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1章 文明中心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517更新时间:2025-04-02 13:08:27
李察继续对众人讲:“生产方式至今已出现打猎加采集、游牧、农业,刚才也有人提及,下一个生产方式是工业。
若农业相较于牧业,同样土地能产出数倍的收成,那么工业相较于农业,同样土地,工业要比农业产出多数倍的收成。
农业社会要比游牧社会繁荣得多,下一步的工业社会又会比农业社会繁荣数倍。
要想社会繁荣昌盛、社稷永旺,就要掌握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社稷是农业社会中总结出的生产方式,但一段路程可推测出全程,社稷永旺,即我们的生产永远兴旺发达。
社会兴旺发达,在于生产,要搞好生产,在于对生产方式的把握。下一步,我们要选择工业的生产方式,再下一步要发展机械工业,如此生产方式不断发展演进,而非永远固守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社会的繁荣稳定是表象,而实质问题在于把握好生产及生产方式。把握好了生产方式,就如同车子有了车夫,可根据道路把控行程。”
中书省的一行人步出皇帝的办公场所时,众人皆沉默不语,心情沉重。随后,有人向黄道周问道:“你平日里总是急于发表见解,今日为何也默不作声,难道是不赞同陛下的阐释?”
黄道周回应道:“致力于提升生产,才是真正的为民谋福祉,是‘民为贵’的真正体现。那些如女真人或蒙古人以劫掠为生的行为,无异于马贼行径。我并非不赞同陛下的观点,而是因听到许多前所未闻的词汇而感到惊讶。我一直在思考陛下所言,急于回去将其记录下来。”
社会的本质在于社稷,亦可说,社会的本质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有意识地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有意于社会发展的人来说,必须掌握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在黄道周等人的心中已开始动摇。
经过数日的消化与思考,黄道周等人再次来到皇帝的办公场所,继续上次的议题。黄道周心中最为挂念的是关于“文明中心”的问题。上次因急于消化众多新词汇和新概念,未能进一步追问。如今已做好准备,定要弄个明白。
此次,黄道周等人郑重地提出了关于“文明中心”的疑问。
李察说道:“关于文明中心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话题。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有所局限,众人的解答方能相互补充。或许,要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来全面回答‘文明中心’的内涵。”
有人提出:“我认为,文明中心是指那些耕地广阔、粮食产量高,能够为一个区域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地区,如城都平原、江汉平原、江南粮仓等地。这样的地区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成为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地域中心。”
又有人言道:“我觉得,文明中心应是如江南这般纺织业发达、各种加工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区域。”
李察指出:“你们所说的,更接近于后来城市的概念。”
众人遂请李察阐述其看法。
李察解释道:“文明中心,是指拥有适合人类发展的知识体系,并在该知识体系引领下,形成高技术、高繁荣、高发达的社会。这样的中心地区对周边乃至整个天下都具有引领作用。
文明中心包含诸多内容,其实质在于生产方式的先进性。从主观层面来看,其实质在于人类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我们必须关注文明中心生产方式的发展,或有意推动其发展。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知识支撑。现阶段,即关注社稷的发展,需要大量致力于社稷的人才。
明确了文明中心的核心内容后,我们就应围绕这些关键内容进行建设,即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进步。
要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进步,首先需认清当前的生产方式。我大民朝现有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业,辅以畜牧业、副业和商业。如今,江南的纺织工业有所发展,我们应大力培育这一新兴行业,并将纺织工作从江南沿长江、黄河和珠江等向西拓展,扩大纺织加工行业的范围。
要发展纺织工业的生产方式,不仅要积极推动其发展,还要排除其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在明朝之前,工匠地位低下,其劳动成果常被士族或权贵所掌握。工匠无法享有自己的发明成果,因此对改进纺织机械缺乏积极性。
如今,在大民朝,我们将提高工匠的地位,不仅是生存地位,还有经济地位。对于发明创造者,我们将赋予其部分发明成果的权益,并从法律上确保工匠的应有地位。
谋杀有所发明创造的工匠,将如同谋害亲王和状元一般,无论其地位如何,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绝无例外。
我们的目标就是推动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建立一系列法律原则,促进有生命力、较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荷兰尚无力建立世界霸权,英国也尚未在欧洲确立霸权地位,更不用说世界霸权了。大民朝希望建立同盟国体系,成立天下共同体。虽然无需建立霸权,但只需继承大明朝及其他王朝的正统地位,发展知识体系,为天下带来实际利益。在当时,也可不受国际形势的限制而自由发展。
一些周边国家,尤其是儒教国家,仍以中华为中心发展。这与后世在欧洲殖民统治后兴起的民族主义对华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大民朝将充分利用当时的有利天下形势或世界形势。
大民朝的中华人,以天下人的心态自居,并未认为欧洲北美的产品和技术就是最好的,也没有崇洋媚外的心理。
要利用好有利的世界形势,就需发展和完善中华的文明中心,或重建文明中心。其实质是推动最新式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即知识的发展能力和运用能力。知识的发展与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密切相关。知识体系如同知识的地图。一个民族或社会,必须有部分对知识体系有深刻理解的人,以及对知识发展战略有客观思维的人。
知识在知识体系的引导下发展。没有知识体系的引导,知识就会杂乱无章或重复发展,其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知识或知识体系的发展应采取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策略。全面发展是基础,是构建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不可破坏。重点发展则是当时的精英或政府采取的偏重某项内容快速发展的策略,是特色所在。
文明中心是以知识发展为先导,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中心具有率先发展的能力,能够带动天下或世界的发展。
大民朝所构建的文明中心,旨在尽可能地推动其发展。这不仅仅在于追求世界最发达的地位,更在于拥有更先进的知识体系。
拥有打败竞争对手或一切现世力量的能力,是大国的思维。而拥有更先进的知识或人类道理,则是文明社会的思维。
我们大民朝就是只打击祸害地方的势力,总体上采用和平方式发展社会,发展知识,行天道,争取不断创新新的物产,重在创新,不单纯追求最好,甚至能不耻下问,向世界各地学习偶尔出现的单个先进技术,争取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