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7章 崇祯十年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203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击败和硕特人之后,朵甘都司稳固地纳入了护民军的势力范围,其西北部被划为青海省,东南部则建立了西康省。
第三军团在和硕特人逃入哈密后紧追不舍,使得青海省再无争夺者,接下来的问题便转向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管理。
西康省的第五军团在彻底消灭了当地的白利土司后,局势得以稳定,并具备了进一步进入乌思藏的能力。然而,进入乌思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进展对整个大局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比之下,进军哈密则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甘肃汉人区域能否恢复,也牵涉到整个原三边地区的稳定。
哈密并非一个独立的地区,其形势早已不同于明初建立哈密卫之时。如今的哈密与吐鲁番紧密相连,成为了吐鲁番王朝的一部分。
吐鲁番王国虽非强大势力,但为了避免其成为他人攻占后进攻甘肃的基地,护民军选择在其势力尚弱时顺势占领。护民军认为,与其让和硕特人或其他势力利用此地攻击自己,不如主动进入,稳定局势,让当地人安居乐业。
参谋部制定了出兵占领哈密和吐鲁番的计划,旨在建立哈吐省,使之成为嘉峪关前的防守阵地以及西进的桥头堡。
这一任务由第三军团执行,而四川省和青海省的完全占领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护民军还留有大量部队,以同步进行对哈吐的进攻和内地的稳定工作。
在民族问题上,护民军从湖广省与两广边境开始实践,并在广西、云贵、藏区康区等地逐步发展,直至进入蒙区达到成熟阶段。对于蒙古高层,护民军尊重其地位,但这种地位是在护民军大原则下的地位;对于下层部民,则重视其生存状况。
在朔方省的蒙古贵族,虽享有省级官员的地位,但仍不满足,试图恢复奴隶主地位并发动叛乱。然而,由于没有普通部民的参与,叛乱很快被护民军镇压。
蒙古人的普通部民主要是为了生存,只要生活无忧便能服从护民军。因此,护民军将蒙古人区域分成小块,各自坚守,互不侵犯,和平生活,安心放牧。
蒙古区域在平常年份也难以独自长久生活,需要与其他地区交换产品以维持生计。在灾年更是需要与汉人区域交换产品,主要是需要粗粮食和生活用品,同时出售皮货和肉类。护民军满足了蒙古人的需求,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多余物品。
为了增加对骑兵的掌握,增强骑兵力量,护民军采用轮训制度,让部分北林学院的毕业生和部分南方区域的下层军官到河套区域或北方有骑兵的地方见习。
在蒙古区域实行小牧区制和贸易交换制后,局势得以稳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在朔方省和三边区域的三省,是护民军用以与清兵对战的区域,也是能够与清兵接触的区域。护民军集中力量分析清兵的动向,到此时,也清楚了清兵的行事规律,就是集中力量办一件事,到现在还没有加兵于朔方省,并不是不会来,而是没有腾出手来,要么是不来,要么是集中力量想来一次毁灭性打击。
护民军制定了从朔方向东进、进占原林丹汗的领地察哈尔的计划。察哈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于耕种,因其区域辽阔,准备建为省级单位,并取名为燕北省。
护民军进军燕北省旨在解决漠南蒙古问题,并与清兵进行角逐。为了统一蒙古各部并消灭小股的清兵,护民军与蒙古各部落宣传护民军的政策,并希望他们服从护民军的原则。同时,护民军也注意策略,先宣传和平相处、互通有无、共同生存的原则,而将反对奴隶制、反对抢劫的原则放在以后宣传。
对于服从护民军的小部落,护民军将进行妥善组织;对于观望者,则暂时与之和平相处。
在燕北省,护民军一边建设一边生产,以建城为主,同时重视粮食生产。与此同时,朔方省则相对平稳。
进入燕北省的护民军使用了一个步兵军和一个骑兵师,并带有大量战车。他们修建临时营寨,然后迅速建城。在战斗中,军队总结出经验,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战车阵型,战车是在草原地区临时营寨的重要物资。
清兵在攻皮岛和海边岛屿时并未进攻燕北省,其原因尚待猜测。护民军则不放弃皮岛和海边岛屿,并在清兵占领皮岛不久后就对其发起了水陆攻击。
以护民军的海上力量和火力,攻占皮岛没有问题,不久就占领了皮岛区域。
护民军原本认为获得皮岛可以作为旅顺的后方供给基地,但实际上并不适合。然而,皮岛作为进入朝鲜的桥头堡却是可行的。为了确保护民军在皮岛的地位,护民军与朝鲜王廷进行了接触,并得到了朝鲜王廷半推半就的默认,允许护民军占用鸭绿江沿岸地区。
护民军占用鸭绿江沿岸的原因在于第四军团在崇祯十年于东北地区取得了显著进展。彼时,第四军团已基本上占领了黑龙江和松花江区域,其势力范围由最初的几个据点扩展至众多据点。
起初,四军团的先遣师进入旅顺时,仅派遣了一个团,而其余两个团则被用于向黑龙江方向推进。至崇祯十年,这两个团已部署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沿岸的多个据点,并有进一步增兵的需求。在此期间,不仅主要水路变得更加畅通,许多支流也被探查。
海参崴和奴儿干都司旧址是较早被探查的地区,而位于海参崴旁边的阿速江(后称乌苏里江)也是较早被探查的支流之一。阿速江连接着海参崴和黑龙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尽管海参崴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其耕种条件并不理想。然而,位于阿速江附近的兴凯湖周边拥有许多适宜耕种的土地。
在明末时期,天灾的主要问题并非寒冷,而是缺水。北部地区虽然寒冷,但仍有夏季,而缺水则严重限制了耕种的可能性。许多当时未知的地方实际上拥有可耕种的土地。
三江平原则拥有广阔的可耕种区域,即便是某些据点内部或周边也便于耕种。
护民军选择利用鸭绿江沿岸,旨在促进向东北地区的移民。鸭绿江沿岸不仅是一条通往东北的重要路径,而且相较于完全依赖海运,这一路径更为实际。在明末时期,移民过程需要结合船运与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