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2章 民权问题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804更新时间:2025-04-06 15:42:05
天下当时尚处于君主立宪初期,皇帝的意见仍具影响力。皇帝确立了天下大会制度及其下的门下制度与协商制度,这些制度得以实施。
时值正月,选举工作自正月启动,春季完成县以下选举,冬季则完成天下选举,定于十二月或次年正月召开天下大会。
彼时为共和2486年,年底可召开天下大会,且天下大会建立后,可由代表提议,于其他时间再次召开。
天下大会由秘书长组织人员记录会议情况。
天下大会代表与门下会代表一同选举,方式相似。天下大会代表原则上以自然人为基础,而门下会代表则明确规定为农会、工会等劳工代表。
天下大会升格为最高机构,凌驾于三省之上,皇帝仅为名义代表。
门下会发展为保民机构,朝廷中的门下省通过封驳中书省议案行使保民权利,不仅针对议案本身,对涉及人事任免的内容同样可行使否决权。
地方各级门下会均拥有类似封驳权。
除天下大会和门下会外,还有协商会,由商会及社会名流组成。协商会代表由各派势力在小范围内选定。
门下会与协商会可类比后世的下院与上院,下院选举局限于劳工者之内,不需考虑有产者与社会名流,上院人员确定于有产者和社会名流,不需考虑劳工者。
天下大会涵盖门下会与协商会所有人员,实行天下人普遍选举。
天下大会召开有定期,闭会期间由门下会与协商会代行部分职责。
天下总会设有政府机构,由中书省和尚书省实行议行分立,为当时政府形式。
高效政府固然重要,但确保政府的人民性质更为关键,这依赖于民众代表而非少量官员,代表民众发言的机构即为天下大会与门下会等。
天下大会负责审议政府是否为民办事及决定政府首脑人选,门下会则时刻保护天下劳工利益。
政府需议行分立相结合,高效行使职权重要,有保护劳工利益的机构更为重要,唯有整体的劳工利益不受侵犯,天下人才可能免天压迫,天下方能行于‘天道’。
天下大会或门下会众议郎均一票制,无大小之分,此类机构才是政府的有效监督,若实行官员管理制,则可能类同于政府机构,造成机构重叠。
天下大会设有秘书处,所有议郎行使监督秘书处的职权。秘书处的工作由秘书长主持,负责记录会议及统计票决情况,除众议郎监督外,还受协商会代表及监察局专业代表监督。
门下会亦设有秘书处,由秘书长推荐的副秘书长主持,受秘书长监督,亦可接受他人及天下人监督。
门下会中,秘书长主名义,副秘书长主实务,副秘书长由秘书长推荐,领导下的秘书班子记录门下会议情况。
考试院负责议郎资格审查,提出资格不合格或质疑时,需重新认定或重选举。
议郎资格审查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按规定执行,个人不可更改,不合格者由原州国重选代表。门下省议郎审核由都察院和考试监察院内的专门机构负责。
2486年正月时,天下大会议郎尚未选出,预计冬季选出。门下会议郎已抵达长安,居住于未央宫指定区域。
皇宫位于未央宫,与门下省众议郎相距不远,众议郎渴望见皇帝,故不断有人前来皇宫拜见李察。
众议郎比中书省和尚书省高官更想见李察,多为原护民军后勤部基层人员,现为基础干部。早期李察曾为干部讲课,后期因干部众多,难以一一相见,现被推为议郎,故有此机会。
为不妨碍李察休息,秘书处提供会见纪要等资料,已讨论过的问题无需再问,为李察节省时间。
实际上,门下省众议郎所问问题,多为中书省和尚书省官员先前所问,为向更多人解释,李察不得不再次向门下省众议郎解释。
经一段时间交流,李察与众议郎交流的主要内容为兴民权问题。
有议郎问:“我们有好皇上为我们谋福利,为何还要兴民权?”
民权缺失是中华主要不足,兴民权即弥补此不足。
议郎问:“何以为证?”
