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30章 耕战并举

第130章 耕战并举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203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修缮淮河的任务中,第一、四、六军团的多支部队轮流参与,同时,所有军队训练也在此期间得到了强化,武器也实现的制式化。

早年间,因军队迅速扩充,训练稍显不足,但近年来,随着扩军速度放缓,原有军队经历了全面提升,新战术、新战法以及新式武器相继涌现。

四军团在轮流参与修缮淮河与提升战斗力的同时,还推进了向东北的进军。其兵力由最初的两个团,逐步扩展至两个师,再进一步壮大为两个军,其中包括一个战斗军和一个建设军。护民军则以水路为主干线,利用水军和兵船作为运输工具,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沿岸广泛布点,并向内陆深入。

长白山一带的建州女真人,在占领沈阳、辽阳后,纷纷迁往该区域,周边多为野人女真部落。由于清军不时前来抓捕野女真部落成员,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也常有清军出没。为了守护兴凯湖这一中转站,护民军在法因河卫附近修建了一座城池,派驻军队防守,向附近探查,并负责收集清军动向的情报。

此后,护民军还在南北常用通道的剌鲁卫(今哈尔滨)建造了一座大城,以抵御清军向黑龙江和松花江方向的进军。

清军的主要目标通常在于攻打明朝或掠夺明朝物资与人口,而抓捕东北的野女真人则属于辅助行动。在护民军的干扰下,野女真部落多次整体迁移,使得清军难以捕捉,因此减少了此类行动。

至崇祯十二年,护民军已几乎渗透至黑龙江与松花江沿岸,并准备向嫩江流域进军。此次进军并非东北军单独行动,而是与燕北省协同作战。

嫩江地区属于科尔沁蒙古,科尔沁各部落与清军关系紧密,攻打科尔沁部落,清军定会前来救援,从而达到牵制清军、减轻其对其他地区攻击的目的,这是群狼攻饿虎战术的应用。

清军曾数次进攻正在建设中的燕北省,护民军与之谨慎对峙,清军未在大炮和火枪口下冲锋攻城,双方周旋一段时间后,因未发现明军那样的可钻漏洞,清军亦没有出现漏洞,最终相持无果,清军因无法承受长期消耗而选择撤退,或许清军希望在灭明之前避免与其他力量决战。

在清军非重点进攻的条件下,燕北省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并将火炮运至城墙。护民军得以从燕北省和东北两地夹击科尔沁各部落。燕北省基础设施建成后,亦可推进至清军势力范围前沿。清军战斗力较强,几百人的队伍或可被消灭,但千人以上的队伍则难以歼灭,与清军作战需拼消耗。

护民军力求以最小代价消灭最多敌人,若清军难以对付,则待力量增强后再行决战。因此,护民军未直接进攻清军区域,避开其重炮,主要进军方向为科尔沁各部落。燕北省普通农民在城池建成后迁入,此前均为军队或建设军负责耕种,建设军组织良好,能够边作战边生产。

燕北省在当时适宜耕种的区域有限,暂时无法吸纳大量移民,如同朔方省的丰州地区,同样只能吸纳少量移民,并经常训练民众进入城堡的方式。

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为陕西和山西。护民军占领了陕西后,在山西和河南的流寇,曾有数次想进入的企图,均被护民军击退。护民军不让流寇进入,也不让大明官军进入。包括贺人龙等陕西军,更不让左良玉军进入。

护民军就是要保护区域免遭战乱,象左良玉那种官军,就象蝗虫样,一切人口和物资都要遭殃,且比流寇还要蝗虫。好在流寇不入,官军也就没必要进入。

护民军不但黄河关口和潼关不让过,就是襄阳边境和信阳附近的武阳关等地也不让流寇和官军通过。只让不带武器,零散的人过关。

明军想调护民军参加对流寇的会剿,护民军也不参加,只守关,不出关。后来大明发现护民军也可以防守流寇,就暂时没有加兵于护民军,可能想处理完流寇后,再处理护民军。护民军得有时间处理以陕西不中心的灾民。

崇祯八年,护民军初入陕西时,即便运进大量粮食,仍有不少人饿死。当时,当地大户或王爷尚有余粮,若非强制实施余粮征集制,并引导民众前往有水之地生产,饿死之人将更多。

青海地广人稀,建城需人力,青海部分地区有水可耕,但人口稀少,部分体力强健者翻山越岭迁至青海得以生存。青海与后来的哈吐地区均缺粮,但并非如陕西那般大片土地颗粒无收,陕西需要大量移民到可耕种之地,而青海与哈吐则基本无需移民。青海、哈吐乃至乌思藏均为能够艰苦生存之地,陕西若能修复水利,部分地区仍有水源,可勉强维持生计,但仍有众多地区无法生存。

至崇祯十年后,陕西无法生存的地区仍需移民,移民目的地包括朔方省的丰州、青海,以及护民军组织水运至东北的地点。东北众多据点需有人耕种,三江平原可容纳数千万人口,但需逐步移民,先期移民者生产粮食以供后续移民初期生活所需。移民受经济能力与物质条件限制,护民军尽力而为,能救助多少便救助多少。

陕西灾民移民为一方面,前往邻近省份安居也是一方面,只要有亲属均可落户,甚至一些尚未开发、有水源的地方也允许移民。采用多种方式救人,相较于历史记载,死亡人数已大为减少。

除护民军区域需移民外,山东亦有大量流民。原先孔有德在山东叛乱,导致多地被屠杀至无人区。不久后的现在,又涌现大量流民,既有本省流民,也有邻省流民。崇祯十年,护民军从清军手中夺回皮岛后,又占领鸭绿江沿岸。清军曾大量进入朝鲜北部,杀害多人,但主要对象为富裕大户,对无财产农民则不愿浪费时间杀害。

清军撤退后不久,护民军便抵达,在大户被杀后,护民军在几乎无阻力的情况下进行了均田,借用了鸭绿江沿岸地区。此后,除冬季外,护民军船只不时抵达山东沿海边缘,运送流民至皮岛,经朝鲜至东北,只需提供数日粮食,甚至稀饭,即可抵达东北。途中,朝鲜地区、海参崴、兴凯湖等地均有人接应,可抵达三江平原或护民军据点。

护民军逐渐形成了一丝民族观念,愿救助所有同胞,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