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60章 闲谈常识

第160章 闲谈常识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657更新时间:2025-04-02 09:28:44

李祭返回宫中,稍作休憩,以备晚间可能的事务。李察,本为一闲适之人,在新朝初立的这段时期,预料之中,访客络绎不绝。

李察无需如崇祯般淹没于无尽的奏章之中,因时下并非所有事务均需皇帝亲力亲为,各司其职,各部门自能妥善处理。若非李察欲借二十一世纪的知识推动近现代进程,他本可悠然度日,无所挂碍。

饭后不久,黄道周便携同上官寒明及一行人前来拜访。众人落座,仍是上官寒明率先发言:

“虽已确定总体办事方法,但在着手处理具体事务时,总觉难以起步。”

李察问道:“你们觉得何事最为重要或最为紧迫?”

无论何时,皆有首要之事或紧急之事。首要大事,即主要矛盾。若将待处理之事比作需攻克的堡垒,能正面进攻的便直接正面进攻;若主要矛盾确实棘手,需迂回进攻时,再考虑迂回。正面处理的是国家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我们明晰何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彼时众人皆处于休闲时光,皇帝言谈轻松,众人亦随之轻松应答。

中书省的众人争议不大,基本共识认为,社稷大事乃首要之务。

李察心中暗想,中书省皆是精挑细选的当时最有学识或能力之人,但他们仅习惯于谈论“社稷”之名,或仅停留在生产和组织生产的层面,现需引入一些理论以加深众人的认识。

李察问道:“‘社稷’是何意?”

有人答道:“社稷指的是国家的神明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李察追问:“神明存于心中,行事者乃人与我们自身。社稷的实质是什么?”

众人沉默,皆陷入沉思。

李察又说:“社稷,实质上就是如何生产与如何组织生产的问题。”

有人发言道:“即那些重视农业而不抑制商业的政策。”

李察:“说得不错,但不全面。”

有人请求:“请陛下详述。”

李察道:“谁能预见下一步社稷将如何发展,或如何确保社稷长盛不衰,国家永远繁荣昌盛?”

上官寒明:“下一步,或许会成为工业国。”

李察详述道:“或许有人会认为,天下发展至农业国,相较于先前的狩猎加采集更为先进。放牧又较单纯的狩猎更为发达。当下,有人已看到,江南纺织业兴旺,船舶通航各地,交通畅达,马车遍地,下一步将发展为工业国。

有这样的预期是好兆头,但拥有这样预期的人能有多少?你们不妨自报家门。”

“我只是猜测。”上官寒明说道。无人再言自己有工业国的预期,上官寒明心知肚明,亦不便过多阐释。

李察道:“其实有一规律可助我们认识。要认识这种规律,则需掌握社稷的学问。”

黄道周道:“对社稷的理解,还需请教陛下。”

李察答道:“社稷乃农业社会时期的总结词汇,指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其实质为如何生产和如何组织生产。不仅农业时期如此,任何时期都存在如何生产和如何组织生产的问题。社稷的类似说法,或另一种表述,即为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乃生产中的一种生产因素,与之相连的其他生产因素还有两个: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大南方适宜耕种,大北方适合放牧,这便是地理环境发挥了重大作用。

原本陕西有地有水,可耕种,但前几年,陕西连年无雨,颗粒无收,那几年的地理环境因灾害变得无法耕种。

人口因素主要指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

蒙古人见汉人农业收成远超游牧,也想发展农业生产,结果蒙古人中鲜有熟悉农业生产者,一般蒙古人也不知何处学习农业知识。

众多蒙古人亦不知农业生产包含哪些内容,以为只需播下种子,便能如汉人般收获满满,却不知农业生产需达到一定规模,需先翻土,种植植株之间要疏密适当,农业需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进行管理,还需施肥灌溉。

明朝时女真人南移后,既学蒙古人游牧,又学汉人农业种植。女真人既无蒙古人那般广阔的草原,无法如蒙古人般放牧,也无汉人那般农业技术,女真人的农业,同蒙古人的农业一样,收成微薄,仍维持打猎捕鱼的习惯。

汉人人口密集,即便是草原,也不可能放牧,唯有农业生产方能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

人口因素与人口密集程度、社会中人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习惯、知识结构、生产观念相关。”

众人问:“生产中,何因素最为关键?”

李察详尽回答:

“生产中有多重因素,生产方式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人将其分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称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生产力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生产关系来说明。

生产力,即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又可分解为生产者(人)、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田地山林江湖海)。

生产者(人)方面,对于农业,汉人较蒙古人和女真人更为熟悉;对于游牧,特别是牛马等大型畜类,蒙古人较汉人更为熟悉。我们新朝,就是要综合汉人的农业技术、蒙古人的畜牧技术,发展出更为优良的农田生产,也发展出更为科学的畜牧生产技术。

我们要设立众多研究所,研究汉人的农业技术、农业优质品种,研究蒙古人的畜牧技术,将最佳技术总结出来,向天下推广。

人是知识的承载者,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让更多人掌握知识,我们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发展知识。

我们更需要具备认识新知识、识别掌握真正知识能力的人,创造启用真知者的社会环境。

人的知识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唯有真知方能发展生产。

在重视人的知识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生产工具。汉朝发明了铁犁或钢犁,用铁犁或钢犁耕地,可用单牛替代原先的双牛犁田,解放了生产力,产生了一倍的生产效果。水车较简单的人挑水更为省力,水车能促进农田生产。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生产力的另一要素是生产对象,我们要改造生产对象,如兴修水利的农田、修建道路的矿山、疏通河道的江湖海、了解暗礁的海洋。

人与自然的关系需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更需掌握。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中政府占据重要地位。一个好政府,能抵御外侮,能让民众生存。

前明时期,陕西多年全年无雨,许多地方整年颗粒无收,众多百姓无粮可食,官府却仍时刻催缴税收,百姓无奈,只得逃税甚至抗税。逃税之人也无粮可食,无法生存,食用观音土也只能多活几日,食用观音土过多,便再也无法食用其他东西。前明的山西和北京直隶,虽也有众多人难以生存,但也有不少人艰难地勉强活下去。可前明,无守卫边疆的能力,后金兵或后来的清兵攻入,无数边民被抓为奴隶,替女真人耕种,边民中无数老幼或反抗者被屠杀,山西和北直隶原先的生产被金兵或清兵打乱。

井田制本对西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西周政府不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西周后期人口增长数倍,仍固守原先的井田制,维护井田制。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官府严禁开垦私田,也有众多百姓冒险开垦私田以种田活命。前明时期,种田本是自家之事,但仍有众多百姓等待官府的春种令,生怕没有官府的春种令而种的田,会被没收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