以中华第一王朝夏国为例,夏国之亡在于不顾国人死活。
夏国最早实行农业生产,夏启时期,国君放弃旧的生产形式,选择大片土地进行改良并推广农业生产,要求全国或夏部落联盟下所有部落实行。农业带来繁荣,夏国成为中华第一王朝。
夏禹将山岳地理改为江河地理,基于对水或水纹的了解,此认识非大禹个人所有,而是夏国有一定基础的人所支持。
禹之子夏启为禹的忠实支持者,至夏启时,全国普遍实行农业生产、父系氏族制、氏族集体生产制及兵农合一制。
夏王朝通过氏族生产或部落共同发展,后期贫富悬殊,富者奢华,贫者难以生存。
出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平民心声,意为太阳何时消失,愿与其一同灭亡。平民尊国君为太阳,但若不能生存,愿与其同归于尽。此心态导致夏国灭亡。
若夏国灭亡时代久远,事实记载不清,则春秋时期卫国灭亡记载清楚。
此处卫国为前卫国,都城有朝歌。北狄进攻时,卫国国君只顾自身,不顾国人,国人宁愿与卫国同亡也不愿抗战。
治理国家为何需与国人对立至宁愿同亡?究其原因,乃民权不兴。若有民权,国君与贵族必尊重国人生命生活,全国上下共渡难关,国人能生存,国则不可能亡。
或许有人会说,卫国至战国末期仍在,但需弄清,战国末期仍在的卫国为后卫国,都城在王野,为后封之国,已失去国格,苟延残喘,不如杞国和宋国亡国之余。
国家存在不仅是名字,更是国格与国人生存。
有议郎问:“中华历史,王朝不过数百年,有无不灭之王朝?”
不灭王朝需现今创造,需总结历史经验,弥补不足,发扬长处。
如何弥补不足?即兴民权。其他天下亦有长久之国。
现以西方罗马国为例。罗马发源于现意大利罗马城区域,早期受希腊城邦影响,或罗马部落有三分之一为希腊人部落,罗马为当时区域强国。
罗马北部现法国境内有高卢人,罗马周围多国争生存,高卢人为强大国或部落群,两强相距不远,誓必争长短,高卢人曾迫使罗马签订城下之盟,罗马与高卢人战争持续数百年。
早期罗马社会如夏国与卫国,贫富分化严重,形成平民与贵族明显分化,社会权力在贵族,平民无权,生活困苦。
当罗马贵族压迫平民严重,与高卢人战争时,高卢人与罗马人全民皆兵,平民不愿为贵族利益拚死,故组织军队中的士兵,发起撤离运动,贵族不让平民活,就让贵族自己保卫自己。
罗马平民如大明边兵闹饷兵变,军官指挥不了兵变士兵,发军饷才听指挥。
罗马平民撤离运动中,要求不止军饷,而是整个阶层生活,平民对改善生活条件清楚,贵族不满足要求,平民自己通过撤离运动让贵族保卫自己。二百年斗争中,平民获得所需全部权力,元老院不再是最高权力机关,最高权力机关为新成立的特里布斯会议或公民大会。贵族在生存面前只得与平民一样,参加公民大会,共同保卫家园。
罗马改革后,平民有权力,国家强大,占领整个地中海沿岸,对欧洲影响巨大。
夏国若贵族与国人妥协,可长期发展,商也灭不了夏。
卫国若国君顾国人生活,可为五霸之一,宋襄公或成不了一霸,也无后来战国七雄。
有议郎说:“那只是要是、如果,有些不切实际假设,还是了解一下罗马吧!罗马国存在了多久?”
二千多年,罗马由王政发展为共和体制,再变为帝国。
罗马国如何灭亡?罗马国一时强大欲征服世界,对天下用兵,抓许多正常发展部落人员为奴隶,故欧洲天下人为奴隶后裔。奴隶制为罪恶体制,罗马灭亡因奴隶制,奴隶反抗造成经济崩溃,罗马因此而亡。
任何国非一日亡国,皆因经济崩溃后国力脆弱,被强敌所灭。明非自然灾害或经济破产无力支付军费,不会亡得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