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的时空交错中,李察和朱茹跨越了数百年的时光,奇迹般地来到了明朝末年,并携手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民朝。时间飞逝,转眼间,他们穿越后的十八年已经过去。不久前,民朝决定将都城迁往长安,这标志着民朝开始稳固地立足于世间。在未央宫前,两面巨大的旗帜随风飘扬,“大民”与“中华”的字样交相辉映,预示着新时代辉煌篇章的开启。
新长安城,这座在明朝西安城原址上扩建的宏伟都城,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未央宫,作为权力和荣耀的象征,虽然并非汉代建筑,但却以汉代未央宫的名义,重新定义了新朝权力的庄严与神圣。它的建筑风格既保留了北京宫殿的雄伟壮观,又融入了实用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示了新朝的风貌。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值迁都后的首次盛大朝会,也是新朝诞生的庄严庆典。群臣聚集一堂,君王亲临朝政,吉时已到,悠扬的音乐响彻云霄。典礼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缓缓进行,宛如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在圜丘的顶端,群臣恭敬地站立着,新朝的君主李察高高地站在高台上。他的左右两侧,是李仁斌和上官寒明,他们分别以其沉稳持重和智谋深远辅佐着帝王,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李察皇帝身姿挺拔,面容严肃,他的双眼如同火炬般闪烁着虔诚与坚定的光芒。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感召天地的力量:“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的大民朝今天终于宣告正式成立。这是历史的新篇章,是民族的荣耀!”说完,音乐再次响起,旋律悠扬,百姓们欢呼雀跃,共同庆祝这个盛世的开始。
仪式逐渐接近尾声,李察皇帝再次开口,声音庄重而深沉:“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内心激动不已,想要宣布七项重要决定,以昭告天下。”
一、废除皇帝纪年,改用共和纪年。新朝不是某一家族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体百姓共有的天下。从共和元年开始算起,今年就是共和二千四百八十五年,我们期待共和二千四百八十六年能更加辉煌。
二、新朝以“民”字作为朝代名称,突显以民为本的理念。虽然新朝以汉人为主体,但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统称为华人,共同构建“中华”的天下。官方语言以汉语为主,同时兼容并蓄,允许地方语言自由发展。
三、民生是国家的大事,百姓的生计更是重中之重。新朝将全力保障百姓的生存权利,鼓励农耕、发展各行各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共同繁荣。
四、新朝疆域辽阔,以南方汉族帝国为基础,向北与游牧汗国结盟,向西纳入西域各国,向东南拓展海洋和海岛。李察自称既是汉族帝国的君主,也是海洋岛屿的主人、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可汗、西域各国的大苏丹。实行四都并立的制度,共同治理天下。
五、在经济上,新朝重视农业但不抑制商业,鼓励一切有利于民生的生产活动。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与工业、商业齐头并进,构建多元化的经济体系。
六、在政治上,新朝实行虚君制,广开才路,让天下人共同推荐贤能之人。效仿古代的尧舜之治,设立三省六部、多院制来治理国家。地方则实行州国制度,再现召穆公、周定公的遗风,共同谋求地方的福祉。
七、新朝倡导生产多样性和思想多元性,严禁文化封锁,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期待出现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之后,君臣回到未央宫,各自就座,就皇帝提出的七项决定展开讨论。以前李察王座前,群臣激昂论政,各抒己见;而现在李察却采取了更加果断的方式,直接宣布决策。本以为会再次引起波澜,没想到朝堂上竟然一片寂静,静得仿佛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声。
片刻的沉默后,李仁斌率先打破了宁静。他的学识已经今非昔比,他缓缓说道:“第一个议题是关于纪年的方法。纪年法是记录时间流转的标志。无论是以前的帝王年号还是现在的共和年号,都是为了计时而设,各有各的价值。”他话音刚落,朝堂内就响起了稀疏而坚定的赞同声:“我们同意。”
接着,郑芝龙接过话题,他目光中透露出对西方文化的审视:“西方人用耶稣降生的年份作为纪元的开始,今年是耶稣纪元一千六百四十四年。但是西方的习俗我们只需略知一二即可。我们中华有自己的纪年方法,共和纪元才是正统,是我们心中的向往。”
钱谦益则从儒教的角度出发:“我们华夏是儒家的圣地,西方人用耶稣纪年,而我们儒门子弟何不效仿先贤,以孔子的诞辰作为纪元的开始呢?”
黄道周也提出:“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何不用黄帝纪年呢?”
李仁斌听后更加坚定地说:“无论是耶稣纪年还是孔子纪年,都是后世的纪年方法。至于黄帝纪年,从黄帝到共和元年这段时间属于半信史时代,很多事情还有待考证。没有确切的历史时期不宜作为纪年。回想两千四百八十五年前,西周国人奋起反抗,将西周王流放到彘地,召公、周公共同行使政府管理职权,次年开始实行共和制度,这是我们华夏乃至世界最早的确切纪年。陛下曾说共和纪元是天下共同认可的最早纪年,也是历史长河清晰脉络的起点,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认可或使用的纪元方式。我们何不继承先祖的智慧,以共和纪元铭记历史,昭示我们华夏万代昌盛、基业长青?”
这番话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朝堂上每个人的心田,再次激起了共鸣。大家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同意!共同成就这一盛举!”
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上,李察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李仁斌前所未有的满意和认可。李仁斌的发言不仅触动了李察内心深处的共鸣,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位臣子的知识已经超越了传统天下的狭隘框架。他以世界的宽广视角和全人类的宏伟胸怀重新诠释了纪年的意义,展现出了超凡的学识和博大的胸怀。
提到源自中东的基督教及其耶稣纪年,李仁斌并没有表现出偏见,反而以博大的胸怀承认这也是一种精准记录时间的方式。尽管其根植的欧洲历史相较于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还显得年轻,但耶稣的出现无疑也是世界思想繁荣浪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察深知学术的深邃与时光的流转相互映照,揭示了一个事实:共和元年之前,历史虽然不乏文献记载和文物证明,但总带着一丝模糊与猜测;而自共和元年始,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信史时代。每一笔记录都力求精确,每一刻时光都被赋予了确切的坐标。人类终于拥有了真正意义上准确记录历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