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聚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伟,栾淳钰,赵冶
已完结· 20.66万字
本书是一本讲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党政读物,全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现实基础,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新境遇、新使命、新内容、新方法、新载体以及新趋势的考察,揭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面貌和新气象,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探索,是系统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部专著。
李伟,栾淳钰,赵冶
已完结· 20.66万字
本书是一本讲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党政读物,全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现实基础,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新境遇、新使命、新内容、新方法、新载体以及新趋势的考察,揭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面貌和新气象,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探索,是系统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部专著。
臧佩红
已完结· 19.97万字
本书在认真解读日本政府有关教育的决策、法令、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制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揭示了其近代“皇国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并阐释了其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举措。
【英】布拉德利·布什
已完结· 7.95万字
学习的科学促进学生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式学习,用非常先进的研究成果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老师深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老师信息化素养,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解决教师日常阅读教育研究成果遇到的难题;作者精挑细选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研究,准确解释研究成果,并让老师能快速运用。
〔荷〕保罗·A. 基尔施纳,〔英〕卡尔·亨德里克
已完结· 12.66万字
围绕我们如何学习、如何使学习变得高效且愉快,本书介绍了28项重量级的教育心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启发了世界各地的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影响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 作者从教育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领域所精选的关于学习与教学的开创性研究文献,为读者呈现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zui重要发现。本书每一章介绍了一篇研究文献、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该研究成果以及该研究对于教师的关键启示等。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括: ●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 学习的先决条件; ● 哪些学习活动支持学习; ● 教师的教学活动;
李灵,肖清和
已完结· 38.14万字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欧美教会在中国创办了大学、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不仅为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学科研究体系,如农学、化学、心理学专业等,还沟通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奠立了基础。 此外,西方教育体系和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由意识,酿成了诸如脱离教会学校的“六三离校事件”,从中可以窥见20世纪上半叶的校园风云。
【美】萧公权
已完结· 23.37万字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 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本书就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林满红,城山智子,杨美慧,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魏丕信,冯珠
已完结· 190.53万字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由学者刘东创办并主编、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自1988年起开始出版发行,海外中国研究的学术名著190余种,囊括了费正清、魏斐德、史华兹、杜赞奇、谢和耐、宇文所安、易劳逸、韩书瑞、瓦格纳、杜维明、斯波义信、沟口雄三等海外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续的贡献,在学术界、出版界享有盛誉,成为公认的图书品牌。目前每年出版新书十余种,并推出了女性系列、海外学子系列、环境系列等子系列。此套电子书是该丛书首次以合集形式发布。
黄蓉生等
已完结· 49.70万字
本书是当代知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撰写的社会学的通俗著作。作者以通俗的语言,从古今中外具体的事例入手,分析、阐发社会学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尤其强调社会学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
梁远
已完结· 16.86万字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城市化过程,而“城市病”出现及蔓延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避免“城市病”的“侵袭”,这是当今几乎所有后发展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很好地总结出了英国在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其现实意义很强,它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病”治理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王永益
已完结· 15.48万字
本书从国家、社区共同体和社区社会关系三个层次上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结构进行了设计,从政治维稳、知识普及、道德提升、精神关怀和社会动员等方面对城市社区思想 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定位,并对可能出现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如个体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监督等,进行了讨论。
刘岳兵
已完结· 31.52万字
