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七月流火中

七月七日晴

七月七日晴

夏雪缘

已完结· 11.54万

《七月七日晴》主要讲述了,夏日的夜风清凉地吹着,耳边喷泉的水声哗啦啦地响着,伴随着怀中浓郁的栀子花香。从遇见他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成了她的守护神,那样温柔、细致与包容。他也曾勾着她的手,许诺要永远在一起。然而,命运终究抵不过上苍的安排……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七夕雨是思念的泪;那么,如今的她,能不能拥有一个天晴的七夕,好让她再见他一面……

七月末世

七月末世

瞳木

已完结· 38.84万

七月,病毒爆发,丧尸来袭。他们被困在病毒爆发地。扎起马尾,拿起武器,她一改平日柔弱形象,誓不做他的负累!末日荆棘,他们共战!

战火中成长/写给青少年的党史

战火中成长/写给青少年的党史

邵维正 主编 李步前著

已完结· 6.32万

在七爷心头纵了火

在七爷心头纵了火

柳清媚

已完结· 200.27万

秦家千金孤傲清冷,美艳却高不可攀。 苏家纨绔恶名在外,人人都敬而远之。 直到苏七爷臭屁地晒出结婚证,向秦烟喊话示爱。 众人:青城的高岭之花怎么就插在了牛粪上? 秦烟:智障傻逼。 苏慕衍:夫人手辣心黑,果然与我天生一对。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最后岁月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最后岁月

杨帆

已完结· 28.78万

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李立三、蔡和森、向忠发、王明、博古、张闻天,这十位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却都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又都有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精心攥写了此书,为读者一一解密。

重生:七天成为顶流

重生:七天成为顶流

笨小孩

已完结· 104.50万

八十万水军头子重生平行世界,除了长得帅一无是处? 老子脑子里有一个世界的文娱资源! 从《K歌之王》到《青花瓷》、从《无心法师》到《战狼》、从《悟空传》到《百年孤独》…… 陆宇:不是我针对谁,而是在座诸位,都是垃圾!

逆流黄金岁月

逆流黄金岁月

揽清风

已完结· 155.42万

站在时代的风口上,猪都能起飞

我被七个女神轮流逼婚

我被七个女神轮流逼婚

花都公子

已完结· 185.37万

神仙岛传人杨小邪,精通奇门八卦,医术通神,音律书画,皆为顶流。可却被师姐们逼婚出岛,跑到举目无亲的东海市,强敌环伺,家族打压,麻烦事应接不暇。然而杨小邪打定主意,势要娶到东海第一美人!

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易中天

已完结· 7.22万

靖康耻,风波狱;临安风,崖山雨。命运多舛、半壁江山的南宋,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大帝国。海外贸易覆盖欧亚非,程朱理学影响元明清,词的境界和韵味更是臻于极致,苦难而风流的时代一言难尽。

旧中国三教九流揭秘

旧中国三教九流揭秘

范春三

已完结· 63.03万

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揭露诸多的丑陋现象,较多地涉及了旧中国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把它们的道道机关和层层伪装统统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李白:诗中日月酒中仙(走进诗词品人生系列)

李白:诗中日月酒中仙(走进诗词品人生系列)

英木

已完结· 9.89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在诗风泛滥的唐朝,李白的乐府、歌行以及绝句都达到了当世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游踪遍及南北山川各地,诗歌豪迈清狂,偏偏文采斐然的李白又剑术高超,道法超然,上天给了他所有的才华,却将他的政治生平勾勒的曲折纵横,他纵有指点江山的梦想,却不断的输给严峻的现实。本书就是通过诗歌对李白的一生进行了诉说。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孙晔

已完结· 15.12万

本书为“城市映像”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关于北京的散文50篇,收录了梁实秋、朱自清、老舍、朱湘、汪曾祺、邓云乡、张中行等名家经典之作,从北京的风景、风俗、吃食、人物和对北京难以割舍的情感方面,展示百年间都城京华的盛景与风情。

让岁月在记忆的长河里流淌

让岁月在记忆的长河里流淌

侯占龙

连载中· 13.94万

本书以一个文化人的非凡经历,见证一段奇异的文学艺术成长史,为我们文艺事业增砖添瓦。

流年碎影(上)(张中行全集)

