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20章 西南问题

第120章 西南问题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513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崇祯九年,护民军持续壮大。

在藏区,奴隶经济与寺院经济并行。奴隶主虽压迫奴隶,却掌握生产经验及家族经济经营之道。奴隶虽具备劳动能力,却在精神乃至生活上高度依赖奴隶主。藏区的奴隶,不但是身份上的奴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奴隶。若向奴隶宣扬奴隶解放与独立,他们反而不解,坚持遵循老爷的意志。乌思藏区土地贫瘠,产量有限,唯有依靠奴隶的牺牲,方能维系文化的存续与发展,奴隶经济在此成为了一种必要的经济形态。

乌思藏地区环境恶劣,医药匮乏,生命脆弱,无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生命安全均难以保障。人们常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佛。众多中小奴隶主在临终时,选择将大部分或全部财产捐献给寺院,仅留下少量财产给后代,这体现了他们对神佛的深厚依赖。

乌思藏区的人,在出生时,母子都有危险,以后更面临诸多危险,因此死亡率较高,人口稀少。这一状况由来已久,难以迅速改变。奴隶的生存依赖于自身的强健与对皮鞭的忍受力,而中小奴隶主则祈求佛的庇佑。

乌思藏区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宗教上层手中,世俗权力相对次要。明末时期,藏区宗教派别众多,黄教尚未占据统治地位,红教与白教仍在多地存在,其中红教占据主导地位。

相较于广西、云南等地的奴隶制,明末藏区的奴隶制更为严酷。在天灾频发的时期,若处理不当,有因奴隶制经济的崩溃而引发整个区域经济崩溃的风险。因此,进入藏区办事需谨慎行事。

护民军反对奴隶制,对蒙古和后金的奴隶制持明确反对态度,但对藏区奴隶制,需在不影响其经济与文化的承传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解放。藏区几千年来依靠奴隶的牺牲维系文化与传承,护民军在尊重藏文化与传承的同时,亦需对现体制给予适当尊重。

藏区存在奴隶主之间的混战,为争夺区域而战。护民军进入后,消灭个别奴隶主,实则只是增加了新的奴隶主势力,重要的是承认藏区当时的体制。

初入藏区的护民军,无意对藏区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整体上尊重原先奴隶主维护地区稳定的措施。对于反对护民军的奴隶主,则进行消灭,并逐步解放其区域内的奴隶,要求奴隶自己作自己的老爷,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

五集团军主要进入昌都地区,驻扎于昌都附近的江达寺西边热曲河沿岸,彰显在康区的存在与世俗权力的掌握。藏区地广人稀,五军在热曲河畔大片无人区域扎营,依山傍水,兵多占地广亦属合理。

来自后世的李察与朱茹,清楚当地有第二大铜矿储量,遂把军营安扎在那个地方,圈占一定区域的土地开始探矿。

藏区通常禁止动土,但在护民军圈占范围内探矿则不受干涉。因当地藏民不熟悉采矿,遂从云南、四川招募人员。

护民军进入西南后,发展出建设军。五集团军进入云贵后,由军方负责建设半军事化队伍——建设军。在确保五军与十一军战斗力的基础上,五集团军还拥有其他军队。民族工作队发展壮大后,亦成为半军事组织,后参与矿区生产,诸多矿区亦呈现半军事性质。

临武蓝山矿工组织的军队战斗力较强,护民军视矿工为优秀兵源,对矿工进行半军事化组织成为自然发展趋势。云南龙陵县的铜矿即由建设军开采,还有一些矿山由建设军开采,护民军对兵员的态度相较于矿主对矿工更为友善。

因藏民不熟悉且不支持采矿,故需从五集团军与三集团军调派建设军进入藏区。

初入藏区时,虽有少数奴隶主捐献部分钱粮,但仅为临时补给。藏区贫瘠,粮食匮乏,护民军的军粮主要依靠云南、四川输入。在运输粮食入昌都或运送铜矿出昌都的过程中,两条茶马古道得以改善,由崎岖之路变为较为平坦之道,由仅能过马之古道发展为可驰骋之新道。

在康区,护民军可沿山沟与水路进入各地,建立县乡机构实施管理,即对寺院进行管理,又与寺院保持良好关系。

护民军将朵甘都司分为两部分,康区建立西康省,北部区域则建立青海省。当时西康省和青海省代表大明朝廷对当地进行管理,要求明朝任命过的所有卫所和其后继者,及后来进入者,都必须服从两个省府管理。

三集团军于崇祯八年已进入西宁与青海湖地区。朵甘司北部,即青海区域,与康区有所不同。青海区域除藏族外,还有蒙古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蒙古人原在青海地区数量较少,可能是元朝蒙古人的后裔,土默特部近年才进入,后金兵亦追击林丹汗至此。在蒙古人的文化中,在部落占领的地区,驱逐、俘虏或消灭异族。

第三军进入青海需纵横捭阖,与各方力量较量并交流。

护民军对汉人家族当做可团结的力量,因为语言无障碍。对藏民家族则尊重其习惯并尽可能团结。对蒙古人,要求其放弃争战,各部落和平共处。对于服从护民军的蒙古小部落,划定放牧区域并细分区域,要求其在放牧同时保护草场。对不服从的大部落则暂缓处理,尽量争取。

三集团军可选择从雅安进入昌都,或者由青海地区南下至昌都,而改善道路状况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位于长城以北的蒙古部落相较于青海的蒙古部落更为强大。努尔哈赤汲取了蒙古人尚武好战的精神,使得后金也形成了与蒙古相似的尚武风气,而忽视了社会发展。

护民军兴起后,将致力于解决蒙古文化中崇尚战争的问题,以期长城以北地区能够实现和平发展,人口逐渐增长。

在青海地区,三集团军面对的是规模较小的蒙古部落,拥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来应对蒙古文化中的好战因素,并引导蒙古人发展社会、增加人口、改善生活。面对这些小部落,三集团军将有机会积累经验,掌握处理其固有战争因素基因的方法。

明朝对乌思藏的政策历来宽松,尤其在晚期几乎放任自流。崇祯六年时,乌思藏各教派间的争斗尤为激烈,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红教对其他教派,特别是黄教施加了较重的压制。

西藏黄教的摄政者索南群培与五世达赖、四世班禅共同致信固始汗,请求其出兵援助。当时,名义上的宗主国大明已无力管辖,护民军刚刚兴起且未被乌思藏所知,因此他们选择了被认为较有作为的固始汗。

崇祯七年、八年之际,乌思藏与卫特位固始汗的地下活动被朱茹的情报人员掌握了部分信息。于是,李察要求三军先进入青海,守卫该地。

乌思藏原本不了解护民军,但现在护民军已抵达并开始整顿边境秩序,确保不再有任何武装力量加兵边疆。

李察要求三军团在平定四川之前便进入青海,并在崇祯八年前在青海站稳脚跟,并在崇祯九年前修建好城堡,并装备好中等程度的火炮,火药和粮食也必须准备充足。

原先历史中,固始汗的前锋于崇祯十年初抵达青海,在攻占青海后,继续进军乌思藏。目前,护民军决心挫败一切试图加兵边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