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凛冬中的白日

我的布加迪之白日梦想家

我的布加迪之白日梦想家

有声的小二

连载中· 6.71万

同本小说已经不知廉耻的上架改名为《我原来是豪门之子》如果喜欢的可以前往新书地址,没有太监,没有太监,绝不做太监。

白日下的刺客

白日下的刺客

春水煮茶

已完结· 532.52万

修行是为了什么?在他六岁被抓去隐谷后就有了答案。作为一名刺客,他学的是杀人技,爱,就爱得彻底,恨,就恨得凛冽。恣意行事,无愧本心!

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

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

徐兴无

已完结· 20.53万

大汉帝国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它不仅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姓名,而且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个性,最令人骄傲的是,它用自己的文化培养了自己的知识分子。令人扼腕的是,从亲手血刃知识分子开始,大汉帝国接连经历了外戚专权、宦官擅权、氏族崛起、宗教运动、流民暴动、军阀割据,这些矛盾共同摧毁了这个能与古罗马并肩的强大帝国。本书集中截取了桓、灵、献三帝执政的七十二年,全景式地展示了大汉帝国走向衰亡的全过程。在大汉帝国衰亡史中,我们惊异地发现,此后中国任何一个帝国的灭亡,都以不同的形式重蹈了大汉帝国的覆辙,这或许就是我们要读这本书的原因。

白日梦:全2册

白日梦:全2册

老谭

已完结· 36.82万

这是一个讲述多重人格的悬疑、催眠罪案、推理小说,将安东海的7重人格生成经历、龙飞追查真相复仇洗冤,揪出幕后大BOSS的惊险过程,以及七爷的“人类改造计划”三条线交错推进,全程烧脑,持续反转,挑战你的脑洞。一定要小心,你的第二人格已经被催生……

达·芬奇与白日梦

达·芬奇与白日梦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张唤民 陈

已完结· 104

本书精选了弗洛伊德的九篇美学论文,其中《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被誉为西方文学艺术领域中精神分析批判学派的基石,它不仅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而且使得其他流派的批评家,甚至是传记作家的著作都染上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色彩。

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1924-1938

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1924-1938

杨红林

已完结· 11.06万

本书讲述了一名日本间谍岛崎役治借民间摄影师之名,从1924年到1938年在中国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情和民族问题的情报刺探与搜集的间谍活动。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美]查尔斯·本

已完结· 18.43万

唐朝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时代。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他们都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期。《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的作者查尔斯·本先生是一位独立学者,并兼任夏威夷大学的教授,他广泛收集历史资料,以外国人的视角还原中国唐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新中产画像与未来商业白皮书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新中产画像与未来商业白皮书

吴晓波频道

已完结· 10.38万

过去,我们通常只以财富来定义一个阶层,现在我们发现,人群中正崛起一股新的力量,他们除了家庭收入可观,生活方式也更健康、更现代、更新潮——2016年,吴晓波频道率先提出“新中产”概念。 经过吴晓波频道多年调研,新中产的画像逐渐丰满,他们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基本特征:个人权利意识、理性化生活观念,以及全球视野和本土认同。这些价值观念,来自高等教育、职业工作、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合作经历、家庭资产与收入的富足。 本书将从消费、财富、职业、家庭和社会关系、价值观、产业、未来商业7个方面,解析新中产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深化对当下职场白领及精英人群的发现和洞察,帮助新中产人群更好地自我定位、规划未来,同时帮助企业借助新中产崛起的东风,在市场中占尽先机。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业的突围与重生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业的突围与重生

陈伟

已完结· 13.86万

本书以日本经济的两次危机——二战战败后和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危机之后——为时间点,描述了日本二战之后商业崛起的历程,也记录了泡沫经济崩塌之后,日本企业家的自我救赎。在日本近代化之后为悲壮的这两次变革中,企业家们在废墟中重建,在绝望中徘徊,然后选择向前走。 日本企业家对于造物的坚守,使得他们致力于对极致的追求,他们当然也有缺憾,但值得记忆。可以说,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拯救了日本的经济。

驾驭人心: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操控策略

驾驭人心: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操控策略

梁汉桥

已完结· 15.21万

综观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一般都谙熟驾驭人心的心理控制策略,善于巧妙地说服他人、引导他人、控制他人,以致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为之鞍前马后,他们可以将征服人心的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精通驾驭人心的心理控制策略,让你能够从别人的举手投足间读懂其心意,从而相机行事;从别人的一个小习惯、一个小细节就可以识别其为人,从而为我所用;从对方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判断出对方内心隐秘,从而打开他的心门。

甩不掉的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

甩不掉的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

齐志斌

已完结· 10.10万

本书的目的不是探究这些人的心理究竟有多阴暗、问题有多严重,而是告诉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规避,又如何才能疗愈。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美)柯博文

已完结· 23.00万

日本问题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本书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种政策在“西安事变”中并没有中断,直到1 937年8月在上海爆发战争,它才被完全放弃。作者在民族国家建设的分析框架下,用国民党、共产党叙事之外的“第三只眼睛”审视国民党政权建设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一致与冲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南京十年建国时期”(1927~1937)的认识。

