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2章 天下大局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620更新时间:2025-03-24 17:24:03
在北京朝廷中,众大臣时刻关注着天下的太平。北京朝廷,亦称大民朝廷,彼时,其不受调遣的力量主要盘踞于漠北西部的清国与准噶尔盆地的准噶尔汗国。
清国,由数十万满人构成,迁移至漠北西部后,压服了当地约二十万人的蒙古众部落,建立起新的政权。尽管其实力强大,足以对周边地区发动进攻,但迄今为止,清国并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清国现已获得大民朝的承认,并致力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民朝对此亦持乐见态度,因清国并未主动挑起战事,大民朝亦难以对其发表意见。
近期,清国提出扩大贸易的诉求,实则欲增加以马匹换取粮食的数量。对此,李察表示赞同,只要清国不发动战争,便可维持当前的和平局面。
然而,对清国发动进攻并不明智,因其存在已被承认,若清国再次意图征服世界,重启战端,必将遭受大民朝大军的围剿。蒙满等民族信奉武力,强者为尊,战败者则被视为奴隶或财产。目前,对大民朝而言,进攻清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清国过于依赖骑射,忽视知识与社会治理,若持续此道,其力量或将难以增长,甚至可能衰退。
大民朝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届时,清国在天下间将难以称雄。
准噶尔汗国则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先后征服了多个弱小部落,其中不乏蒙古人部落。每征服一部落,准噶尔便要求部落的火器工匠制造火铳,借此在对抗其他部落时取得微弱优势。如今,准噶尔的主要对手是哈萨克汗国,特别是其东部力量。
准噶尔亦擅长谋略与外交,集中力量对付敌对势力。准噶尔人在与哈萨克人的对战中,暂时与其他各方力量处于和平状态。准噶尔愿意与大民朝保持和平,大民朝亦不愿与其发生冲突,致力于维护和平局面,发展自身实力。
哈萨克汗国亦是一个有作为的汗国,正寻求力量支持。其南方的布哈拉汗国虽已衰弱,但因曾与准噶尔敌对,仍派遣力量支援哈萨克汗国。
大民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一个力量,既顺应国家向世界村发展的趋势,亦谨慎处理与各国的关系。满清国与准噶尔汗国既可能是大民朝天下的一部分,也可能是需谨慎对待的外国。
东方的朝鲜国亦具有类似特征,原为明朝附属国,后被清国征服,成为其附属国。清国败退后,朝鲜欲再次成为大民朝的附属国。
朝鲜文明程度较高,为儒教国家,发展程度接近中原。朝鲜希望成为大民朝的附属国,以在复杂的环境中求得保护。
李察明确表示,可以为朝鲜提供保护,但双方需签订协议,明确利益、权力、责任与义务。大民朝要求朝鲜实行仁政,抑制士族扩张,保障百姓生计,推行中原各州类似的政策。
大民朝成立之初便废除了都抚制,行省时由布政使和按察使行使省府职权。衙役力量归入司法体系,军事单位则由朝廷统一管理。省或州内,布政使与按察使并列,共同管理州内事务。布政使不仅负责农业,还涉足商业、矿产、加工等一切生财之务。州及州以下各级单位亦实行门下制,由布政部门、司法部门、门下部门组成。
履行职责依靠部门职能,而非官员权力。不服从管理者将由司法部门按违纪违规情况处理。法规不完善之处将及时修改。
军队原由护民军指挥部指挥,现由皇帝指挥。因天下初定,尚有战事需继续,故任命六军都督,即南、北、中、西四军都督,以及骑军都督和海军都督。和平时期将改为参谋制。
现成立军事委员会,由原军事要员与政府重要人员共同组成,领导全军及军事四部。军事大权目前仍掌握在李察手中,但他计划过一段时间后将完全交出军权。
众人逐渐理解李察的施政意图与新政内容,致力于改善现实问题。新政的实施、认识与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满清国与准噶尔汗国,地处众多州之间,为大民朝需防范的力量。东方的朝鲜国则需谨慎处理关系。与朝鲜国相似的是安南国,同为儒教国,发展程度接近中原。朝鲜国与安南国均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安南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由郑氏统治,拥有原交趾区域;南方则由阮氏统治,拥有交趾与占城之间的土地。郑氏与阮氏政权对立,均欲统一安南。
李察思考的是如何让百姓生存,避免战乱与天灾。他提出三种方案供安南人选择:一是成为大民朝的郡县;二是南北方合并成一国,实行共和制;三是南北方各自成立一国。当时安南双方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同意停战。
在外部压力下,安南两个政权终于愿意停战,解散军队,保留维持治安的武力,将财力和精力转向百姓生活需求。郑氏民主改革后逐渐产生影响,阮氏则展现出较为开明的态度。
李察决定占城与阮氏合并,由阮氏王和占城王共同执政,轮流行使布政使和按察使职责,但门下制必须实行。占城废除种姓制度后,建立平常制度仍需努力。李察计划利用阮氏的力量进一步改造占城,先让占城安南化。阮氏王较为开明,占城王较为软弱,双方均同意合并为州的方案。
老挝这一概念由明朝确立,当地人并不排斥。历史上老挝常受周边国家侵占,无独立建国时期。大民朝愿维护其统一并扶持其发展。
暹罗国一向对大明友好,注重外交,主要敌对国为东吁国。如今自然与强大的大民朝保持友好关系。
东吁国曾扩张一段时间,现已放弃扩张,专注于内部发展。大民朝在东南亚边境处于相对和平或稳定时期。
当时亚洲国家普遍不重视海上力量的发展,四海洋州拥有足够的防卫力量。南海州探索南方无人岛屿与陆地,东海州探索东部海岛。台海州提供情报称,西班牙在台湾北部的鸡笼据点因长期无法发展且亏损严重,已在强大的护民军面前主动撤销据点返回吕宋岛。
回到吕宋岛的西班牙人不满现状,欲从华人中收回损失的资金,导致吕宋岛华人处境艰难。局势仍在关注中。
北海州利用无战事的时机,根据夏出冬伏的规律,探明了北部一些区域。岭北区域已发展起来,能和平友好地交往与生存,具备建“州”条件。岭北州区域确定为勒拿河上游地区。
现再次出动力量,以勒拿河为交通要道,探索两岸区域,建立勒东区域和勒西区域。
唐时的“流鬼国”仍处于部落与野人发展阶段,生产能力落后,生活困苦。大民朝决定对其进行生产技术扶持、生活知识传授,并设立物质交换站点。将其地区改名为“留归”地区。
留归半岛以北的区域,唐时称驱度寐国和夜叉国,现亦派出人力探索。驱度寐国改为驱度寐地区,现仍沿用原名,夜叉国则改名为夜茶地区。
李察强调,对新地区的探索应以建立据点进行贸易交流为主,进行友好联络,严禁武力征服。特别是夜茶地区,大民朝将进行友好访问,避免武力征服,通过贸易给予利益,达到联合的目的。
北海州未来将负责探索北冰洋,东海州探索太平洋的旅程更远。南海州探索南洋、南太平洋、印度洋的路程亦很遥远。
大民朝在探索边境与海洋、治理天下、追求太平、发展经济中全面发展。至次年,即崇祯十七年,长安宫殿群已建成一段时间,于秋季进行了大规模的迁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