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稳定父母:温和助推,让孩子自主写作业](https://image.cdn.qijizuopin.com/storage/uploads/epub/2024/10/17/170321cd48887a39.jpg?imageView2/1/w/118/h/158)
高稳定父母:温和助推,让孩子自主写作业
杨杰
已完结· 16.43万字
杨杰
已完结· 16.43万字
高寒
已完结· 28.79万字
胡森林 著
已完结· 13.46万字
沈拓
已完结· 24.38万字
U型思考:本质思考力决定科技与商业未来
周一凡
已完结· 6.57万字
张国栋
已完结· 14.00万字
王波
已完结· 4.34万字
杨多杰
已完结· 8.81万字
史立秋 著
已完结· 6.46万字
陈红 主编
已完结· 15.01万字
彭程等 著
已完结· 7.60万字
史永翔 著
已完结· 15.32万字
刘春晖
已完结· 23.23万字
【美】杰夫·伊梅尔特(JeffImmelt),【美】埃米·华莱士
已完结· 21.96万字
沈春晖
已完结· 20.20万字
(法)圣埃克苏佩里
已完结· 14.13万字
梁军,王晓红 主编
已完结· 15.10万字
王勇军
已完结· 13.87万字
贾志刚,张振 著
已完结· 10.53万字
董亚楠 主编
已完结· 28.05万字
洪慎章
已完结· 17.23万字
许轶杨雅坤
已完结· 7.52万字
毕淑敏
已完结· 24.67万字
本书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故事讲述一种嗜血病毒“花冠”肆虐,人类与瘟疫病毒的血战历程,教会读者如何自我组合心理能量,以对抗即将来临的险恶困境。
徐申如、陆小曼等
已完结· 1403字
挽联·挽诗·祭文
程江波
已完结· 8.72万字
作为新人,和你一起毕业进入职场的有几百万人,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你如何从中脱颖而出?在VUCA时代,如何在充斥着信息垃圾的环境中,学习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提升自我?本书作者程江波仅用4年时间,jiu完成了从软件工程师到IBM中国区总经理的蜕变。在书中,他和盘托出了自己快速晋升的秘籍,总结成为13堂职场精华课。认真学好这13堂课,你能一路战胜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迈向成功,实现梦想。
(英)斯图尔特·西姆
已完结· 9.52万字
哥顿·盖柯是奥利弗·斯通所执导的电影《华尔街》(1987)的主角。他的英勇事迹早已融入美国文化,其独到的见解——贪欲广受世人欢迎——尤其如此。盖柯坚信“贪欲是个好东西”,但凡想要涉足股票交易,就应问心无愧地奉行这一原则。他可不会为此心存愧疚!于他而言,贪欲就是生命的动力: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然而,盖柯之流毕竟只是少数,多数人尚无法接受这样的原则——至少他们不会公开表示赞同。贪欲本具贬义,总能令人想起守财奴与残酷的资本家。鲜有人愿意被贴上这样的标 签。但是,他们的举动也许完全是另一码事。正如本书即将阐述的那样,这些举动将金融、商业、经济、国际体育以及殖民帝国和新殖民帝国等连 接在了一起。
(美)奥里森·斯威特·马登
已完结· 14.83万字
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就算是像牛顿、尼采等天才人物,一生中也不过运用了他们潜意识力量的10%不到。因此,任何人不论你聪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坏,也不论你的愿望多么的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这股潜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将你的愿望具体地在你的生活中实现出来。 唤醒它们吧,那些休眠中的无限潜能,让它们不再沉沉而睡!每个人都是一座宝库,里面蕴藏了无尽的资源,而开启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中。你是否有勇气打破所有困难的坚冰?
曹灶
已完结· 9.03万字
武周元年,荒凉的边疆重镇凉州。城外,外族大军一步步逼近;城内,潜藏的契丹间谍屡次犯下命案。一时间,凉州城上方乌云密布,烽烟四起。巨大的青铜冥将、噬魂谷的万千触手、女巫行凶前的悠扬琴声……案件之大,用心之险,手法之奇,惊心动魄。美人从画里跳出,她究竟是人还是鬼?谁才是凉州城的间谍?狄公能否逃脱伸向他的致命触手,能否维护大唐北疆的安宁?或许,一切恩怨情仇,唯有人心才能解……
【美】卡耐基
已完结· 20.13万字
在出版史上,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卡耐基的著作那样持久深入人心。也唯有卡耐基的书,才能在他辞世半个世纪后,还能占据美国《纽约时报》的排行榜。 由卡耐基开创并倡导的个人成功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有志青年迈向成功的阶梯。通过他的传播和教导,使无数人明白了积极的意义,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卡耐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本书和一所学校,其真正价值是:他把个人成功的技巧传授给了每一个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
(德)马丁·布伯
已完结· 5.80万字
《我与你》通过对关系世界三种维度的探索,启发人们和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以亲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声称自己爱孩子,但对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不感兴趣,此时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表达爱的工具,他们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面对孩子,以自己的本真拥抱孩子的本真,他们的关系就是动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爱情、友谊和同事关系,概莫能外。一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取决于是否被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看到"。没有评价,没有控制,没有要求,只是此时此刻与另一个人"相遇"过,便是存在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