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9章 北上北京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965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熊文灿被俘后,并未被关押,而是遭到了软禁,随后其家人也被一同软禁。朱茹所占据的总督府,得到了李察的认可,该总督府作为公有财产,是总督办公之地,象征着两广总督的权力。
护民军选择软禁熊文灿,意在寻找一位能在大明朝廷与护民军之间充当中间人的人物。护民军虽仍打着大明的旗号,但声称只反贪官不反朝廷。对于护民军的具体情况,大明朝廷或许并不清楚,因此需要一个人去说明。李察选择了熊文灿,因为他现在掌握在手中,且能与大明朝廷沟通。
李察软禁熊文灿一段时间后,多次与其交流,试图说服熊文灿支持护民军。熊文灿原本反对护民军,曾带兵围剿,但面对护民军的迅猛发展,李察希望熊文灿能认清现实,即护民军不可能被剿灭,但愿意接受招安。事实上,熊文灿之前对张献忠等人也主张招安,因此李察想让护民军招安的想法与熊文灿原先的观点并不相悖。
然而,李察的意图并非真正要让大明朝廷招安护民军,而是想借此缓和与大明朝廷的关系,避免大明派重兵围剿或攻打护民军。
当时大明朝廷,面对流寇和后金,流寇专门抢劫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地主,又处在北方九边之地,是朝廷的心腹之患,也是士大夫最想剿灭的力量,后金更是外敌。朝廷和士大夫的主要敌人是后金和流寇,护民军想剿灭也要排在流寇之后,又处在南方离京师较远之地。
护民军认为明末的事情是怎样组织生产自救,流寇抢劫地主的方法,不会增加天下粮食,只想自己怎样活下去,其方法与后金,只想自己的小族活下去,不管天下各族的生死想去不远。
护民军想挽救明末天下局势,把后金当做主要敌人,把朝廷当做可利用的盟友,对流寇虽然不赞同其做法,但对其许多成员当成可吸收的力量。
护民军发展迅速,南下军队不断向两广挺进。两广总督熊文灿战败后,广东防御空虚,肇庆也无多少军队,护民军二师仅用一个月就占领了肇庆府。广西的情况也差不多,三师和五师占领桂林后,广西方面几乎没有强军能抵抗护民军。三师沿江南下,占领阳朔,与五师一部会攻平乐府。打下平乐后,三师继续沿江南下,占领永安州、昭平,继续南下与二师会攻苍梧。
攻下苍梧后,军队稍作休整。一方面疏通灵渠、湘江和珠江,一方面李察等总部人员与宣导部、参谋部等四部人员在查漏补缺。
总体上,李察主张集中力量逐个突破,解决问题。进军衡州时,李察曾反复考虑分散力量是否会出现意外,但形势所迫,不得不进军。进军其他府州后,李察发现大明南方军力极低,即使有总督或巡抚编练的军队也能轻易获胜。面对大明南方军力几乎空虚的局面,军队是否继续扩张的问题必须处理好。
参谋部认为,虽然军队扩张迅速,但战斗力基本上能维持,少数单位战斗力有所下降,但可通过训练和实战能提升。对于招降军官的可靠性问题,则需要宣导部门加强宣导,考试监察部门加强监督。总的来说,新招降的旧军官大部分可靠,少部分需要不时提醒,避免旧习惯抬头,极少数暴露出旧习惯的则及时处理。
护民军的军官中,崔定元带了个好头。崔定元在崇祯三年冬就单独行动,独当一面。他深知与上司处理好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主动向总部汇报情况,让自己所带的军队处于四部人员能掌握情况的状态中。后来霍文祺和毛殿武也在异地带兵,也和崔定元一样主动让四部门了解情况,对总部透明。
朱茹不在一起的时候,更是一日几封情况交流的信件。进军衡州后,李仁斌也时常与李察交流情况。护民军的这种习惯有利于全军一体、军政一体。后来招降的军官多了,难免有少数有旧习惯,但通过加强宣导和监督,大体上还能维护一体化,避免明军内部那种勾心斗角、各自为政的状态。
