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25章 朔方省

第125章 朔方省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332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护民军在占领江南后,其疆域已超越了南宋,却未陷入南宋所面临的困境。南宋作为一个日渐衰落且饱受侵蚀的残余政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护民军作为一个新兴的势力,旨在解决明末的动荡局势,尚处于政权建立的初期阶段。

南宋时期“守江必守淮”的战略观念,在护民军面前并无市场,因为他们并未采取守势。护民军在攻占南直隶后,于北部边境,包括徐州、邳州、海州等地,均部署了军队。他们利用水系与山地的优势,与陆军协同作战,通过水网中的船炮与山地火枪兵的配合,形成了一套对抗骑兵的有效战术。

护民军初入江南时,曾遭遇北方精锐的黄德功京卫营数千人试图南下增援。然而,在护民军的炮火与枪弹面前,这股力量无力发起冲锋,后路也被切断。若非护民军有意保留明军中的精锐,这股力量恐已被消灭。最终,在护民军提供粮食援助后,黄德功京卫营才得以撤回北方。

护民军在北部州郡的驻军数量并不多,这是为了避免引起北方朝廷的高度警惕。同时,这些驻军也主要用于训练水陆协同作战的战术。尽管驻军数量有限,但只要增兵,护民军完全具备北进的能力。

当时明朝的北方政权,在护民军遵守交税规定的前提下,并未派大军南下。护民军也因此暂时避免了与朝廷的大规模冲突,朝廷依旧维持着平定清兵和围剿流寇的方针。

当时清国宣布建立后,不久就进行了第四次入关,清兵又到大明京郊和长城内外抢劫。护民军只进入宣布进入的南直隶,没有再向北进,暂时被忽略。

护民军虽未进入河南、山东等地,但在东北的行动却未受限制。他们早年便已占据了海参崴和奴儿干都司旧址,并以奴儿干都司的名义与原都司辖下的卫所旧址上的野人女真取得联系,同时在黑龙江沿岸建立了多个据点。

崇祯九年,随着河水的融化,护民军又派遣大量军队沿江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据点网络。这些据点大多选在江边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对于不善水性的清军而言,更是难以攻克。

护民军通过粮食和生活用品与东北当地土著交换皮货和当地产品,并建立联系。他们聘请中间人,逐渐掌握当地语言,与土著建立联系区域,并揭露清军暴行,共同抵抗清军。

旅顺作为孤城,清军并未发起进攻。护民军则遵循“你不进攻我东北据点,我便不进攻你辽南”的原则。

他们掌握了在寒冬生存的知识和经验,冬季仅留少量部队驻守据点,夏季则进行活动。

护民军在陕西北方的朔方省建设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在一年时间里,清军未进行干扰,而是将精力放在自身建设,入关侵袭大明长城内外和朝鲜身上。

当地的蒙古部落战后力量有待恢复,无力阻止护民军的行动。护民军在归化城建设了大城,并在归化城与东胜城之间建立了多个小城作为中转站。这些中转站平时由少量部队守卫,战时则可增援。

随着归化城的建成,护民军又在丰州建设了另一座城,与归化城形成双城格局。丰州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业种植。

主城建成后,朔方省的建设有了良好开端。河套地区曾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区域,后因少数民族骑兵的侵扰而荒废。如今,护民军正致力于重新建设这一地区。

到崇祯九年下半年,护民军的财力有所增加。他们向西宁、青海运送炮火和粮食的队伍,有时会借道南阳进入潼关,部分物资被运往归化。有了粮食后,护民军与当地蒙古人进行贸易,使处于饥饿边缘的蒙古部落获得了生存所需的粮食,对护民军的态度也由观望转为亲密。无论是否曾归降后金的蒙古部落,都成了护民军的附属。

蒙古人接受了护民军的原则,停止了混战,安心放牧和生产。他们按护民军的规划,不再抢占相邻部落的草场,各自遵守规则,共同生存。部落首领或贵族保留了部分特权,而一般部落成员则相对平等。

护民军在降服部分马贼和零散蒙古人后,获得了一定的蒙古人力量,从而赢得了贵族的妥协。

蒙古人在平时分散放牧,放弃了先前的全民皆兵的原则,同时组织了牧兵,将老弱妇幼作为后勤力量,青壮男子则成为牧兵。其中最有战斗技术的人加入护民军。战时,牧兵参战,后勤力量则进入城堡和安全地区。

护民军发生了一项重大人事变动。参谋部的成员已熟练掌握工作,有无参谋长戴云天在都影响不大。因此,戴云天被调至陕北,负责训练骑兵。

骑兵分为龙骑兵和战骑兵等多种。龙骑兵骑马技术尚不熟练,需要下马战斗,是一种快速反应部队,主要由火枪兵组成。战骑兵则类似于蒙古兵和清军骑兵,可以在马上冲杀。但护民军的骑兵还掌握了使用火枪射击和投掷轰天雷的技能。

戴云天除了负责训练和管理骑兵外,还兼任朔方省的军事事务管理。政务方面则有专人协助管理。霍文祺则主要负责整个三边地区的事务,同时也会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朔方省。

在河套地区,黄河以南也再建有防卫区域,建立防卫复线。

戴云天将东胜城与归化城之间建立中转站的方法推广到全省,形成了一条联系各地的强有力的道路城堡链,类似于明朝的卫所据点群。无论是明朝的卫所据点群,还是现在的城堡链,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戴云天训练护民军的骑兵与城堡配合,使当地的护民军也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

当时,在三边和漠南蒙古区域,粮食还是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是相对整个当地的百姓,有些流民,不接受护民军的管理和安置,只听带队的头人的带队;还有些流民,吃了太多的观音土,再也没有消化能力,肚子太大,只能听之任之。

在护民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种植面积的条件下,当时长江以南区域还基本能维持全民的粮食,本区域能自给,部分区域可以挤出部分粮食,加上向南洋购进少量粮食,有支援西北和东北的能力。

对西北地区,只能重点供应,护民军和城墙建设等工程的粮食还能保证供应,还有少量粮食救济灾民。

西北的重点是青海备战和朔方建设。朔方在人口还不多,在有粮的条件下,很快收获了众人的心,建立了护民军原则下的秩序,还可以吸受少量三边的灾民进入耕种。

在朔方省区域内,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瞭望哨和风火台,以便及时发现敌情并做好准备。在一个相对没有外界干扰的时期,整个区域进入稳定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