近代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中,学者之间的相互往来、著作的相互翻译、思想的相互启发等,在彼此交流中实现了适应各自社会需要或自身发展的创新,从而达成了双赢。本书即是对这种互惠与双赢的历史事实的探讨,这不仅有利于纠正以往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偏面强调日本对中国的影响的单向思维定势,而且对进一步分析近代日本知识建构中的中国因素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志龙
已完结· 18.80万字
本书对近代安徽族田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清代、民国时期政府族田政策的变迁和族田助学兴教功能的近代转型等角度作了探讨。近代安徽宗族经营管理族田的成败得 失,不仅对于当今中国的家族经济和其他共有经济的发展有可以借鉴之处,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陈明胜
已完结· 21.54万字
近代以来,在内外诸因素的影响下,传统中国基层治理的三维结构受到冲击,地方自治制度嵌入。然而,革新与守旧的博弈未必总是以某一方的胜利而结束。近代国家的诞生及权力扩张,地方精英的结构性变化及功能异化,一般民众现代政治意识的普遍薄弱,使近代中国地方自治呈现传统与现代相互杂糅的复杂局面。江苏素为物阜民丰之地,又是欧风美雨首冲之地,近代江苏地方自治研究不但为人们观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演变提供了生动的个案,还为人们透视近代中国政制转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存续时间虽不长,却给现代中国带来剧烈长远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中华传统文明在欧风美雨和内忧外患中的深层次文明危机,同时中华民族也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奋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已完结· 50.98万字
《“中国腾飞”探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概说》 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腾飞”,主要观点:(1)“中国腾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金燕
已完结· 14.84万字
本书从当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入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观与西方伦理学的友爱、博爱以及伪善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要吸收中外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合理经验;坚持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先进性与层次性、选择性与引导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力求实效。
关承华
已完结· 12.00万字
《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妙解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隔代教育难题》是作者基于近些年在各地开展的青春期教育、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等各类讲座,以及其亲身经历、感同身受,有针对性撰写而成的日常家庭教育问题妙解和应对策略。按照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隔代教育9节课的方式呈现,用真实、生动、贴切的案例故事,真情、朴实、流畅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读懂孩子”、正确“评价孩子”,这是父母为孩子必修的一门课。
庄琳君
已完结· 8.54万字
《德国幼儿教育成功的秘密:近距离体验德国学前教育与幼儿园日常活动安排》从德国幼儿园日常互动情景对话与小故事,近距离体验教师、父母彼此携手合作,共同落实学前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认为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主要的发展目标,幼儿的学习就是在生活中、大自然中与游戏中学习。每经历一次、挑战一次,就能成长一点。
(美)杜赞奇
已完结· 15.94万字
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张宇燕
已完结· 16.20万字
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就必须从时代的高度、发展的角度、世界的维度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本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表述为:一个基本判断、两个战略目标、三个工作抓手。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坚持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不动摇;两个对外战略目标分别是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抓手分别是推动“一带一路” 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贡献人类共同价值。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有助于我们总结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有助于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温娟
已完结· 16.19万字
本书聚焦于日本农业问题两个主题,一是资本主义与农业的问题,另一是政府与农民的问题。研究认为,前者受其国家体制的制约,而后者则与执政者的裁量相关。近代以来日本农业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廉价粮食,乃至廉价劳动力;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始终以扩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工农业间差距为目标,但是其政策理念与目标之间却始终存在一定的“非整合性”,这种非整合性造成日本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出现断层。进入21世纪后,日本农业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其结果如何仍需要长期的持续性关注。
[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
已完结· 3.19万字
继《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和《翻转学习》后,被誉为翻转课堂先驱的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拜访了众多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师与学校,在《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一书中,他们分享了许多前沿的教学经验与宝贵的教育心得。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成功模式,而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也将为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位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教师们如何应对教育变革提供了优质的拿来即用的解决方案。 本书概括了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为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提供了有效且实用的方法与策略。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教学模式创新,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程爱丽