流年碎影(上)(张中行全集)

张中行

已完结· 25.90万

本书是著名华裔新闻人吴惠连生前的作品集结。吴惠连是美国主流大报中的*位华裔总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美国,父亲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并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硕士学位的著名报人吴嘉棠,母亲是美国记者,其成长经历和家族历史横跨中西方。 本书带领读者重温了这个新闻家族三代人的70年历史,其间中美两国的纽带与联系及新闻业的发展历程,文笔优美、感情真挚,从日常琐事到对新闻业的思考,作者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在现如今中国纸媒急速衰落,新媒体强势崛起的时代,可以让更多人思索,如何做好一个“新闻人”。

重生七零末之幸福生活火辣辣

重生七零末之幸福生活火辣辣

华雪慈

已完结· 222.89万

被好友背叛、被前夫冷暴力对待。傅楚窈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真是不值得,但最后还能有人陪她终老,算啦,她也活够了。想不到,她死后重生,竟然又回到了七零年代末?原以为重活一世已经是命运之神给她开了外挂,所以这一世,她要好好把握住机会,学医术,照顾奶奶,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成。可没想到的是,种种惊喜还在后头!老武(叼烟、痞笑):我就是金大腿,欢迎来抱!傅楚窈(傲娇脸)表示:我要靠自己!

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易中天

已完结· 5.44万

北国已是铁血,南宋兀自风流。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如果很差,为什么会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 如果很强,又为什么被迫南移,连皇帝都曾经狼狈漂泊海上?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中国古代七大宰相就是会掌权

中国古代七大宰相就是会掌权

刘行光

已完结· 24.80万

作为我国皇权社会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是整个国家的二把手,素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称。这个职位曾经让无数官场中人每次醒来的时候总是流着哈喇子,因为只要登上这个宝座,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公务员」生涯干到*了,就意味着拥有了对臣僚、百姓的生杀大权,就意味着拥有了对天下财富的支配之权。体会百官之长、群僚之首的悲喜人生,回味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权力角逐,感悟叱咤风云、治国理政的雄韬伟略,学习为人处世、审时度势的生存智慧。细致的刻画。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阎云翔

已完结· 13.78万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张鹂

已完结· 14.30万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杨花无影水中月

杨花无影水中月

前尘一梦

连载中· 9.18万

要当个活着的渔人! 心静浮尘:烟花三月看扬州,仅叹杨花无影去,人生难得几轮回,疏看一缕清风去,留得亲情甚相思。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生命的河流:七堂关于人生的成长课

生命的河流:七堂关于人生的成长课

陶晓清

已完结· 9.57万

时光流逝,世事变动,生命转换……从早年引介西方流行乐、推动华语乐坛的原创风潮,到中年创建“青春网”、成立“音乐人交流协会”;从远赴加拿大研习心理咨询并取得专业证书,到历经罹癌、抗癌的曲折过程,行过死亡幽谷而后重生、乃至奔波于各地带领成长团体……一路走来,“民歌之母”陶晓清何以做到对命运的每一次翻转都控制自如,对生命中的任何一种状态都能够如实回应?本书一览无遗地展示出一个走过人生七大危机却依然兴致勃勃的生命。在书中,她温温柔柔地向我们诉说着自己、家人、朋友的病痛及死亡,以及为了追求心灵平静所遭遇的波折的学习旅程,看似柔弱却也依然勇敢。 ——而这,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江湖记: 河流上的中国

江湖记: 河流上的中国

谈雅丽

已完结· 17.05万

作家谈雅丽通过十年实地行走考察,查阅文史典故、地域资料,以河湖寻访足迹为线索,从水文化的角度记录中国江河与湖泊的现实与往事,解读华夏文明的繁衍生息,展现“河流上的中国”之阔大景象。这是一趟风物与历史交融的心灵之旅,更是中国水文化的寻根之旅!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七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七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王奇生

