发言更加恐惧,使其成为心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本书涉及以下主要内容:
1.简要地阐述了正常与异常焦虑的分水岭,并且介绍给大家一些简单易行的判断方法,以消除焦虑者对自身状况过度的担忧;
2.以认知行为疗法的策略与方法为基本框架,结合大量的临床实例,列举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引发、强化焦虑的问题或偏差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深入地分析这些因素对焦虑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3.详细地讨论了如何将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化地应用到广泛性焦虑症与惊恐障碍的心理干预中;
4.结合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理念,探讨了如何创造平和而安宁的心境,彻底告别焦虑。
我希望通过本书向更多的人普及焦虑心理干预方面的知识,帮助焦虑者建立对焦虑的正确认识、消除对焦虑的误解与恐惧,并且通过简单易行的心理干预策略与方法,让焦虑者无惧焦虑,最终战胜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