已完结· 18.30万字
跨文化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跨文化传递,或者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跨文化运行,也就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关联不同文化的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还涉及人类社会中诸多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究其实质,跨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的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
李惠仪
已完结· 173.65万字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由学者刘东创办并主编、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自1988年起开始出版发行,海外中国研究的学术名著190余种,囊括了费正清、魏斐德、史华兹、杜赞奇、谢和耐、宇文所安、易劳逸、韩书瑞、瓦格纳、杜维明、斯波义信、沟口雄三等海外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续的贡献,在学术界、出版界享有盛誉,成为公认的图书品牌。目前每年出版新书十余种,并推出了女性系列、海外学子系列、环境系列等子系列。此套电子书是该丛书首次以合集形式发布。
晏绍祥
已完结· 21.82万字
《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是长江学者晏绍祥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合集,共收入七篇古典历史研究和史学史文章,主要涵盖了他对波斯帝国、古罗马、古希腊以及秦汉帝国等的研究成果。前两篇文章有关波斯帝国。作者通过比较研究,反思“专制”的概念内涵,提供了对古代帝国政治制度的新解。第三篇文章是古希腊罗马史学的综论,作者详尽梳理了从早期希腊的史学萌芽到罗马帝国末期的史学发展,不仅涉及希腊化时代等较少提及的时段,同时对不同时期史家、史作的写作背景都做了具体介绍。第四、五篇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尤其是以日知先生为代表的古典学家的著作和经历。第六、七篇从古典政治思想和罗马帝国主义两个重要问题入手,条分缕析地勾勒了西方的学术前史和当下关注。七篇文章独立而统一,既回应了古典学的诸多重大问题,又描绘了东西方古代世界史研究的学术概貌。全书兼顾中国和西方的视角,不仅有对古代东西方帝国的比较研究,而且从多个切口梳理了中外的古典学研究。
刘巍
已完结· 15.66万字
冰雪体育产业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体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新兴产业,冰雪体育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关联,而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多角度、全方位对我国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支持。本书对我国冰雪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和研究贡献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王志高,高庆辉,左凯文
已完结· 16.66万字
本书全面梳理明初南京士人张瑄的身世、家族、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张瑄为宋初名臣张咏后人,明初时家族聚居南京江北,凭借科举起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在当时中等仕宦人家中颇具代表性。本书综合各种史料,对张瑄的家世、生平事迹、郊游等情况做全面梳理,并分析其历代评价及影响。书中还在附录部分整理了张瑄文存、张瑄诗辑(附唱和诗)、张瑄年谱等。本书对今人全面分析研究明代官贵家族兴衰及南京一般社会生活面貌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胡文亮
已完结· 17.50万字
本书以梁希和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了解我国现代林业政策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以6章的篇幅集中介绍了梁希的思想变化轨迹、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任职部长期间所开展的工作。 梁希耳闻目睹发达国家重视林业、发展林业因而改变面貌的事实,对发达国家大林业思想的精髓有了深切的认识。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治山治水,可逐步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充分意识到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对大林业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至此,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又重回主导地位。
张汝伦
已完结· 49.70万字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是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张汝伦,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为主要描述对象,揭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的种种基本问题和特征,破解中国人思考公共问题的基本思想预设。以思想史的写法,重回现代中国之初的思想语境,通过追其源头,张汝伦老师认为,三大思潮,标着着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现代问题之时所进行的最初探索,这三大思潮,虽表面看是舶来品,中国知识精英对它们的理解,却并非外烁,而是内生,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进行了本土化的阐释。正是这些后来已经不太容易辨认的本土和传统因素,构成了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才能理解的中国。中国的现代性,不是西方理论能看清的,中国的现代性来自中国人自身。
刘建臻
已完结· 30.40万字
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扬州学派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代表人物的学术贡献。在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由宋学转向汉学的背景下,凭借扬州优越的地理位置、 深受蕴涵“选学”和“许学”之“扬州学”的熏染以及好学的风气等,几代学人形成以汉学为旨趣的扬州学派,对清代经学的发展有不凡贡献。本书回溯了这段历史。
杨旭辉
已完结· 30.79万字
本书是国内外学术界*次将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做系统研究和论述的专著,全面系统地展现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晚清近代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这些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不仅对近代的龚自珍、魏源、谭献、况周颐、康有为以及现代学术史上以顾颉刚为首的 “古史辨派”学者影响深刻,对今天的学术思想亦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