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李锦
已完结· 20.52万字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风风雨雨,揭示了40多年问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与转折,以及作者的困惑、苦恼与思考,展现了中国改革与现代化不断突破困境的步伐,反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
李锦
已完结· 20.52万字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风风雨雨,揭示了40多年问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与转折,以及作者的困惑、苦恼与思考,展现了中国改革与现代化不断突破困境的步伐,反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
王波
已完结· 78.64万字
本书依靠文献资料的支撑和历史老人的口述细节,叙述了彭德怀率领志愿军从鸭绿江南岸一直打到三七线,最后固定在三八线、险中取胜的故事。
【美】吉尔伯特,【美】古芭
已完结· 62.17万字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她就是一直被关在阁楼里的罗切斯特的妻子。她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上下)/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从文学史中打捞出了“疯女人”这一类别,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作恶多端。但本书作者却认为,在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 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所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 》,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 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庆山
已完结· 48.36万字
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苏联为什么会出尔反尔,其中有什么隐情?美军的战斗力究竟怎样?我们胜败如何?我制胜的原因何在?一把炒面一把雪是怎么回事?彭德怀司令员为什么说打胜仗的功劳一半归前方一半归后方?美国侵略者狂妄叫嚣要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结果在打了几次败仗之后,是怎样走到谈判桌上来求和的呢?无论是鲜为人知的内幕,还是人们不完全清楚的史实,《志愿军援朝纪实》都有较详细记叙。既有统帅部的决策内幕,又有指挥员的战场谋划 既有宏大场面的概略速记,又有局部战斗的细节描写 既有国际政治、外交斗争的阐述,又有国内各条战线支援前线及各种人物的写真
【美】兰迪·英格曼森,彼得·艾克诺米
已完结· 17.49万字
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写作的完整指南。 出版一本优秀的小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从一般写作者到赚取版税的作家,本书旨在指导你向前迈进的每一步。 阅读此书,你将收获以下技能: 战略规划:确定你在出版路线图上的位置;从一个故事中发现每个读者都迫切想要的东西;在一个有市场价值的类别中立足…… 构建小说:构建一个真实的故事世界;创造可信的、不可预知的角色;用现代小说的六层复杂性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情节…… 编辑小说:自上而下编辑你的故事结构;修复破碎的场景;润色人物的行动和对话……
张宏杰
已完结· 24.78万字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有大量的真实案例.作者深入采访了一大批清华和北大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的精英学生, 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剖析和总结, 在书中用上百个案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 告诉人们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本书是一部讲述如何超越自己并获得成功的青春励志书.
蒋斌
已完结· 13.85万字
盛世出文杰,乱世出战将。民国保证是个乱世,也是一个出战将的日寸代。惟楚有材,两湖文豪不仅辈出,将星也是闪耀星空。战将,未必因战而死,但保证因战而生。智战、血战、猛战、诈战,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掌千军万马如手掌伸缩自如,他们视万马奔晦如鸿毛落地。他们用血性、冷静写着自己的人生,用鲜血、死亡宣誓着对手的结局。本书以流畅的笔触,纪实的描述,记述了从两湖走出来的国共两党不错将领的辉煌与陨落,展现了他们曲折、传奇的战场人生和智慧。
纪晓松
已完结· 18.09万字
本书是一部描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解放军的千余名女战士随同进藏部队进军西藏,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巨大贡献经历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由“行军在死亡线上”“感天动地汉藏情”上下两篇组成:上篇描写女兵们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积极报名投身进藏部队,在雪山、冰河、沼泽地等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以及后勤供应短缺、缺衣少食、高原反应等困难面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终于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任务;下篇描写进藏女兵在不友好的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喧嚣声里,为团结藏族同胞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奈
已完结· 62.10万字
当特意功能遇到极奢,当菜鸟编辑遇到王座作者看他们会擦出怎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爱情火花
【奥】斯特凡·茨威格;关惠文译
已完结· 17.14万字
《三作家传》是茨威格传记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斯台芬·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位作家作为他研究的对象,从心理分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来研究这三位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茨威格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白描一番,一一诉之于纸,未加评论,未作分析。而司汤达是心理学阶段。到了托尔斯泰则更进一步,进入道德、宗教阶段。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已完结· 22.17万字
在差不多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毛姆记了一部私密的日记。在这部日记里,我们看到了毛姆无可比拟的洞察力,以及他作为一名作家的非凡职业生涯的萌芽与发展。年代跨越他在伦敦作为一名青年医科学生,到他成为经历丰富的世界旅行者。《作家笔记》有趣、睿智,充满启示。无疑,这是毛姆*富有意义的作品之一,对于他的粉丝,以及任何对创作过程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书。 本书中处处皆是敏锐的观察、自传性的笔记,以及毛姆很多杰出作品的萌芽。《作家笔记》是我们对于一位伟大作家的活跃的心灵,得以进行令人愉悦的窥探的特别的窗口。
