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9章 中书省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437更新时间:2025-04-01 09:22:26
共和2486年,天灾余威犹存,温饱仍为民生首要之务。李察于尚书省详察纺织局现状后,亦关切地询问了农业局的情势。彼时,农业仍赖天下农夫自主耕作,而未来农业之路,则指向品种改良与技术革新。
尚书省内,李察最终聚焦于中书省与尚书省之间的关系,探究中书省政策是否得到忠实执行,以及工作中的问题能否及时反馈至中书省,以便调整或制定新政策。当时存在一种现象,即部分人员同时服务于中书省与尚书省,充当两省沟通的桥梁,虽能发挥信息传递作用,但影响力有限,无法决定两省工作走向。
针对此现象,李察提出原则性建议,中书省与尚书省的议行分立,有必要,少量跨省人员并不是议行合一,并规定在尚书省工作的中书省人员不得超过一成,反之亦然。此原则后由中书省转化为法规草案,实际执行中,若超出比例,则依据票数末尾排除法,要求相关人员辞去一省职务,仅保留一职。此举措旨在确保一成以下的人员能迅速反馈问题,并在省内解决,而跨省人员则便于两省沟通。
尚书省与门下省虽为新设,但其前身地方政府与门下制度已随护民军发展十数载,相比之下,中书省则需更多了解。中书省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发挥其引领作用,推动天下大局发展。当前,中书省内部虽有上官寒明等思想较为开明、办事能力强者,但整体上仍缺乏开创性人才,且多数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局限于传统圣言。
李察深知,对中书省过度介入不可取,但完全不介入亦无法运用现代知识推动其发展。因此,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适当介入,并运用辩证法处理介入与不介入的关系。对于中书省而言,文书写作能力虽强,但立法内容更为关键,需确立宪政发展方向,围绕民生福祉与民权发展,摆脱传统圣言的束缚。
为促进中书省人员思想转变,李察提出“知难行易”之说,将事务分为易办、一般、难办三个层次,依次推进。同时,根据事务紧急程度,又分为急办、一般急、可缓办等多个层次。
他强调,要明确官方与社会分工,认识社会观念,包括共识观念、一般认识及争议较大需票决的内容。票决结果需得到大多数正常职业者的尊重,而对于强盗土匪等不法之徒,则需以武力剿灭,并努力使更多人拥有正常职业。
上官寒明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应确立立法立规的次序和内容,引导众人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并促进经济发展,使更多人拥有正常职业。
朝廷需确立总体法律规则,地方州国补充具体规则,同时,各机构和单位也需在此框架下完善单位原则。
所有机构和单位必须明确职能、人员配置及人员职能。部分机构和单位的原则可能上升为地方法规或天下法律,反之亦然。
确立的原则需明确其执行性与可行性,一旦确立便不得随意更改,必须按程序进行更改、补充或解释。
李察深知,皇帝确立的大方向正确,得益于二十一世纪的知识与对世界问题的持续思考。而当前众人对天下政治的思考尚显不足,政治知识亦有待提升。机构需全面,经济需发展,以支撑百姓生存与官府政治。
明朝体制之崩溃,古罗马帝国之衰亡,皆因经济无法维持民众生存与政治信誉。
中书省在确定了讨论的大致方向后,李察阐述了立法的根本原则。
上官寒明进一步阐释道:“陛下所提出的原则,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要方面,是确保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对生命持有敬畏之心。
其次,不对生产活动设限,鼓励一切能够改善民生的生产形式。
最后,打破文化的禁锢,推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让每一个人都享有生存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按照自己意愿表达观点的自由。”
黄道周表示:“我阅读过陛下早期的关于人命或农业的论述,对于尊重生命、保障民众生存以及促进生产繁荣的观点,我都能够理解。但对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我仍有些困惑。如果允许各种观点在社会上并存,如同东周时期那样,各自阐述自己的道理,甚至可能出现妖言惑众的情况,那么圣人的教诲又将置于何地呢?”
上官寒明回应道:“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推陈出新。我们应当相信,我们的民众以善良为本。对于那些不良言论,我们只需进行必要的揭露,让民众看清其背后的真实意图,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尊重民众权利、提升民众地位的一部分。
有些朝代或地方政权,表面上是在打击妖言惑众,实际上却是在压制其他所有言论,只有他们自己的言论才被视为合法,这是对国家或民众进行思想控制、洗脑的行为。”
黄道周依然表示难以接受,请求李察发表意见。
李察并未直接回应双方的分歧,而是强调:“要明确的是,朝廷内外应有区别。在朝廷内部,主要时间应用于起草和讨论法案,而不是争论与中书省事务无关的事情,更不是进行党争的场所。如有问题,应在朝廷外部解决。人无完人,工作中遇到新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是很正常的,这些问题应在朝廷外部通过学习和讨论来解决。
大家前半个月的工作做得很好,针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立法规定,旨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朝廷政策的立法旨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则是改善民众生活、提升民族和科学文化素养,即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在全民文化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而推动新一轮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我们民族的发展,直至实现文明中心的再创造。”
黄道周询问:“文明中心又是指什么呢?”
上官寒明回答:“关于文明中心以及社稷等问题,大家都可以去深入思考,也可以日后到陛下宫中请教陛下的看法。现在,我们还是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上官寒明与李察交流频繁,在中书省的众人中,他或许是最了解李察的人。随后,上官寒明公布了接下来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尚书首辅、尚次辅以及尚未书内阁成员等职责与权力的划分。
随着中书省工作的推进,一个又一个的方案草案被提出并讨论。或许早已有所安排,中书首相罗列了许多方案名称,并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分配起草任务,再逐一将法律草案讨论形成法案草案。
在上官寒明安排中书省具体工作的同时,李察离开了中书省,他没有干涉其工作,而是返回了宫中。
李察希望利用自己拥有的二十一世纪的知识观点,与众人进行知识上的交流,而不是以皇帝的权威来要求他人。在虚君制的框架下,他并没有染指权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