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28章 江南经济

第128章 江南经济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423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至崇祯十年之际,护民军已稳固占据江南地区整整一年,其核心地带实施均田制与农兵制亦达半年之久,边远区域亦相继完成了这两项政策的推行。

起初,江南士族意图仿效驱逐魏忠贤之例,将护民军逐出江南。然而,护民军仅维持地方秩序,不涉他务,对于士族的挑衅,他们采取了克制态度,既不反击,也不回骂。士族所带之人不多,久之亦觉无趣。恰在此时,大量本地农兵涌现,他们与士族在语言上并无隔阂。

农兵在维护地方秩序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自身的地位与价值,部分人心中的畏惧士族之情逐渐消散。经过内心的挣扎,一些农兵率先站出来,其他农兵亦随之响应。他们采用了平日维持秩序的方式,未引发混乱,而是整齐列队,由代表发言,一人发言时,他人皆静听,待其发言完毕,下一位欲发言者再上前,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士族所强调的,乃是往昔之规矩,要求护民军遵守。而农兵则揭露了士族对他们的欺压与恶行,谈及自身所受之苦,许多农兵情绪激动,原本不敢反抗士族的农兵也敢于揭露士族的罪行。士族的闹事行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揭露士族罪行的群众大会。

护民军中的老兵仅负责维持秩序,对于双方的争论,他们大多听不懂。经过农兵的揭露,众人反而达成了一个共识:现在与过去已大不相同,先前的原则已不再适用。

士族闹腾了一阵后,亦不敢再轻举妄动。护民军的政策得以顺利实施,许多手工艺人敢于凭借手艺谋生,不再认为只有依靠士族的关系才能从业。一些商人也因相信了护民军鼓励经商的承诺,而大胆投身于商业。

士族欲争夺矿山的行动,也因当地农民的未参与而失去了声势。

崇祯九年的“秋试”中,护民军与当地生员达成了妥协。至崇祯十年,恰逢三年一期的会试,会试前需先进行乡试。

护民军原本有以考试院取代科举之意,并未为科举考试做准备。然而,当乡试之日到来,江南众多生员前来应试,却发现并无考试迹象。于是,有人前往省府衙门请求开乡试。

在此情况下,护民军同意举行乡试,迅速聘请了原先管理科举的人员,重新出题,并在数日后举行了乡试。护民军人员负责维持秩序。

同时宣布,乡试结果仅为参加会试的资格,并非护民军任用的依据。护民军用人必须从基层做起,并需参加护民军的考试院考试。

江南士子见护民军亦有妥协之时,部分人心中又生膨胀,以为只要多请求,护民军便可能再次妥协。

江南士族的再次请愿活动,带有士族原先习惯的评价时政,认为护民军的政策,尤其是均田政策,不符合士族的意愿,护民军的政策应符合士族的意志。

护民军坚决反对士族把持朝政,这是根本性问题。他们必须执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而非遵循士族所推崇的那种士族高人一等的阶梯等级制度。

士子请愿活动以复社成员为核心与主力,部分士族亦在背后出谋划策。起初,请愿者仅提出请求,护民军政府则进行解释,并趁机宣传护民军政策。

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士族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并突破了请愿的界限,出现了打砸抢等破坏社会秩序、冲击护民军机关的行为。

护民军明确表示将制止破坏秩序的活动。部分复社成员因意识到那种高人一等的地位已永远失去,情绪激动,言语过激,行为失控。为了稳定局势,护民军出动了大量军队平息混乱,恢复秩序,并逮捕了许多士子、贡士。

护民军具有甄别俘虏、审讯敌将的丰富经验,通过对部分士子、贡士的审问,亦了解了江南士族的诸多心理动态。

护民军决定不示弱,将闹事的贡士及相关人员予以关押。

这些一向高高在上的贡士等人,被关押后心理失衡,尤其是饮食仅有两餐稀饭,无菜可食,极为不习惯。

关押地允许探视,并可送饭。士族自己受到了比一般人还难堪的待遇,心中更加不平,家中的下人甚至兄弟姐妹亦结伙来营救或闹事。

当时,护民军在江南兵力充足,且招募了许多江南口音的士兵。李察公开表示,无论士族来多少人闹事,都将一一抓捕。护民军决不受他人支配,不服者必受制裁,若发动叛乱,必将消灭之。

闹事者的关押期限定为35天,到期仍在监狱者一律充军发配边疆。被抓者可用钱财赎回,但价格高昂,令士族痛心疾首,不惜动用家族大量财产。护民军确实财力困窘,对于有钱闹事的士族,定要索取高额费用。

许多贡生被赎回,特别是准备进京赶考的贡生,以及一些女子亦较早被赎回,下人亦有极少数被赎回,大部分则被发往边疆建设。其中,还有少数人愿意在边疆生活一段时间后返回故乡务农,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一些贫穷家庭的贡生和人员则只能前往边疆,或许从此进入了新的环境,从士族心态转变为庶民心态。

江南士族的闹事并未引发动荡,一段时间后,一切归于平稳。

李察在南京,面向整个江南,心中感慨万千。

满清占据江南后,只知利用江南的财富进行战争和贵族珍藏之用,而不知财富能生财。

李察在朱茹、李仁斌、上官寒明等一众能人的辅佐下,决心好好建设江南与南方。

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钱财、粮食、人员和技术。

明末时期,人员并不匮乏,技术亦不落后于当时的世界水平。且当时世界并无技术封锁,技术上可与世界交流,取长补短。

钱财与粮食是明末的主要问题。

钱财处于相对不足时期,历史上任何时期不会出现绝对的富足时期。

护民军进入江南后,活力渐显,军票的使用范围更广。军票因其实用性强、试用成本低廉,在江南亦流行开来,并有了新名称——钞票。军票在民间的使用远比在军队中更为广泛。

鉴于部分士族或财富拥有者珍藏金银,导致大量金银未参与流通情况,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李察认为,金钱只有流通起来,才能生财或促进经济繁荣。

朱茹领导的金融部门亦根据当时情况采取了特殊措施,即发行比正常数据更多的钞票。虽然过多发行钞票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增加钞票的社会流通量能促进流通和使用价值,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可以弥补轻度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朱茹领导的金融部门将珍藏金银所对应的钞票亦发行了出去。钞票发行入社会后,具体数量难以统计。但金融部门在监察几个重要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变化来决定钞票的增发与回收。

若护民军和工作队继续保持过去那种紧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钱财问题将会逐渐缓解。

粮食是明末紧缺的商品,亦是金融部门监察的重要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