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96章 发展衡州

第96章 发展衡州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54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确定了衡州的事务管理班子,班子按照管理一州城的经验和原则,管理衡州府,也就是按照“护民军”的要求宣传政策,了解具体情况,确定均田方案。招考人才,筹备开办北林学院衡州分院。

数日后,霍文祺率领二团主力抵达衡州,李察让霍文祺接防衡州,并休整几日,自己则带领休整数日的一团主力北上攻打衡山县。

衡山县的兵在衡州城已失守的情况下,士气低落,见“护民军”一到,便弃城而逃,四处逃散。

李察轻取衡山县,建立以县城和南岳衡山为体系的防御体系。留下一个营守卫后,带兵返回衡州城。

此时,衡州城已基本稳定,毛殿武的三团主力也到衡州城休整了一段时间。

一团回防衡州城,三团向西渡镇进军,占领衡阳县所在地,并将力量扩展到衡州府的西部边境,监视永州府或宝庆府的动向。

霍文祺团向东攻打安仁县,并向东部边境扩展力量,条件允许时与在酃县的崔定元团会合。

护民军既要像旧式征战那样占领城镇,也要超越旧式征战,还需深入农村,摸清人口和耕地情况,为均田政策和农兵制度奠定基础。

对于衡州的朝廷命官,采用与郴州相同的处理方式。在占领衡州并已正式起兵之际,不受士族官员的影响,处理方式明确:凡愿投降并服从护民军原则,支持均田政策,维护百姓生计者,均予以收留,并根据情况予以任用。

借鉴占领郴州的经验,每到一地即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资源。这里所指的人才,并非士大夫眼中的旧式人才,而是认同护民军原则,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且未受旧思想束缚的新型人才。

一团主力进驻衡州城的第三天,即启动人才招考工作,并开始筹建北林学院衡州分院。随着第二团、第三团的抵达,工作队也相继到达,并迅速开展工作。

首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宣传工作,明确护民军的宗旨和行动原因,以获得衡州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乡里基层组织,组建农兵队伍,以确保地方秩序稳定。在城镇地区,也仿照乡里模式建立基层组织,并设立与农兵训练相似的农兵训练机构。

其次,要全面掌握财产状况,接管衡州的经济秩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实施均田政策,该政策从衡州城近郊向边远地区逐步推进。

护民军进入衡州与郴州的情况有所不同。进入郴州是在大明王朝的原则下,由朝廷任命;而进入衡州则未经朝廷许可,甚至带有叛明色彩。因此,衡州的部分官员在是否顺从护民军的问题上存在疑虑。与郴州相似,衡州的百姓普遍欢迎护民军,而不顺从的主要是朝廷命官。对于不顺从的朝廷命官,护民军采取礼送出境的方式处理。

对于旧官僚的任用问题,李察认为可以运用,但必须改变旧有的运用方式,严禁贪污。他提出,新的任用方式不应以功名为唯一标准,而是要将旧官僚安排在难以贪污的岗位上,如法律顾问等。

衡州城位于湘江之畔,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原先的管理者亦视其为当地重镇,许多工匠聚集于此。对于护民军而言,武器生产加工人员是最为有用的工匠。在郴州时,护民军已能生产铳和弓;而在衡州,综合当地工匠的技术并发挥,护民军开始有了生产火绳枪的能力。火绳枪相对铳,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甚至能制造少量的膛线枪。

护民军接管工匠后,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存权利,废除工匠的贱职地位,使之与其他百姓同等对待。在管理上,运用受到现代管理知识影响的人员进行管理。在新的环境下,工匠们开始享有做人的尊严,并认真工作,为护民军制造武器、火枪、火炮等装备。

衡州城的火炮数量多于郴州城,且能制造虎蹲炮和佛郎基炮。李察要求工匠先制造已有的火炮,再寻求改进方法。枪炮和攻城器械的制造主要放在衡州,而郴州则负责制造铁甲和冷兵器。

装备部的重要人员如符浩峰、马少飞、向成远等也来到衡州学习或管理。此外,衡州府的纺织业也具备一定规模,护民军可以利用其资源制作统一的军装。

军装和武器制造需要经济支持。经济力量来源于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治理好新占领地区是重中之重。护民军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原则,有序地推进各项事务。重要的是将郴州的新经济政策引入衡州,改变原有的重农抑商政策,执行有利于工商业和各行各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矫正。

李察的目标是,在三个月内完成里正和乡正的改任工作,建立农兵体制,基本完成均田政策,确保衡州府局势稳定。

鉴于衡州拥有更多的火炮和炮兵人才,李察决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专业的炮兵部队和炮校。同时,在北林学院衡州分院增设炮兵科,培养炮兵人才。炮兵科在掌握原先大炮使用的基础上,还从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入手,学习弹道、轨迹、动能、势能等数学和物理知识,构建以炮兵发展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并缩减武功肉搏等内容,以缩短学时。

炮校建立的同时,以炮校人才为基础,成立炮兵研究所。该研究所既研究大炮的制造,也研究大炮的使用。

护民军的北林学院的炮兵科设兵设置,对建立与大明不同特色的炮兵队起到了重大作用。当时一般的炮兵,只有10%——20%的命中率。炮兵研究所,成立起就在研究怎样更高效的利用炮兵。

炮兵研究所对大炮的生产提出要求,要求同类炮生产出格式一样的炮,要求炮弹也同类炮的规格一样,装药量也要求一样,预先称好炮弹的药量并分装好。对炮兵的训练也提出了新地求,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炮兵的命中率或准确率。

在后来的运用中,护民军的炮兵能把命中率提升到30%——40%,有极少数特别有经验的炮手,甚至能提高到50%以上。

同样的炮,护民军的炮兵,具有一般炮兵的一倍命中率,为护民军的战斗提供的有效的炮火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