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5章 收复北京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547更新时间:2025-03-07 17:53:05
在北京城,清兵与满族人北撤后不久,护民军便抵达城下,迅速实施了包围。满族人撤离时,仅携带少量蒙古人,而将所有汉人留于城中守城。守城事务由范文程与宁完我共同总负责,军事方面则由宁完我主持,辅以洪承畴与孔有德。二十多万汉兵悉数入城守卫,守城总部精心分配了城墙段与守卫区域。
此时,护民军六十万大军已将北京城团团围住。面对人数众多的护民军,守城方担心兵力不足,于是强行征召北京市民上城协助守城。这些市民中,有人不愿参与,是被强行征召的;也有人仅是为了那一餐饭食而加入。当时,军队尚有些许军粮储备,而普通百姓则难以寻觅食物。
围城之初,护民军忙于制造攻城器具并休整军队,等待守城清军士气衰退后再行攻城。北京城,此刻成为了汉人之间的战场,只因清国的出现,汉人需为争夺北京而战。北京城墙高大坚固,数百年间未曾经历过大规模的攻守之战。
护民军深知攻心为上,攻城为辅,因此并未一味强攻,而是利用火器攻击城上守军与物资,避免炮火伤及城内无辜和城内建筑。同时,护民军还巧妙利用清军内部的矛盾与派系之争,时而攻击一队清军,时而放过另一队,引发清军内部的相互猜疑。
守城的清军深知这是一场无望之战,必败无疑,唯一的问题是能让对方付出多大的代价。清军之中,仅有极少数人愿意为清国捐躯,大部分人皆无此意愿。护民军适时宣布投降政策,承诺带队投降者可免一死,无论其先前犯下何等大罪。
双方皆懂汉语,护民军便利用喊话、传单等手段,不断发动心理攻势。
攻城与攻心同时进行,攻城行动,是从事实上打击清兵,护民军还利用两军之间的间隙,造成突破的现象,有时甚至出现的事实上的突破,让少量特种兵潜入城内,与城内原有的人员结合,发动地下宣传,精准投放宣传品。
在城外,护民军甚至将少量粮食堆放在城头能看见的附近,明示入城后将救济灾民。
清军的重炮已多有损坏,剩余少量重炮也在开战后被摧毁。护民军攻势猛烈,破城的现象频频出现,清军拼死抵抗,孔有德更是亲自上前监督,却被护民军发现,遭重枪击伤,最终不治身亡。孔有德之死,对清军士气造成重大打击。
攻城近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因全城百姓高呼“已破城”,吴三桂误以为城已失守,慌忙逃窜,护民军趁机利用吴三桂的缺口攻入城内。入城后,清军如雪崩般迅速崩溃,护民军直捣城防指挥中心。宁完我带头自尽,随后范文程、洪承畴亦相继自尽。北京城终被护民军攻克。
护民军入城后,信守承诺,广设粥棚救济灾民,整顿秩序,接管六部事务。其中,工部选派数人前往陕西西安,与原先在西安建设新宫殿群(实为办公场所)的人员共同改进宫殿建造方案。
对于范文程、宁完我等人,护民军予以安葬,尊重其不事二主的气节。至于洪承畴之死,明朝旧臣认为他未能对明朝尽忠,而为清朝而死,实属遗憾;而李察则提出,人除追求功名利禄外,还有实现自我价值、施展才能的渴望,孔有德、洪承畴便是此类人。未来的新朝应公平对待天下所有人才,不再局限于某个阶层,让所有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北京城还需处理诸多善后事宜,卫生兵负责清理环境。整体上,需要整顿秩序,恢复治安,救济灾民,甄别俘虏。被满族人圈占的田地,一律收归国有,再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
此时已是崇祯十六年,小冰河时期即将结束,南方天气已恢复正常,粮食丰收,具备了救济灾民的能力。
接下来的任务是治理天下与巩固边疆。
边疆问题的重点在于北方,东南西三方则需兼顾。
中华历史上的大战多发生在南北两地,以长城沿线为界。从周朝的严狁与西周之战,到东周时秦、赵、燕三国的北边匈奴之患,再到西汉时匈奴击败东胡成为汉朝大敌,北方草原的威胁始终存在。
东胡分化为鲜卑与乌恒两支,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剩下的东胡与北方各民族历经多次分化与组合,形成了诸多民族。
入主中原的鲜卑人中,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以及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皆是鲜卑人的王朝。甚至李唐王朝也有鲜卑人背景,曾受到南方汉人的质疑。
相传帝喾为黄帝曾孙,继承古帝之位,其子嗣中,挚继承帝位,尧受禅为帝,而契、稷则为商周始祖。帝喾另有一子,因中原局势复杂,被劝往北部发展,后来成为东胡始祖。
传说虽未必可信,但母系氏族时期部族间的广泛交流却是可信的,一定区域内的人类往往拥有共同的祖先。南部的汉人亦与南部迁徙而来的民族有所交流融合,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单一地传承自某个古代民族。正因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族人能清晰分辨近时代所拥有的亲缘关系,却难以追溯远古的亲缘。社会生活容不下过多的排斥,更不容许抢劫与战争。北平蒙满,旨在平定抢劫与战争。
在中华周边,虽存在诸多特色文化,但最主要的仍为两大文化:长城以南的汉文化与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
汉文化源自秦汉乃至更早时期,以汉人为主体,属于农业文明社会,流行汉藏语系。草原文化则以北方草原为主体,是多民族的融合体,以牧业为主,流行阿尔泰语系。
草原文化社会长期以奴隶社会为主体,以抢劫与杀戮为生存方式。尤其是北方草原地区,总能崛起一个最强民族对天下实行征服。
有史可考的北方草原文化,最早为匈奴。匈奴人以本族人为基础,征服他人收取赋税,亦征服其他民族使其入族。入族者初为奴隶,后逐渐提升地位,特别是在战争中有战功者更可成为主要力量。鲜卑族虽未大统一,但各族不可能单纯依靠自身繁殖,而是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人入族。突厥迅速崛起,显然也是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的人成为本族人。蒙古人的情况更为清晰,铁木真手下的四大干将如木黎华等,原先皆是奴隶身份,后因战功上升为族人,才造就了蒙古这一庞大民族。满族亦有抬旗之制,只不过在遭遇护民军后发展受阻,才终止了抬旗成为族人的进程。
文化差异本无可厚非,各种文化皆可共存发展。然而,那种专门从事抢劫与杀戮的文化则必须予以抑制或清除。因为抢劫与杀戮是建立在其他民族牺牲之上的发展,是不合人道的发展道路。
北方草原人口稀少,一方面是因杀戮过多,另一方面是因许多部族不愿永久混战而选择离开。后来被融合的山东东夷部落便来自北方草原或贝加尔湖区,江苏的吴语也是汉语化的阿尔泰语,还有许多部族离开北方草原迁徙至东北和朝鲜。
数千上万年形成的混战文化,要清除其混战因素,需反复用事实来证明其危害,需有强有力的力量来抑制,更需从文化层面深刻认识其不利于所有民族的社会发展。因此,在漠北省驻扎七万精锐大军,旨在北平蒙满,消除北方草原的永无休止的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