已完结· 37.21万

《中国近代通史》十卷中,以本卷时间短,前后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历史风云变幻之急剧,为百年中国所罕见。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老革命党国民党与成立仅三年的新革命党共产党,携手合作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与晚清由单一党派主导革命不同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激变为多个党派的共同诉求。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革”发展成为“多党竞革”的局面。

5月14日,流星雨降落土拨鼠镇

5月14日,流星雨降落土拨鼠镇

雨落荒原

已完结· 14.57万

这是一个母亲为女儿复仇的故事,一部有关复仇和救赎的反思作品,一本用“蒙太奇手法”还原真相的悬疑小说。 在安静的土拨鼠镇,孔医生用望远镜偷偷关注着对面楼上新来的女租客费菲,有一天看到一个男人走进了她家,但再也没出来……十年前,费菲的女儿费南雪被杀死在河边,所有的嫌疑指向费南雪的老师……

梅毅说中国史——南明:流亡的悲歌

梅毅说中国史——南明:流亡的悲歌

梅毅

已完结· 24.70万

崇祯帝继位后,一步一步带着他的大明朝走向灭亡。南明,那个崩溃的时代,那个病态人格比比皆是的混乱社会,任何挣扎都无法阻止它衰亡的进程。大明建国二百多年后,一代雄杰朱元璋的皇裔圣种朱由榔,像丧家犬一样,流落到缅甸境内,度过了他人生最艰苦的岁月。 在“亡天下”的浅层忧虑和“失身家”的深层恐惧双重夹击下,病态的“清醒者”们,成为晚明士人的“表率”和借口。文人士大夫内在的号称“坚韧”的精神品格,最终匍匐于刀锋利刃之下。但中华忠烈,不绝如缕。一批抗清殉明的忠臣孝子:史可法、高杰、夏完淳、陈子龙、张名振、瞿式耜、张同敞、张煌言,或为封疆大吏,或为布衣文士,国难之时,他们皆临危不惧,挺身赴难,以“姑留螳臂强当轮”的悲壮之举和带血的头颅,为南明半明半灭的历史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朝代土崩瓦解了,一代又一代凤子龙孙被抛入了历史的深渊,但鲜活沸腾的灵魂,却从帝国死亡的躯体上腾然而起,引导我们进入更加光明的涅槃的另一端!

我竟是新晋顶流的白月光

我竟是新晋顶流的白月光

枪花文学

已完结· 1.06万

我死对头有个白月光,他不知道是我。 他接受采访时,一边思念白月光,一边阴阳怪气我。 于是乎,两大热门cp粉掐起来了。 这一边磕他和白月光,那一边磕他和死对头。 我:什么都磕只会害了你们! 直到顶流发现了真相,红着小狗一样的眼睛对我说:「姐姐……」

流年碎影(下)(张中行全集)

流年碎影(下)(张中行全集)

张中行

已完结· 25.49万

本书是著名华裔新闻人吴惠连生前的作品集结。吴惠连是美国主流大报中的*位华裔总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美国,父亲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并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硕士学位的著名报人吴嘉棠,母亲是美国记者,其成长经历和家族历史横跨中西方。 本书带领读者重温了这个新闻家族三代人的70年历史,其间中美两国的纽带与联系及新闻业的发展历程,文笔优美、感情真挚,从日常琐事到对新闻业的思考,作者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在现如今中国纸媒急速衰落,新媒体强势崛起的时代,可以让更多人思索,如何做好一个“新闻人”。

一生中必须抓紧的七件大事

一生中必须抓紧的七件大事

李昊

已完结· 10.80万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数不清的事,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有的人闲庭信步之间功成名就。关键之处是要善于区分一生中的大事与小事,并能够紧紧抓住那些决定人生高度的感表做足文章。解决一件大事便上一个台阶,七级台阶爬完,则人生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研究

刘雨珍

已完结· 20.75万

中日文化交流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展开,但是这个时期主要是中华文明影响日本,而到了近代以后,中日的文化交流呈现相互学习和影响的局面。本书生动解析了东亚视域中的文化交流,以及中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并分析了在这一东亚文化影响的环流中产生的诸多问题。

工开万物:十七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工开万物:十七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薛凤

已完结· 21.17万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最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