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9章 重建信誉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05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护民军在南方的一般府州致力于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在湖广省的汉江平原与洞庭湖区,多余的粮食被调配以支持三边的军事行动,而成都平原的余粮则用于青海的军事供给。这两个地区均面临粮食紧张的状况,处于艰苦奋斗之中。
占领江南后,加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供应,粮食短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甚至具备了向新区域拓展的能力。进军哈吐省与建设燕北省的计划,均是在江南粮食支援的基础上制定的。
先前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仍向东北进军,部分原因是从南洋购进了粮食。护民军采购南洋粮食时,并未受到如明朝般的颜面束缚。
李察曾考虑过从南洋购粮的道义问题,特别是在天灾时期,若购进南洋粮食,是否会导致南洋有人挨饿。
经综合考量,南洋的受灾程度未及北方严重,粮食短缺更多是社会问题而非总量不足。南洋的社会现状难以改变,无力确保天下所有人都有粮食,因此重点在于解决自身治理区域的粮食短缺问题。
中国南方众多艺人制造的生活用品,不仅丰富了本地生活,也作为商品提供给南洋人,从而换取了部分粮食。
护民军的管辖区鼓励商业与多种谋生方式,活跃商品经济,并支持与保护渔业发展。通过自给自足、渔业捕捞及商业采购,勉强维持了粮食供给。
渔业主要为近海渔业,尽管海洋测量船能远航,但远海军力尚未部署,远海贸易依托郑芝龙船队。
与郑芝龙的贸易合作始于崇祯六、七年福建特大旱灾时期,郑芝龙希望处理好与乡亲的关系,因此主张福建移民台湾,而移民需要粮食。自此,护民军与郑芝龙开始切实安排贸易合作。崇祯八年福建情况好转后,粮食贸易行动仍持续进行,所换粮食用于东北等地。
护民军随郑芝龙的贸易商船,主要从南方收集生活工艺品,到南洋换回粮食。护民军的贸易船队专注于粮食贸易,其他商品暂由郑芝龙经营,郑芝龙也慷慨地允许护民军的粮食贸易船同行。
护民军对郑芝龙的分析认为,他是一位明智的商人,既防备又依赖大明官府,同时希望与福建百姓及有实力的护民军保持良好关系。因此,护民军派遣船队与其合作。
若在北方,无条件满足粮食供给,若采用士族高消费方式,同样多的粮食,也会不够用。在士族眼里,向南洋购粮会被视为有失天朝大国体面。在南方的护民军区域,不增加渔业和商业采购,粮食供给也将缺乏灵活性。
明末的主要问题在于信誉失信,导致价值观崩溃。价值观崩溃源于全面失信,而非部分失信。部分失信不会导致价值观崩溃,历史上官府与贵族常有欺骗行为,甚至有贵族和官员对被骗的百姓表示,我就是骗了你服从,你耐我何。
尽管“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但“信”仍难以实现。
古秦国曾部分失信,但商鞅变法通过“移杆立信”恢复了部分信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明末的灭亡源于信誉失信导致的全面崩溃。明朝的灭亡,不仅是朝代更迭,更是大民族陷入困境的转折点。
要恢复价值观崩溃边缘的社会,必须建立诚实信用的区域社会。护民军管理区域一直以高度守信为原则,言出必行。
守信需要诚实的为人本质,更需要守信的条件,守信的条件是经济能力和体制。大明朝廷并不是不想守信,而是没有经济能力守信,没有经济能力是大明官府贪污众多,收入不足,更重要的是朝臣的党争,不可能搞好经济建设和其它事务。
护民军在南方实现粮食供给,粮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为重建即将崩溃的天下价值观、恢复中华王朝正统地位提供了希望。
除地利外,还需人和。人和即指护民军的队伍,包括后勤政府与四部。护民军以贫民式的节约用粮用钱方式维持运作,若采用士族或大户方式,即便无贪污也难以维持。若存在明末般的贪污与漂没,几千万人甚至上亿人饿死将难以避免。
流民或普通百姓无法生存,历朝历代都有,但军队没有军饷却少有,军队没有军饷也许能忍一时,但没有粮吃,则维持不了几天。军队是政府的支柱,是核心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都维持不了,天下不崩溃才怪。
护民军始终秉持共同生存的原则,动员庶族、农民及普通百姓携手并进。宣导部门清晰阐述了行为准则、规范行为及需规避的情形,加之民众的共同监督,使得士族滥用钱粮的行为难以抬头,偶有发生也能迅速得到遏制。
作为自有的武装力量,护民军能够避免如王莽般因缺乏执行政策的队伍而导致的失败。拥有护民军,只要行事谨慎,便有望扭转明末的局势。
护民军接下来的核心任务涵盖稳定江南及南京直隶地区的局势、全面提升护民军的战斗力以达到或接近清兵的水平、救济灾民以减少饿死人口,以及稳固边界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稳定江南或南直隶的局势,不仅涉及治安的稳定,还包括生产的稳定。常用的方法包括清除匪患、打击恶霸、修建桥梁道路、疏通河道以及兴修水利。
在南直隶地区疏通河道面临重大挑战。南直隶北部黄河改道夺淮入海,黄河与淮河均多年失修,问题重重,短期内难以解决。
尽管明末的技术已具备基本解决黄河与淮河问题的能力,但最佳方案——黄河分流回归故道进入山东渤海——因山东仍在大明朝廷管辖之下,缺乏资金与粮食支持,且不允许护民军进入,故难以实施。
因此,护民军只能依据现有条件进行改善,利用南京接收的工部技术人员,制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以改善黄淮地区的状况。
由于黄河改道,洪泽湖为吞吐其水量而大幅扩张,湖堤亟需加固。
随后的几年间,护民军第一、四、六军团共出动十万兵力,并动员二十万民工或农兵,紧急抢修淮河及洪泽湖的相关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