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2章 岳阳之辩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837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在湖广战火稍歇之际,江西地区又暴发了反击江西巡抚大军的战争。江西巡抚在湖广战事已起及士族的催促下,匆忙动员兵力。一般而言,聚兵训练需时一年多,历史实例显示,如刘新宇于崇祯八年举事,直至九年出击桂阳州才被外界知晓,而四大省的大军直至崇祯十年才出动,历经一年多准备。
江西巡抚的首要目标是剿灭赣州和南安的“反叛”势力,这两地均属江西管辖,而多省联合围剿则是后续步骤。赣州的崔定元,拥有丰富的独立带兵经验,与模仿李察的方廷福不同,崔定元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行事谨慎小心,稳扎稳打,集中兵力,先求自保,再图歼敌。
获悉江西巡抚大军沿赣江南下,直指赣州,崔定元亦集结兵力迎战。四师的官兵担忧大军会侵扰百姓,主张离开赣州区域,至境外迎战,具体地点为攸镇附近皂口。
四师拥有八千余官兵,加上水军,总计九千余人,若算上熟练辅兵,即正兵,人数可达一万以上,加之第八师的增援团和正兵,总兵力接近两万。而江西巡抚的兵力亦约两万,但训练水平远不及四师和八师。大明官军纪律松散,兵变时常滥杀无辜,作战时亦不乏杀良冒功之举。
第四师主力在皂口附近的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以备迎战。护民军体系完备,第一师擅长的工事构筑技术,第四师同样掌握。四师还配备了小炮和火绳枪,加强了火器的运用。
护明军在皂口的东方,即兴国方向的山上,埋伏了一个加强团及众多正兵。
战事初起,江西巡抚大军猛攻赣州军,四师则顽强抵抗。数日后,江西巡抚大军虽摧毁了四师的工事,但也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代价。在没有巡抚疯狂督战的情况下,江西大军因伤亡而士气已近崩溃边缘。
此时,兴国方向的四师部队已成功绕道至江西巡抚大军后方,偷袭万安县城得手,并切断了江西巡抚大军的后路。至此,江西巡抚大军彻底崩溃,四师与八师前后夹击,俘虏上万人,江西巡抚仅率数千人逃脱。
四师顺势占领万安和龙泉两县,并未继续向北追击。护民军的总体战略是先南后北,一师、七师停止追击,以避免与朝廷决战;四师、八师不向北追击,则是暂时避免触动江西北方士族势力强大的北部地区。
由郴州向衡州进攻引发的反官僚军事行动,可能面临的四省军队围剿,在刚出动时即被瓦解。两广大部分地区已落入护民军之手,湖广占领了南部的湖南部分,江西则占领了赣南。湖广和江西在损失大军后,两三年内无力再发动战事。
第八师回归惠州北部时,第二师、八师、九师不久后就攻下潮州,第十师占领琼州,三师攻占廉州后重回广西。至此,广东全省归护民军所有。重回广西的三师首先攻占南宁府,第五师占领寻州府、柳州府,并向思恩府进军,分出的第十一师则向庆远府进军。
第八师占据惠州和潮州北部地区,第四师休整后,进入汀州。四师进入汀州的宗旨是恢复南赣巡抚的管辖区域,即原先南赣巡抚所管辖的区域,除南安、赣州外,还包括韶州和汀州。
护民军所占地区,不仅限于府城、州城、县城,更致力于控制乡里,建立农会,组织均田,训练农兵,以稳定城乡秩序,重要的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生产的粮食。
当武装的四省官军败退之际,另一场非武装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正当李察筹备南下广州之时,南京国子监的蔡酒许士柔率领南监的员生及社会各界贤达抵达,意图对李察进行一番教诲。
李察遂携同身边几位学识渊博的辩才,于岳阳楼前与许士柔一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文战。此时,上官寒明仍伴于李察左右,其北上北京的行程是在南下广州后才最终确定的。
面对前来文伐的众人,李察依旧以礼相待,奉上茶水。在岳阳楼前,许士柔率先发难,质疑李察起兵反叛的缘由。
双方随即围绕起兵反叛的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讨伐方坚称,不尊上官令、不尊皇令即为反叛。而守卫方的护民军则反驳道,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百姓苦不堪言,上官与皇帝无力惩治贪官,致使天下陷入动荡,百姓生存艰难。因此,珍视生命、解救百姓苦难才是当务之急。若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价值观都将土崩瓦解。
辩论中,许士柔开场后便由众员生接过话题继续辩论。李察则偶尔发表一些观点性的言论。朱庆成此刻显得沉稳许多,发言力求有据,不再频频发言。反倒是上官寒明,在辩论中成为了护民军一方的主力。他学识渊博,既精通四书五经,又通晓其他知识,言辞有理有据,思维敏捷。
当时,还有许多社会人士前来旁听。辩论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护民军一方气势恢宏,讨伐一方只能勉强应对。旁听者皆为对社会现状有一定了解的人士,他们的脸上也流露出对护民军做法的理解。
在此情境下,代表朝廷的讨伐一方转而提出第二个问题,即国事应由朝廷决断,普通百姓只需遵令行事。
护民军一方则反驳道,官府高官只知党争,不知办事。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双方就此展开了新一轮的辩论。
令人意外的是,讨伐一方中竟也有一位青年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赞同。后来李察询问得知,此人名叫顾绛,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他后来提出的观点,却被李察提前引用。
讨伐一方又将话题转向“天下人应忠君守行”的论点。
护民军一方则回应道,君主应爱民如子,民众才愿拥戴君主。君主应有其应有的原则。这一观点又得到了讨伐一方中另一青年的赞同,他认为君主应有其应有的模样。
讨伐一方见护民军一方同样能言善辩,在论理上无法打击护民军,于是再次转移话题。
他们列举当今崇祯帝勤政爱民的事迹,宣扬君主之德。护民军一方则提出,仅有心愿还远远不够,还需有方法和策略。重要的是要让天下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讨伐一方再次转换新话题,提出做人的本分,如诚心、修道、正义、崇志等。而护民军一方则强调实效,如何组织生产,确保天下人都能活下去的原则。
辩论的最终结果,讨伐一方试图在论理上打击护民军的计划未能实现,反而促进了护民军主张在社会中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理解了护民军,并给予了支持。
事后,李察向曾流露出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支持“君主之道”的两位青年——顾绛和黄宗羲,解释了护民军的原则,并希望他们留下,共同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令人惊讶的是,两人竟欣然同意留下。原来,他们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正值多事之秋,正是他们想要施展抱负的时机。后来,两人抵达郴州后,一人被分派至户科,另一人则被安排在礼科。
许士柔一行虽未能打击到护民军一分一毫,却意外地为护民军送来了两位杰出的人才。
护民军将辩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让全军和工作队人员了解。
在了解辩论内容后,护民军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他们克服了因文章或用词造句不如士族中的佼佼者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也克服了办事时想参考士族言辞的心理。在处理与士族相关的问题时,他们变得更加有胆量。
李察还想要招募的人才,是宋应星。据史实记载,宋应星此时正从浙江桐乡返回家乡奉新,侍奉老母。不久之后,他将出任分宜县学教谕。此时正是招募他的好时机。
于是,李察派出了一支小队前往奉新求见宋应星。在将其母接至桥上的条件下,宋应星自己也半推半就地上了桥。随后,他们利用桥船联运的方式,从浏阳河转入湘江,最终抵达郴州。
宋应星被安排在工科。原先,他只能著书立说。而现在,其实用技术中的许多内容在护民军的总公司和社会中都得到了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