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学习技能的评价与干预研究
郑兰琴
已完结· 5.02万字
《调节性学习技能的评价与干预研究》首先阐述了调节性学习的概念、特征与类型,并提出了调节性学习的模型和培养策略。其次,对3种调节性学习类型,即自我调节学习、协调节学习和集体调节学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系统阐述了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协调节学习和集体调节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方法、评价方法、干预手段和培养策略。
郑兰琴
已完结· 5.02万字
《调节性学习技能的评价与干预研究》首先阐述了调节性学习的概念、特征与类型,并提出了调节性学习的模型和培养策略。其次,对3种调节性学习类型,即自我调节学习、协调节学习和集体调节学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系统阐述了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协调节学习和集体调节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方法、评价方法、干预手段和培养策略。
【英】布拉德利·布什
已完结· 7.95万字
学习的科学促进学生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式学习,用非常先进的研究成果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老师深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老师信息化素养,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解决教师日常阅读教育研究成果遇到的难题;作者精挑细选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研究,准确解释研究成果,并让老师能快速运用。
王明珂
已完结· 24.36万字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梁启超
已完结· 18.51万字
本书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教的兴衰流变,以及相关的事项作了扼要的阐述。内容叙及:佛教的产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五蕴、十二因缘、业、轮回、无常、无我、涅槃等);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的护法事迹;印度境内佛教宗派的分布情况;中印之间的交通;佛教东渐的路线;西域来华的译僧;西行求法的古德;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和地点;汉明求法说、《四十二章经》、《牟子理惑论》、《大乘起信论》等传说和经典的辨伪;中国佛教的兴衰沿革;佛经翻译的演进;佛教经录的地位;汉唐高僧的著述;玄奘的行历年谱;《四阿含》、《大毗婆沙》、《异部宗轮论述记》等经典的梗概,等等。作者见解精深,具有长久的参考价值。
〔荷〕保罗·A. 基尔施纳,〔英〕卡尔·亨德里克
已完结· 12.66万字
围绕我们如何学习、如何使学习变得高效且愉快,本书介绍了28项重量级的教育心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启发了世界各地的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影响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 作者从教育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领域所精选的关于学习与教学的开创性研究文献,为读者呈现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zui重要发现。本书每一章介绍了一篇研究文献、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该研究成果以及该研究对于教师的关键启示等。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括: ●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 学习的先决条件; ● 哪些学习活动支持学习; ● 教师的教学活动;
李旭
已完结· 23.50万字
本书融合了阳明心学与西方现象学的成果,从本体学进入阳明心学的哲理核心,探究知与行的内在关联,体察阳明心学的精义及奥妙,追求心之朗现的良知良能,从而对中国儒学经典进行了深刻的析理与解读。全书分为体段篇、境界篇和体用篇,每篇四章,各有胜景,不乏新意。作者将论心治心之学贯穿于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之中,以此启发读者在逼仄的日常中习得一种活泼的心灵智慧,以期共臻澄明之境。
胡适
已完结· 3.55万字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一卷)
刘胜利
已完结· 26.08万字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全书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尚庆飞
已完结· 34.62万字
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色:一是重在从“思想史”的角度介绍评价国外研究的发展进程;二是注重借助新的理论资源对国外已有著作文本进行多维思考和深度解读;三是着意于引导研究者开拓理论视野,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努力提出研究领域可能存在的“真问题”,引发思考与争论;四是注重在研究领域加强学术研究的规范性,高度重视对国内外同一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研究、批评与借鉴,勇于对重要学术流派或重要学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五是力求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学术与政治的多重张力中,实现思想肖像的当代重建。
张永喜
已完结· 15.02万字
从文学翻译到文化翻译:王佐良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黄蓉生等
已完结· 49.70万字
本书是当代知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撰写的社会学的通俗著作。作者以通俗的语言,从古今中外具体的事例入手,分析、阐发社会学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尤其强调社会学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
陈建华
已完结· 35.94万字
《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靠前卷,属于“总论”之一。全书涉及近百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方法论和话语转型。书稿作者高屋建瓴地探讨了我国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话语转型问题,并对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全面观照和简明扼要的梳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书稿分为上下篇。上篇涉及百年来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详细阐述了形式理论、元方法论、“本土”实践与世界文学,以及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跟进等问题,并对这些方法论各自的优劣长短进行了符合实际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下篇以学术话语转型为线索,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与反思,将外国文学研究视为一种话语建构与实践活动。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借鉴话语分析的方式,既有史的梳理,也有论的深入。
[美]李丹
已完结· 24.45万字
本书为一部富有新意的理论著作,评介了西方以中国农业和农民为主题的理论:斯科特一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与巨区论;关于中国经济史上技术突破的争论;解释19世纪中国农民起义的千年王国论、阶级斗争论与地方政治论;关于过密化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本书从社会科学哲学的高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剖析、总结和反思,对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社会解释的微观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西方有关中国研究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像本书这样“理论”的“理论著作”却并不多见,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相关研究者也会得到启迪。
管向群
已完结· 170.52万字
