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70章 经济规则

第170章 经济规则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061更新时间:2025-04-12 21:34:17

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社会中主导力量的推动,也需要社会基础力量的广泛参与,唯有多方力量齐心协力,方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

社会中的主导力量,是指那些具备一定智慧、占据当时相对优越的政治或经济地位,并能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而社会基础力量,则是构成百姓群体的力量,涵盖百姓的生产方式与生活观念。

构建百姓的基础力量,只能聚焦于主要的关键内容,百姓的力量涉及诸多方面,其中生产领域最为关键。

当时,应着重稳定各地原有的优势产业,即大南方需稳固农业生产,大北方主要保障牧业生产,西域则致力于维持多种经营的生产模式。

大南方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其产业以农业为主,大民朝的规划是以农业为根基,推动工商业及多元行业的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良好的商业环境、科学的方法以及一定的启动资金。

当前的方针是依托江南及其他地区的基础,实现稳定发展并逐步拓展。以朱茹所带领的管理团队,先依照经济规律运营一段时间,再考虑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安排。

经济发展必然要遵循经济规律,在此过程中,仍需强调一些要求。

商业的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部分有远见的商业人士,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着眼于长远效益,或者说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以创造持久的繁荣局面。

然而,有少数商人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甚至采用不正当手段挤压诚信商人。

单个商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从国家整体层面出发,必须考虑全国的经济效益。为维护国家整体经济利益,需对涉及国家大局的事务作出规定。

过度限制商业活动,甚至禁止商业,以及不对商业进行规范,任由商业政策处于无序状态,均非明智之举。

商业政策的核心原则是维护国家长远利益,让百姓长久享受商业繁荣带来的红利。

大民朝初建之时,商业规则尚无先例可循,只能自行探索。或许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人会借鉴欧洲经验,但欧洲经验究竟是福是祸,尚待商榷。

从李察的视角来看,应尊重居民原有的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发展工商业和多元行业,大力推动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借助政府力量引领新兴行业的兴起。以百姓的自由生产为基石,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兴产业生产,并由政府参与生产和调控。

完全自由放任的西欧经济模式不可取,苏联式的政府全面掌控生产模式亦不可行。

随着经济发展,政府的调控能力将逐步增强,调控方法也将不断总结完善。

就大民朝当前形势,李察拟提出以下商业政策:

1.

商业原则政策:将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并逐条公布实施。先奠定工商业发展的基础,再探讨规则制定。以建立本土各地区间的商业发展规则为核心,同时兼顾对外贸易。

2.

特殊商品关税政策:对某些特殊商品,如受原料限制产量有限的丝织品等,实行特别关税政策,以保护国内资源。

3.

最高限价政策:针对涉及不同地区利益的商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以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对商人贩运的商品表示欢迎,但对价格存在较大异议,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商人逐利在所难免,但过大的价格差异最终可能引发地区间不满,埋下冲突隐患。在不同时期实施相应的最高限价政策,既可消除潜在的地区冲突,也是巩固商贸长期合法性的重要举措。对境外贸易也实行合理的差额贸易策略,大民朝主要依靠自身生产创造财富,商业重在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超额商业利润仅是辅助收益。英国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欧洲多国认为,若不实行关税政策,整个欧洲大陆将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世贸易摩擦频发,甚至引发战争。最高限价并非屈从于他国,而是确立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之后,经济问题往往成为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4.

商品与资金平衡流动政策:地区间商品流通必不可少,但应努力调节和维持流通中成品商品的总量平衡。唯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例如,欧洲殖民者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时,会动用武力维护其商品输出。小地区或小国在大国秩序下进行商品输出或被视为合理,但大国或大地区若强行推行自身原则进行商品输出,则难以长久。商品并非简单的物品,诸多纠纷与战争皆因商品而起。唯有保持商品平衡,方能获得认可。大民朝从一开始就要确立以内部流转为主、外部平衡交换为辅的商业原则。

5.

供需平衡与税收调节政策:大民朝内部各区域生产的产品应维持供需平衡,但市场上难免出现不平衡现象。当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采取措施。对于需要抑制或减产的商品,增加产品生产税是重要的调节手段。资金输出也应加以控制,个别商人为追求超额利润,向落后地区或劳动力价格低廉地区输出资金,对整体经济的贡献有限,仅为个别商人谋利。提升本土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创新程度,才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的调节方式,有待新的经济理论诞生。

当然,经济发展还受诸多因素影响,交通运输是其中重要一环。在铁路出现之前,水运和运河至关重要,以水运为主,陆路马车为辅。交通的协调发展关乎整体经济的进步。

李察先就经济方面的想法与朱茹交流,朱茹虽有疑虑,但基本未表示反对。随后,在朱茹管理的经济管理团队中进行讨论,众人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规定过多,有人主张先发展经济再调整结构,但也有部分成员体现了长远的目光,对李察的观点表示理解和支持。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