(美)弗雷德·怀特
已完结· 24.82万字
本书是弗雷德·怀特结合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编纂的一部“灵感辞典”。冒险、征服、悬疑、爱情、成长、逃离、寻找……无论读者想写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2000 个故事情境按照题材、类别详细分类,方便写作者随时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线索。同时,作者向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写作建议,示范了以这些灵感素材为基础,个性化地创作出独特情节的方法。利用《作家的灵感宝库》这个无以伦比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创作灵感,突破灵感枯竭这一写作障碍。
(日)大泽在昌
已完结· 15.64万字
这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技巧指南,由日本推理小说家大泽在昌所开办的一系列“小说课堂”讲座内容汇集精选而成。 该讲座针对从日本选拔出的十二位青年写作者,以“大师开办私塾”的形式,旨在传授作者三十余年写作生涯中的创作经验和写作心得。
彭训厚
已完结· 8.43万字
本书精选600余幅二战珍贵图片,涵盖世界各国最新研究成果和近期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并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客观公允、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二战的真实面貌,生动再现了诸多二战史细节,尤其注重反映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揭露了法西斯的滔天罪行,讴歌了包括我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侵略斗争的英雄业绩。
【美】劳拉·希伦布兰德
已完结· 28.33万字
1943年5月的一个下午,一架美军轰炸机坠太平洋,从此失去踪迹,海面上只留下一堆飞机残骸、油料和血迹。不久,一名中尉浮出海面,他拼命游向一只救生筏,爬了上去,从此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凡的一段旅程。 这名中尉便是路易•赞贝里尼。少年时期,他曾是不可救药的小魔头;青年时期,他将不服输的精神融赛跑项目中,展现出惊人天赋,并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二战爆发后,路易•赞贝里尼愤而从军,但一次寻常的飞行任务却将他引向了未知的深渊。 等待路易•赞贝里尼的,是万里无垠的汪洋大海和不时跃出水面的鲨鱼,饥饿、干渴、敌机不断威胁着他的生命;更为可怕的,是在日军战俘营中度过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命运,都悬在那根已渐渐磨损的意志之弦上……
小白219
连载中· 4381字
独家揭秘奇迹作家创作心路历程,每周更新,欢迎关注
(美)迈克尔·卡塔基斯
已完结· 8.73万字
对许多人来说,海明威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神话的集大成者:军人、运动员、情人、旅居国外的人,当然,还有作家。但这些传说背后,他的真实生活仍然是个谜。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什么事让他高兴?从军历程中,是什么让他开怀?他在很私人的信件中说了什么?本书收录了400张海明威生活中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照片,还有100余封他写给家人、朋友、出版商的信,其中许多照片和信件从未出版过。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海明威肖像图。从西班牙斗牛节上和公牛一起奔跑的照片,到写给妻子和出版商的坦诚的信,本书通过海明威常用之器物、所见之瞬间、每日之思想,对这位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致以独一无二的的致敬。
拾忆者
连载中· 4.52万字
裴芯蕾因为码字过度猝死后,重生到了a国的中考现场。 重生后,名叫李明美而且绑定了卡牌抽奖系统,于是开始了开挂写作的道路。 在获得一个个荣誉之后,李明美也收获了爱情,在成功的同时,李明美也在反思自己成长的意义。 励志加爽文,前期搞事业、后期谈恋爱。
李幺傻
连载中· 26.30万字
讲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18师团疾速占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然后进入缅甸,和中国军队展开第一次丛林交锋,中国军队失败。由于第18师团战功卓著,日军南方军司令部将其誉为“丛林之狐”。中国军队新38师和新22师退入印度后,刻苦训练,于1943年春展开复仇之役。当时,驻扎在缅北的第18师团和驻扎在滇西的第56师团,都隶属于日军第15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曾告诉师团长田中新一“你们第18师团被誉为丛林之狐,但是这支中国驻印军极难对付,乃丛林之虎,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将中国驻印军称为“丛林之虎”,由此而来。
(秘)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已完结· 31.30万字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是略萨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二十章,以单数各章为主线,作者叙述他与胡利娅姨妈恋爱的经过和结局,并夹叙了广播连续剧作家卡马乔明明是畅销广播剧制作人却被广播电台老板剥削致死的悲惨遭遇;同时,作者把若干个独立成篇的短故事组成双数各章,从多个侧面描绘了五十年代秘鲁社会生活的奇形怪状。略萨在这部作品中的广泛叙述把各种历险故事的价值聚集在了一起:这里有莎士比亚火热的激情与情节剧相关成分精彩的巧合,也有高雅文学崇拜者与粗俗作家的不期而遇。小说出版后被拍摄成电视剧,引起巨大反响。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31.76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王培静
已完结· 6.12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25.37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日】中村航
已完结· 7.52万字
冯志远
已完结· 5.85万字
神舟七号飞上太空,嫦娥一号光临月球,火星探测器的发射……让我们乘坐如彗星一样的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就要到了!你准备好出发了吗?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36.39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考拉看看图书出版中心·彭瑾
已完结· 3.06万字
三毛的撒哈拉之情如何热烈?王安忆为什么写《长恨歌》?《平凡的世界》中是谁的和解? 读书时,一方面我们热爱读书,另一方面,我们又期待透过作品走进作家身边,感受他们的真实情感和人生。 《偷走时间的人》,收录了8位中国名作家:三毛、王安忆、严歌苓、钱锺书、郑渊洁、刘震云、阿来、刘慈欣的生平故事。感受他们笔触之外的张力,遇见作家,你会迎面碰见那个自己……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23.82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24.03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32.47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