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64章 财政预算

第164章 财政预算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842更新时间:2025-04-06 15:42:05

李察始终对踏入三省之地心存顾虑,然而三省人员却时常来访,而他最为牵挂的,还是新成立的中书省。

一日,当中书省的来访者们齐聚一堂时,李察终究按捺不住,率先询问起中书省的工作进展。

中书省人员如实汇报了工作状况。在上官寒明的主持下,中书省正忙于起草规则草案与法律草案。

某日,中书省的工作再次启动。上官寒明提及:“这里有一篇由陈君起草的草案,旨在回应财政局俞侍郎关于解决财政预算惯例问题的提案。”

众人皆知,前明时期,户部钱财的使用,皆由皇帝与大臣们一时兴起决定,并无固定惯例。如今,需确立惯例,明确哪些部门需动用户部资金,具体使用额度,总财政金额,以及预留的可调控户部资金及其调控幅度与原则。

上官寒明提议:“我们以此草案为蓝本,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原则与惯例。”

众人审阅财政局的草案,纷纷发出感慨。

“教育费用竟如此庞大,与军费不相上下。”

“交通费用竟也如此之多,以往根本无需此项支出。”

“若将如此多的费用用于军费,我们的实力将何等强大。”

上官寒明逐一解释:“新朝不走单纯的军事路线。前明将绝大部分户部收入用于军费,仍显不足。兵多则费多,兵少则费少。但明朝时,边境防卫任务繁重,必须维持庞大的军队。军费不足,甚至军粮都无法保障,导致众多军队哗变。本朝则采取精兵政策,有多少军费就养多少军队。需要军队时,便征召农民为兵;军费减少时,便遣散士兵归农。前明无法做到化兵为农,导致农民无法耕种。加之天气异常,陕西北部农民颗粒无收,众多边兵为求生计而反叛。如今,本朝无论是农民还是士兵,皆能安居乐业。我们可根据需要调整军民比例,确定军队规模。本朝主张全面发展社会,重视民生,而教育则是重中之重。交通作为重要的纽带,其畅通将促进商业繁荣,进而带动户部税收增长。我们需不断壮大生计,而非杀鸡取卵。教育经费的投入,源于新办众多大学、研究所及中小学,并聘请了相应的师资力量。大学、中小学等学府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是天下太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走向近现代化的必要举措。”

有人追问:“这些费用为何必要?”

“一切皆是为了中华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为了百姓的生存与安康。”

陈君之所以起草此财政预算草案,源于此前上官寒明与李仁斌曾带人入宫商讨。尧舜二相与皇帝共商国是,其他人或聆听或记录,偶有插言询问。哪些事项必须办理,哪些部门必须存在,应提供多少费用,皆是二首相与皇帝商议的内容。陈君凭借丰富的财政知识,负责全面记录商讨内容。随后,上官寒明要求陈君根据商讨内容起草草案,供中书省讨论。

在李仁斌与上官寒明等人入宫与皇帝商议时,众人亦了解到教育经费之高或引发误解。

中华古代社会重视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本朝旨在纠正这一历史错误,实现全面发展。知识的全面发展方能推动中华社会的进步。

有人提出:“学堂讲授如此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否必要?”

自然科学知识正是中华社会所缺失的。欧洲文明之所以可能赶超中华,皆因中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不足。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某些内容不可或缺。

欲改善民生,需搞好生产;而搞好生产,则需生产知识。生产知识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知识。

中华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掌握在工匠手中,或以经验形式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除经验外,尚需理论推导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大办大学与中小学教育,同时挖掘中华原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需要更多的宋应星式人物,能够总结记录现存的科学知识,正如先前总结纺织知识一般。

总结现存与历史中的知识亦属可行。当时尚有许多人拥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许多具备描述与记录能力的人可将自然科学知识记录下来。

以往科举时期,徐光启曾将根据西方知识编写的水利书籍随四书五经赠送,却无人问津。皆因四书五经能考取功名,而其他书籍则不能。

如今科举已废,四书五经仅作为语文知识存在。加之开放商业和百业,允许赚钱,以及谋生之道的拓展,自然科学知识因可用于谋生而备受青睐。纺织行业的知识曾引领学习潮流,其他行业的自然科学知识亦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发掘中华原有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亦需借鉴欧洲与西方的知识,推动整个知识体系的发展。某些知识在中华某些家族中尚需保密,而在西方早已成为众人探讨的内容。

自然科学知识需推陈出新,天下共享。某些家族对保留自然科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保密方式却阻碍了知识的发展与更新。西方知识的引进,正是对保密家族知识的触动,推动天下知识体系的发展。

先借鉴欧洲的基础教育,弥补我们的不足,再谋求发展,是必要的举措。

需加强基础知识教育,走中西方结合之路,全力发展。

当时主要是中书舍人提出:“这便是‘彼有的我们有,彼没有的,我们也有’之意。”

确实如此。如今我们需发现不足并弥补之,以争取更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发展自然科学,还要在理论上推动其进步。理论与实践并重,方能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我们的两条腿。

几位中书舍人表示:“两条腿走路,我们明白。”

另几位中书舍人问:“办了这么多中小学、大学与科研机构,不是已有了两条腿吗?”

两条腿已具备,此言不虚。但我们需拥有更好的两条腿。在教育办学方面,需不断改进基础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以达到更高水平。

在实践中,未来需立法立规,改变工匠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技工在工作中发现或发明任何技术,均属其个人成果,奖励应归发明者所有。过去那种由东家、士大夫掌握成果的状况必须改变。

废除科举后,考试院定期开展各科考试。除保留前明文科方面的资格认定外,还需增加其他学科的人员比例,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明发现成果应等同于科举地位与资格。

我们新朝旨在改变前明那种由士族科举获胜者主导一切的局面。决不允许士族掌握朝政、汲取工匠技术成果、参与土地兼并或制定单方面维护士族利益的政策。

我们的政策需为民族发展的正常历史进程服务,为天下百姓的生存生活服务。

众中书舍人表示:“为民办事的原则我们铭记于心。”

我们本朝正不断改变过去只为士族服务的习惯,转变为为民办事的习惯。

中书舍人提出:“修路本是慈善事业所为,应让慈善机构承担。”

观念需更新。修桥铺路不应仅视为方便行人行走之举。我们应改变重农抑商的观念,将修路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道路通则商业兴,商业兴则百业兴。道路交通与整个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欲致富,先修路。户部财政支持修路,乃天下大道,连接各都城的大道。州国之道或郡县之道,则由州国或郡县自行修建。

中书舍人表示:“修了天下大道,可将天下连为一体。若真能如此,实乃幸事。”

明朝时期,朝廷的全部费用均用于军费与官员俸禄。至明末,军费严重不足,边军不仅无法支付军饷,连口粮都难以保障。官僚体系仅维护士族官员的收入,导致大量边军溃逃,甚至由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一方变为抢劫地主粮食的一员。

大民朝如今一切事关天下的大事均由朝廷财政支出。大民朝能够承担公共事业费用,得益于确立了为天下万民服务的原则、法治原则以及限制官员过度权力的清廉原则。

明朝与大民朝之所以结果迥异,皆因前者服务于士族一个阶级,而后者则服务于天下所有人;前者未对官员过度权力进行限制,而后者则予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