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69章 观念、思想

第169章 观念、思想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249更新时间:2025-04-11 20:59:21

我们应对东方的中华社会展开观察,一个社会涵盖生存方式、生存观念、生产方式、思想成果等诸多方面。

中华百姓如何维生?主要依靠种田。

种田需要哪些条件?需有田地、水源,以及社会成员尊重耕种者劳动成果的观念,不毁坏作物、不抢劫产品。此外,还需构建政权以维护百姓期望的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人的生存,首先需解决吃穿问题,其次是精神生活问题。人类之所以为人,必须超越吃穿,拥有精神生活。即便奴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应具备精神生活。

原始人的精神生活体现在氏族或由氏族演变的村落中众人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氏族或村落的集体聚会,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祖而产生的祭祀仪式,如原始宗教或萨满教,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种。

百姓的精神生活或文化习惯由谁主导?是由宗教组织,还是世俗的部族领袖?

后来,欧洲大部分地区由基督教主导百姓的精神生活,东方则由原始宗教参与,世俗领袖主导百姓的精神生活。西方基督教采用政教分立模式,而东方原始宗教或萨满教采用政教合一,通常由宗教人士辅助政治领袖。

在中西方之间的中东地区,出现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

南方地区以敬祖式原始宗教为主,又分为士族兴起前与士族兴起后士族掌握的时期。

北方地区主要是萨满教,以及美洲和欧洲东北部,这些萨满教区域。

西域许多地方为伊斯兰教。

南方人口众多,以南方为例说明。

欧洲由牧师或神职人员主导精神生活,设有众多神学院,对神职人员进行基础培训,有教会组织,对神职人员有一定要求。

东方由乡绅或士人主导精神生活,形式上不如教会规范,许多乡绅依据自己对典籍的理解进行解释,对错无人纠正。实质上如何解说,都走不出儒教的浸润成果。乡绅可利用当时政治腐败之风,任意篡改对典籍的理解。

东方的大南方千余年来,精神力量由乡绅士人掌握,相较于早期思想萌芽,思想发展更为丰富,思想控制也更为严密。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即将饿死的流民,仍有人格国格,不食“嗟来之食”。但到士族掌握精神力量后,明末一个体弱小孩稍有不慎,便可能成为恶人食物,清末更是唯利是图,无人格尊严。

一旦天下被清兵征服,百姓便失去国格。清朝继承了儒士对百姓精神掌控的方式,且理解更深、控制更严,大兴文字狱,仅允许认同其思想的作品存在。

再次以欧洲为参照。

西方基督教与世俗政权争夺利益时,教会分裂为多个分支。东方儒学发展为儒教,形成严密的政教合一类宗教体系。

欧洲罗马帝国征服西欧后,又被日耳曼部落征服。当地百姓与政权组织关系不大,谁来组织政权,都难逃被征服命运。百姓从一开始便只考虑自身生存,精神上保持独立。

东方中华由部落国向世俗国转变,精神上追求跻身贵族或统治者行列,精神力量大量内容是与上级搞好关系,参与瓜分国家或天下利益。

环境决定思想内容。

东方强化统治者思想,可能产生逍遥游或世外桃源思想,鲍敬言叛逆思想仅是偶然,对历史无影响,李贽思想能保留,因时代较近,且有泰州学派作用。李贽思想也动摇不了儒教地位。

欧洲各教派间有争斗,教会与世俗政权间有争斗,教廷区域内存在许多国家,一些国家在教派与世俗政权争斗中产生精神间隙,新思想在此间隙中生存一段时间后,再谋求在社会中立足。

如英国就是利用国教排挤天主教之便,给清教徒以生存的机会,也给一些思想存在提供了机会。法国也同样因教派之争给社会产生思想间的间隙提供了机会。

东方社会类似政教合一,思想寓于文字,人总处于统治地位思想中,受其影响,强化对祖宗和先人的思想崇拜,习惯注释,不习惯创建,甚至禁锢创新。

欧洲与教会对抗的力量是实验室教派或世俗政权。东方政教合一,分裂只是暂时,主流是大统一。大统一条件下,不存在宗教对抗,只存在个人异端,个人异端无法与掌握思想权力的儒教对抗,个人思想产生之初便会被扼杀。

中华社会习惯圣人圣言,言论追求完美。康德展现向各个方向发展的萌芽,在大部分已成立的学说中,显得不成熟,让人产生完善或批判冲动。

即便看不起康德的人也承认,康德运用逻辑推理创造了高层次领域思维的多层建筑,将人类哲学引入更高境界。

东方不仅存在不利思想发展的因素,秦以后还人为禁锢思想产生和发展,在不利思想产生的土壤上又加一层抑制。

面对中华社会条件,应如何应对?

先如欧洲,先成奴隶,再产生民族思想或奴隶思想;或任由清兵入侵,让其奴役中原几百年,此代价无人能付。即便出现清兵奴役,也在危亡时刻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民族独立政权。想成奴隶而后生之路行不通。

再者,东方政权由部落成员发展而成,不可能纯由奴隶组成。

东方人只能在自身基础上考虑问题。

最重要的是解除人为思想禁锢,唐僧不拿走符帖,孙悟空就出不了五指山。思想禁锢就是符帖。

在解除思想禁锢基础上,解除儒家独尊局面,让儒学仅是一种思想或文化产业,而非阻止一切思想的源头。

解除对地方绝对控制,采用辩证法维持朝廷与地方均衡,天下太平能做到,思想禁锢则不采用。

并不是东方的中华不适合思想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东方也出现的思想的辉煌时期,问题怎样调整社会。

现在的大民朝不必在加强牧师队伍的规范,与士绅之间的自由发挥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去掉宗教的形式,实行真实的世俗化,废除科举就是世俗化的重要步骤,解除思想禁锢是思想发展的前提。

摆脱儒教的控制,实行各种知识和思想自由发展,再次塑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族的局面,政府有文化主导方针,也对公认的对社会有危害的内容进行抑制(如过份的淫秽内容),总体格局是自由松活的局面。

方针已定,也相信三省能够制定可实施的规则,具体效果则还需要下很大的力气努力。

排除权与钱最高地位,争取确立知识最高地位,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尊重,是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