在芬兰中小学课堂观摩研修的365日

在芬兰中小学课堂观摩研修的365日

陈玟桦

已完结· 8.55万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芬兰连续多年在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效率高、效果好、幸福指数高的教育成果使芬兰享誉世界,芬兰教育体系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全书包含教师在课堂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板块:备课材料、作业设置、活动流程、课时设置、课堂探究延展、教学设计图表、课外探究设计作业,等实际操作指导,教师可以直接套用。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4册 民国出版物中的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4册 民国出版物中的日军暴行

张宪文,马振犊,林子梅,等

已完结· 29.76万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一项大型学术工程,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英、日、德、意、俄等文献的翻译和编辑出版,是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因而只能分批陆续出版。相近的史料内容,安排在不同卷次先后出版,也是迫不得已的,敬请读者原谅。我们希望这套史料集能为海内外广大的历史研究者和众多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全面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材料来源广泛,有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的亲身经历、亲见亲闻材料,也有回忆材料、各种档案文献材料、报刊材料等,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受记述者立场、观察角度或认识上的局限,记述有矛盾之处,也有一些错误的或不正确的观点,这并不奇怪。对这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惨案,声音不可能完全一致。保存史料原貌。是历史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因此,我们对史料均照原样收录,不加任何更动,提供给历史研究者,由他们在使用时加以考辨、解析,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

风中的日记

风中的日记

杜凯然

已完结· 8.38万

《风中的日记(珍藏纪念版)》我怀疑许多事情,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在爱着一个他不知道的人。这个世界看起来并不是它表现出来的样子,至于它的真相,也许永远是个秘密。我试图给未知打一个电话,随后是漫长的等待,我听得到遥远的铃声。我紧紧握着手机,在人海里,疲惫不堪。在地铁上在大巴,在海轮,那个号码还在发送中……

阴影中的日本

阴影中的日本

(美)本尼迪克特

已完结· 28.99万

在美国曾竭尽全力与之战斗过的对手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对手。我们要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维方式与行动标准来面对如此特殊的一个强敌。相比于之前1905年与沙俄作战的情况,我们这次的对手同样是一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它们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都可以称之为“异类”。

日常生活中的发明原理

日常生活中的发明原理

(日)高木芳德

已完结· 10.33万

本书以极具创意的图示介绍了TRIZ的40个发明原理,并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归纳为39种,以大量常见的事物举例,简单明了地讲述了把问题和解法一一对应的逻辑,几乎所有难题都可以轻松化解。 翻开本书,掌握一套神奇的创意方法,突破自我思维定式,开启一段脑洞大开的旅程。

诗词里的中国:李白诗传

诗词里的中国:李白诗传

叶何其

连载中· 11.85万

《李白诗传》收录近200首李白经典诗作,写尽李白一生经历。以李白一生行迹为主要线索,将李白在蜀中、安陆、东鲁、长安、当涂等地方的故事以及游历的经历串联起来,全方位展现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李白。在《李白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不仅是那个有着天才之资的“谪仙人”,更是一个拥有着七情六欲的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之人。

涴漫的狱中日记——瞿秋白作品精选

涴漫的狱中日记——瞿秋白作品精选

萧枫

已完结· 5.05万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全6卷)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全6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已完结· 136.08万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日本的苏联及中东政策研究

日本的苏联及中东政策研究

李凡

已完结· 24.61万

日苏两国不仅是我国*主要的邻国,而且也是对我国影响*的两个邻国,研究日本的苏联政策对我国相关外交政策有重要意义。日本的中东政策,是其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的突破口,日本许多带有政治性外交举动都首先出现于对中东外交政策上,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的外交政策,对我国指定相关外交政策有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一卷 总论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一卷 总论

杨栋梁

已完结· 24.74万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六卷 (1972-201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六卷 (1972-2010)

田庆立,程永明

已完结· 24.40万

本文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消长紧密关联。日本各界人士的对华认识在由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演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变迁,对中国的定位逐步完成了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手”角色的界定。日本各界人士中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显然,就日本各界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而言,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美国外交文件中的日军南京暴行研究

美国外交文件中的日军南京暴行研究

杨夏鸣

已完结· 16.72万

本书是国内学界首部从美国视角来系统研究日军南京暴行的专著。一方面,全书通过大量外交档案、决策者日记等第三方一手资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各种暴行及其关联性;另一方面,通过上述一手资料,作者在国内外首次论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不仅了解日军在南京所犯的暴行,而且进行了回应。本书还考察了日军南京暴行对美国民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国抵制日货运动及其效果,并揭示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日军南京暴行之间的联系。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四卷 (1895-194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四卷 (1895-1945)

杨栋梁主编 王美平 宋志勇著

已完结· 20.75万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谭楷

已完结· 17.74万

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三卷 (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三卷 (1840-1895)

刘岳兵

已完结· 27.81万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五卷(1945-1972)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五卷(1945-1972)

杨栋梁,王振锁,乔林生,乌兰图雅

已完结· 20.59万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台湾问题”是这一时期中日政治关系中的*症结所在,也是本书的重点议题。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二卷(1603-184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二卷(1603-1840)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