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58章 在纺织局

第158章 在纺织局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026更新时间:2025-03-31 16:01:17

李察在尚书省,听纺织局的人介绍道:“产业发展,首先是产权问题。原先,江南丝厂都是皇家的产业。崇祯年间初期,崇祯帝将丝厂归还民间,想让丝厂自行发展。然而,江南士族豪强在皇帝放弃之时,立即占据了丝厂,丝厂由皇家转到了一些豪族手中,处境更为艰难。

护民军进入江南时,强调商业规则,按当时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易者,认可其合法性;利用权势、巧取豪夺、进行低价收购者,不认可其合法性。当时朱茹在整理江南丝厂时,认为士族中的豪族拥有丝厂,只是证明了士族在当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财产和利益只有士族才能享有,这对丝厂的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还起到反作用。

李察也曾对朱茹说过,清兵占领江南时,将众豪族争夺不已的江南丝厂重新收回给皇帝,只不过是收归满清的皇帝,是满清利用武力又一次大抢劫。

朱茹当时也将丝厂的财产重新收归护民军政府,按现代管理经验进行管理,改善工人待遇,给关键的技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微小股份,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丝厂的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从此,限制丝厂生产的最大问题不再是所有权问题,而是原料问题。朱茹能代表的护民军政府,也给丝厂以保护,但不干涉生产,丝厂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到现在,已具备了向外发展和传授经验的条件。

因为当时的人能看到,办丝织厂能赚钱,丝织厂不再是豪强宰割的对象,而是能给许多人带来收益的行业。

在纺织业的扩展上,江南的纺织业发达是一方面,其他地方也存在纺织技术。

江南的纺织业尊黄道婆为祖师。黄道婆就是流落到海南岛时,向黎族学习的纺织技术。其他地方的纺织技术可能中断,没有像江南那么大的规模,技术可能中断,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技术都丢失了,其他地方的技术也需要开拓,就是失传不久的,当时还有人掌握的纺织技术也有可能开拓出来。

纺织业重新沿长江、黄河、湘江、珠江传播的过程,也是纺织业的技术整理开拓的过程。中国的纺织业经过当时的开拓,也形成了像瓷器业一样,无论怎样的现代技术,都不能完全取代中国的瓷器工业,中国的纺织业也是无可取代的。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四大名绣经过当时整理更加增加特色,京绣、鲁绣、汴绣、杭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多个少数民族的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也经过整理得到了发展。

纺织技术综合开拓后,制约纺织业的是原料问题。毛纺的原料问题不大,只是提高牧区的羊毛收购价格就能基本解决。

蚕丝则受桑田的影响,政府认为江南地区及有关地区的高等级粮田,不宜过多种植桑树,不足的桑树应由更广阔的地域种植,更广的地域养蚕,更广的地域就是天下众州国中能种桑树的地方。

棉花种植也不单纯由山东州种植,哈吐州也可种植棉花,还有更多的地方也可种植棉花。”

一个新兴的问题逐渐显现,即种植地域与使用地域之间因距离遥远而导致的信息流通不畅。为解决这一信息流通问题,当时已有的报刊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被加以利用,但关键在于传播真实可信的信息,以鼓励种植者积极种植,并确保需要原料的纺织厂能够足量收购。

鉴于此,朝廷决定成立专门机构来引导原料的种植与销售,具体做法为设立购销中心。该中心旨在确保种植者能以盈利的价格出售其产品,同时保证纺织厂能以不亏本的价格购进所需原料。尚书省在原有商务局的基础上,增设了统购统销局,其下又分设多个统购统销公司进行具体管理。

除了政府的信息引导外,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也是影响信息流通和物资交流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缺乏水运条件,因此必须依赖陆地运输。这促使了路桥局及其下属行业,以及手工局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马车制造业在当时成为了一项重要产业。马车运输在当时极为普遍,不仅陆地交通繁忙,水运码头也同样繁荣。

当时哈吐州和甘肃州拥有很长的陆路交通,是联接中部和西部的要道,在纺织原料的购销中,这条主要道路扩宽了许多,马车也增加了许多,许多人都在此路上谋生,天下无业的人少了许多。

随着制车行业和筑路桥行业的兴起,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产业体系。尚书省在引导产业产生和生产的同时,也注重产业行为的管理。朱茹为多个行业的设置提出了许多创新思路,而李仁斌则善于结合朱茹的建议进行实际操作。

在军事方面,由于众多的农兵参与,土匪和马贼已基本被肃清,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已基本消除。对于那些在行业中欺行霸市、或在和平时期向百姓非法收费的组织和个人,政府均视其为土匪同等处理。政府只允许税务机关按规定收取税收,严禁任何个人或组织再向百姓收取额外费用。

护民军的职责在于维护百姓的正当利益,一个政权能否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和核心价值观,是其存在的重要体现。护民军所建立的政权,正是为了维护自身所期望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大民朝的官府不仅关注生产秩序的维护和社会治安的清剿,更致力于企业的组建和引导。政府需要大力推动生产,对所有能增加税收、改善百姓生活的项目都进行积极筹建和管理。

与过去不同,农业生产的管理可以更多地下放给农民自行负责。现在的乡里管理人员大多具备农业基础知识,有能力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特别是对智力较低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