李察在衡州时期,护民军还没有设立府州,虽然军事上一个师守卫原大明的一府,但在行政上还是以县为单位由郴州管理。在县官的选择上,衡山县出现了一个难以抉择的情况。一个候选人是本地人,工作能力强,当选会让衡山县很稳定;另一个候选人是外地人,在乡正期间能力尤为突出。后来与李察商量后,李仁斌综合而论,轻微偏向本地人,因为衡山县是北守的重要县。李察尊重了李仁斌的意见,同意本地人出任县官,但把能力较强的外地人调到自己身边作为政务助理,此人就是上官寒明。
上官寒明到李察的身边后,李察与之交谈,发现上官寒明知识全面,观念新颖,曾让李察认为其也是穿越者。
护民军的区域在湖广南部时没有分府州,到广东时则必须分。军队休整几天后,又要进军了。
总部批准后的参谋部计划是先集中力量稳定广东省。三师进入广东增援,二师回师广州准备东征。三师由梧州府进入广东,同时打下罗定州,然后打下高州府、雷州府,其后分兵打下琼州府和廉州府。二师回广州府后接防原先的区域并休整整编,除二师外还增编一个第九师作为东征惠州的主力。同时七师抽调一个加强团一起执行东征行动,八师在北边助攻惠州。在广州的七师、九师军队进攻惠州的同时,八师的主力进入惠州北部占领一些县域进行均田和训练农兵的工作。
在九师、七师东征,三师西征之后,广州局势更加稳定,大家都忘记了广州已经换了统治者,一切都照旧生活。
熊文灿被俘已达三个月,他和他的家人虽然生存无忧,他还可以在卫兵的监视下巡视广州城了解现状,但没有自由。当惯了高官,处于监禁下确实不舒服。
护民军除了口头上向熊文灿说理外,还采取了一些行动,如将其家人和财产收押,名义上其财产仍用于其生活,实则是贮存于护民军的票号以支持护民军建设。李察通过三个月的说明工作让熊文灿明确了一个事实:护民军是剿不灭的,护民军所做的一些事也是大明官僚体系无法做到的,与护民军合作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护民军行动上攻城略地是反叛大明,但旗号上还挂大明的旗号,口头上声称只反贪官不反大明。
李察希望熊文灿代护民军北上北京与朝廷商谈上交税收问题。后来熊答应上北京谈税收问题,但绝不加入护民军,可能心里上想要回自己的原有财产。
只要熊愿意挂名北上就行,真正谈判的代表还是护民军的人员。然而护民军中谁又能与朝廷谈判呢?这时上官寒明找到李察,可以派其去试试。护民军的将领都很忙且与大明朝廷不熟,去了北京也难以展开工作。既然有人自告奋勇愿意前去,李察也就大胆起用了新人。
一些特工人员可以作为工作人员或护卫随熊北上北京,可以地下展开工作。李察还特地向五师刘新宇借用功夫特好的和尚作为上官寒明在北京的护卫。
按李察的要求,护民军所占地区向朝廷上交税收是按原先的黄册上交朝廷的赋税,上交的条件是战事停下来半年后计算。其他大明地区都是按黄册上交朝廷的税收,此标准熊文灿也支持,朝廷也可能同意。
对于向朝廷上交税收的做法,护民军有部分人员想不通,认为护民军财政紧张,还要分出钱财上交朝廷。
李察向众将解释时说明了两点:一是护民军刚起步还没有对战后金军的战力,上交税收希望朝廷继续抵抗后金军的入侵暂时守住北边;二是缓和与大明朝廷的关系,朝廷收了税就要暂时认可护民军的存在不要派北方战力强的大军南下来围剿。
同时这也是对士大夫口头攻击的反击。众将不敢违反李察的命令,反对意见已经消失,但仍有人私下议论这不是宋真宗的做法。李察要护民军的众将分析此观点,其中被李察认为观点最好的内容是:北宋“澶渊之盟”后北宋军队走向腐败而我们会不断励精图治军事力量会不断强大;辽国是北宋的敌人,岁贡给辽国会增加其国力;现在的大明是我们的盟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后金,除内耗打后金是对的。
熊文灿北上的路线是从北江经韶州到南雄再到赣江,赣江转长江再转运河到北京。由于熊是大明任命的两广总督,北方大明区域也可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