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3章 仁、德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753更新时间:2025-04-06 15:42:05
门下省的众议郎们继续与李察交谈。
有议郎言道:“还是我们中华的仁义更为优良。”
也有议郎发问:“除了罗马国,还有哪个国家的贵族与国人之间存在妥协的例子?”
李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并举例道:“雅典,一个古希腊的城邦国,便是平民与贵族通过妥协实现共同发展的典范。正是平民与贵族的相互妥协,才铸就了雅典强大的国力。雅典城邦国虽仅占据一个半岛之地,人口不过几十万,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成功抵御了迈锡尼文化者的侵袭,也抵挡住了多利亚人的进攻,维护了城邦的存续与发展。甚至,雅典还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击败了波斯帝国的进攻。”
李察接着说道:“如今我们谈论的仁德治天下,与战国时期的仁治已有所不同。战国时期的仁治,显得有些迂腐和片面,仅仅强调仁义的宣扬。而现在的仁德治国,则是对国内百姓展现仁德,同时对外敌和反叛者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罗马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正是因为罗马的平民拥有自己独立的主张,有办法与贵族进行斗争,且在斗争中保持和谐,实现了‘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局面。”
有议郎插话道:“‘斗而不破,和而不同’,这似乎是孔子的观念。若夏国和卫国能有孔子治理,那该多好。”
又有议郎反驳道:“孔子只懂得礼和仁义,却不知如何强国。”
另有议郎提问:“陛下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强天下的目标?”
李察回答道:“要实现强国强天下的目标,需要一个有知识的民族,需要天下人的智慧得到充分发展,需要下层国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我们要兴民权,要确保下层国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议郎说道:“陛下选出我们,不就是为了让我们代表天下人的利益,审查中书省的法案吗?”
李察纠正道:“不能说陛下或朕选你们,是天下人选择了你们。”
议郎辩解道:“陛下不是天下人的代表吗?陛下选择就是天下人选择。”
李察解释道:“这有本质的区别。当今皇帝只是名义上的代表,而选择门下省议郎则是实质性的事务。实质性的事务与名义上的事务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质性的事务谁也不能代表,只有天下人自己才能选择。”
众议郎纷纷表态:“我们都是忠于皇上的,皇上说要忠于百姓,我们就忠于百姓。”
李察指出:“你们的观念有些错误,有些本末倒置。百姓万民才是君主,朕和尧舜二相都是臣相,是带头忠于百姓的人。我们忠于百姓是根本,朕和尧舜带头只是方式。我们不能说要百姓忠于朕,或大家是因为忠于朕才忠于百姓。忠于百姓在于维护百姓的利益,我们护民军也只是打败各种抢劫百姓的人。”
众议郎又道:“我们忠于百姓,也忠于皇上。如果没有皇上,我们的生活将难以想象。”
事后,众议郎私下议论,皇上要我们忠于百姓,我们一定做到做好。但要我们忠于百姓优于忠于皇上,那不过是客套话。
李察通过与众议郎的接触,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天下人深受儒教影响,都把忠君视为最大的事情,却不把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或把百姓的事放在忠君之后。
李察来到这个时代,追求的就是让自己的民族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前景,克服历朝历代那种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或兴衰难料的时代。要确立一个有长期前景的时代,需要有一定知识的百姓,也需要兴民权。
有一定知识的百姓,是指拥有生存生活中必须的各种知识,而不仅仅是识字和儒家经典。各种知识将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全面性和构成比识字和儒家经典重要得多。百姓生存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能够组成民族的知识体系。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驾驭民族知识之上的思想者,思考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划和如何构建民族的知识体系。
史实中的清朝及其影响深远的人,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天下人越不开智、越愚昧,就越便于统治,越便于贵族掠夺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而现今建立的新朝——中华大民朝,就是要开民智,要让整个天下人都提高智力水平,拥有独立思维。
教育事业应该宣传个性解放,争取百姓权力,而不是仅仅宣传忠君的内容,甚至让忠君的内容占据教育的很大比例和时间。
李察在深思:他不需要众多的被动追随者,而是希望有一批主动的拥有者。被动者和主动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被动者只是跟着跑,有时可能受影响而离队。而主动者则是中坚力量,是无数个增加力量的增动机,众人甚至能推动自己前进。
那么,怎样才能增加天下人的智力,维护天下人的独立思维呢?
门下省议郎是从拥护和支持原护民军政策九章中选拔出来的人员,本应理解政策九章的内涵,但体现出的观念却令李察担忧。议郎中大部分人都体现出忠君是无条件的,而忠民则是有条件的,是君要求忠民才忠于民。如果君要你掠夺民,你也去掠夺民。
既然众议郎想忠君,现在君说,民为君,皇和帝都是相,是忠民的带头人,天下万民和众议郎能接受吗?
李察熟悉中外历史,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平民都能认识自己的利益,都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无论争取的成果怎样,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而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只知忠君,还是史家只记录了忠君之事?
这需要认识其历史环境,认识各自的社会特点。
无条件的忠君、盲目的忠君,是儒家学说独尊宣传的结果。儒家学说有其有价值的一面,也有其不良的一面。无论如何,儒家学说独尊的局面必须打破,只有打破了儒教的独尊地位,才有可能让其他思想存在和发展。打破儒教的独尊以后,怎样建立思想发展的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打破旧的思想,是打破旧思想对社会思想发展的阻碍作用,改良思想发展的环境,而不是要毁灭思想的本身。
矫枉过正只是一时的策略,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用绝对主义的方法,而是要用阴阳相济的方法。
重要的不是打破旧思想的阻碍,而是建立发展的秩序。打破是为了发展,今后的发展才是主要的内容。
明朝以前,儒教独尊,是因为掌握思想的儒士为了士族的经济利益而极力推行儒教独尊,把儒教当成为士族谋利益的工具。
我们要建立的新环境是为了天下所有人,是为了百姓生活的新的思想环境。儒家学说我们要,人间所有知识我们也要。我们要利用人类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思想,建立知识思想体系,充分利用知识思想有利的一面。
有议郎再次打断了李察的沉思,问道:“陛下认为儒家学说的有利一面是什么?”
李察回答道:“儒家学说有仁义道德的内容,其内容本身是好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仁义道德。仁义道德、佛家的慈悲、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都是好的一面。”
议郎又问:“陛下认为儒家常说的仁政和德政是些什么?”
李察解释道:“仁,主要指二人的交往,是君子之交,是君子对人行仁政。可现实社会中,有人不是君子,甚至还是不择手段求官的小人。不是君子,就可能不行仁政。仁政是否实行由官员的品行决定。
德,是十人交往,实质上是指众人的交往,是普通人的交往。实质上是要求政策符合普通百姓的要求。”
李察继续说道:“仁是君子主动施仁政,德中普通百姓要求必须施仁政。现今提倡民权,就是要求普通的百姓能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主动要求实行自己的利益,要求众人忠于天下百姓的利益,为民请命。所以我们要兴民权,要补足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