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24章 九章原则

第124章 九章原则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389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在李察的引领及参与下,宣导部汇聚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其中也包括将主要精力倾注于此的上官寒明。宣传作为引导社会舆论、推动事务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然被护民军所重视,并用以维护社会稳定。

宣导部在李察的倡议下,新制定了新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坚决排斥任何非经济手段导致的财产所有权变更,仅认可依据当时价值观进行的等价交换作为合法的财产变动方式;二是倡导“职格说”,主张人人具有平等的人格;三是确立知识为至高无上的原则。

至此,护民军共提出了九章基本社会原则,具体涵盖:

第一章,尊重生命,规定杀人者须以命相偿。

第二章,明确伤害他人即为有罪,此伤害不仅限于身体层面,亦包括名誉、人格尊严及心理伤害。

第三章,保护财产权,将偷盗行为定性为犯罪。

第四章,推行均田政策。

第五章,主张税收透明。

第六章,实施门下制度。

第七章,重申排除一切非经济手段改变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仅认可当时价值观下的等价交换。

第八章,重申“职格说”,强调人人人格平等。

第九章,确立知识为最高原则。

其中,一至三章为老三章,七至九章为新三章,四至六章则为中间三章。

丝织机房在明末历经变革,皆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按当时的价值观,按当时的价格进行等价交换的原则有必要特别提出。

财产能非等价变动,是因为存在封建等级,有权者能打击报复,甚至剥夺他人生命,导致他人为了保命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争夺尤为激烈的江南丝织机房,清兵若要收归皇帝所有,便能收归皇帝所有。清兵一亮屠刀,在江南称霸数百年的士族不得不屈服。

护民军提出了“职格说”,即区分人的职位与人格。在职位上,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职位,且都应恪尽职守。无论职位高低,如首辅与普通农民、长工或丫环,都应尽力完成各自职责。职位的差异源于人的出身与命运的不同,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具有客观性。

在人格层面,所有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且人人平等。无论职位高低,所有人均拥有人格,首辅亦应尊重府中所有人的人格,包括丫头与长工。

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被确立,认为人类所有知识均是最宝贵的财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正是因为拥有远高于动物的知识与智慧。

知识与人格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具有各自的价值。有些知识在当时发挥重要作用,而有些则在未来展现出重大价值。

知识具有体系性,体系中的知识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由圣人所述,而在于其内容是否新颖且包含真理。

新三章与老三章在关注人的生命问题上有所相似,但侧重点不同。老三章从“不害人、不伤人、不偷盗”三个方面阐释人命的重要性,而新三章则从财产与所有权的角度进行解释。

在古代,由于财产有限,偷盗行为对受害者造成极大损失。而在当代,虽然财产增多,但确定财产所有权更为重要。

由于古代人命缺乏保障,掌握人命便意味着掌握财产。在没有“人命法案”与“财产法案”的保障下,资本主义亦难以发展。

西欧在经历了长期战争后,加上瘟疫与自然灾害,在中世纪前,处于即将灭亡的边缘,在生与死的重要关键时期,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选择了生,确立了人道主义观念,从而在人命与财产法案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资本主义。而东方或明朝则缺乏人道主义基础,人命一直未能得到真正尊重,存在大屠杀的风险。

在明末,尽管“杀人抵命”的原则已存在,但社会现实中人命并未得到完全尊重。因此,该原则的实际作用有限。

同时,人格平等也体现了对人命的尊重。尊重人格的前提是尊重人命,这是对人命的另一种强调。

法律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执行力。若“杀人者死”的原则无法执行,其效力将大打折扣。

人格平等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作用。当观念原则与法律原则相契合时,两者将相互加强,提高原则的执行性。

“不能吃人”是道德观念,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杀害限制。在平常时期,该原则能够得到执行,但在明末等特殊时期,吃人事件可能发生。

九章基本生活原则,既是纪律也是道德观念。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促进纪律的执行。

其中,第七章强调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保护财产是保障生命的前提。第八章指出尊重人格的必要性,认为人格是生命的外围,人格得到尊重,生命也将得到尊重。这两点均与儒家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相契合。

儒家的基本理念在东方的儒家社会也得不到完全实施,在党争中,这些儒家原则往往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不死不休的争斗,武人的暴乱更是无原则,全凭一时意志办事。

生产议题乃社会的核心关切,它超越了以往朝代所秉持的重农抑商观念,转而倡导重农而不抑制商业的发展。对于不抑商的反复强调,虽有其必要性,但其成效或许有限;而若能从另一维度深化这一理念,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关于生产应否受限的辩论由来已久。事实上,生产领域本就蕴含着诸多不言而喻的常识,对这些常识性议题进行争论,往往反映出知识上的不足或缺失。

生产的限制与否,与政权的性质息息相关;而政权的性质,又根植于其经济基础之中。这两者,皆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

在此,我们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来探讨:政权性质是首要层面,它构成了问题的框架和基础;生产或经济基础则是第二层面,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进步的中心议题。然而,在这两层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更为关键的第三层面——对知识及其态度的审视。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九章则强调知识是最高原则,直指社会核心问题,对人类特征进行中心剖析。社稷问题、社群与生产都需要知识的指导,且知识需要不断发展,社稷也在知识的发展同时,也相应的发展,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护民军推出的九章基础原则,旨在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并通过实际行动来维护局部秩序,进而从局部发展到整体,重建明末已基本崩溃的社会价值观。

九章原则简单易懂,农民等普通百姓也能理解并记住。护民军致力于确立新的发展基础,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些原则,挽救明末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