本套丛书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治国实践,科学归纳和深度解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等一系列思维方法论的具体阐述和创新表达,考察其在我党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价值。丛书注重强调政治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广泛吸收借鉴该研究领域国内最新成果和观点,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特征。
胡适
已完结· 6.79万字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三卷)
賴永海
已完结· 24.84万字
《禅学研究(第10辑)》以繁荣佛学研究、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宗旨,举凡佛学研究的论述——佛教义理剖析、禅宗典籍研究、佛界名人思想研究、重要史料考证及探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关系等文稿,均欢迎惠赐。
袁筱一王静
已完结· 29.22万字
袁筱一、王静著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6卷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精)》考察了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状况,对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本卷关注法国文学在中国的阐释主体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法国文学研究中某些个案的讨论,诠释在历史维度读者期待与研究个体三重作用下的法国文学的研究特点。本卷由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和王静教授领衔撰写。
曹海娟
已完结· 9.38万字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学院以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商科认证机构——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的认证体系为质量标准,于2014年11月通过AACSB认证资格审查,是新标准下中国大陆第一家进入初始认证环节的地方高校。学院始终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为根本使命,不断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AACSB认证工作的推动下,学院积极构建“服务学习”的理念,将专业认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促进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区域发展。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与“体验式学习”,借此建立学生与社会、行业及企业的融洽关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并透过细致的教学过程策划和系统的评估,保证“服务学习”下的教学质量。
【美】斯特罗齐尔,奥弗
已完结· 22.00万字
《 一项心理史学研究》对国外历史上杰出的生活、成长经历等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分析,涉及柏拉图、林肯、甘地、威尔逊、恺撒丶·威廉二世、惠特曼等,探索了这些如何把他们个人的使命与神秘性投射到他人尤其是其民众身上,并因此满足甚至创造了他们的追随者们独特的需求。与很多作问题研究的著作不同,《 一项心理史学研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而是从心理史学角度来分析这些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等如何影响他们后来的决策与行为。
胡适
已完结· 7.70万字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二卷)
刘雨珍
已完结· 20.75万字
中日文化交流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展开,但是这个时期主要是中华文明影响日本,而到了近代以后,中日的文化交流呈现相互学习和影响的局面。本书生动解析了东亚视域中的文化交流,以及中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并分析了在这一东亚文化影响的环流中产生的诸多问题。
木香
连载中· 13.95万字
一觉醒来,顾枫发现自己竟然重生回了年轻时代。 不过。 这一世的龙国却惨遭诡异迫害。 觉醒了系统的顾枫挺身而出,组建诡异研究院。 为百姓,为龙国 势要将所有的诡异研究透彻!
刘建臻
已完结· 30.40万字
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扬州学派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代表人物的学术贡献。在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由宋学转向汉学的背景下,凭借扬州优越的地理位置、 深受蕴涵“选学”和“许学”之“扬州学”的熏染以及好学的风气等,几代学人形成以汉学为旨趣的扬州学派,对清代经学的发展有不凡贡献。本书回溯了这段历史。
杨旭辉
已完结· 30.79万字
本书是国内外学术界*次将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做系统研究和论述的专著,全面系统地展现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晚清近代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这些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不仅对近代的龚自珍、魏源、谭献、况周颐、康有为以及现代学术史上以顾颉刚为首的 “古史辨派”学者影响深刻,对今天的学术思想亦有启迪。
秦二娟
已完结· 10.69万字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学院以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商科认证机构——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的认证体系为质量标准,于2014年11月通过AACSB认证资格审查,是新标准下中国大陆第一家进入初始认证环节的地方高校。学院始终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为根本使命,不断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AACSB认证工作的推动下,学院积极构建“服务学习”的理念,将专业认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结合,促进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区域发展。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与“体验式学习”,借此建立学生与社会、行业及企业的融洽关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并透过细致的教学过程策划和系统的评估,以保证“服务学习”教学质量。
陈建华
已完结· 37.41万字
《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7卷。本书是一部学术史研究著作。本书以俄苏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为线索,以学术转型为理论框架,对俄苏文学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对长达百余年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进行了全面观照,在充分展示中国俄苏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俄苏文学研究进行了前瞻。
郭纯
已完结· 33.44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已完结· 50.98万字
《“中国腾飞”探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概说》 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腾飞”,主要观点:(1)“中国腾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周启超,张进
已完结· 48.67万字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江宁康
已完结· 25.79万字
江宁康、金衡山、查明建著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4卷美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精)》梳理了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的脉络和重要成果,对研究的源头和相关的学术机制进行了阐释。本卷借鉴计量史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学科发展的状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力求对靠前的美国文学研究得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本卷还关注学术组织和机构的活动,关注当下青年学者群体的成果,强调学术自觉和学术创新的学科史意义。作者包括南京大学江宁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