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农会的发展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68更新时间:2025-01-05 14:40:50
水东村被分为上水东和下水东两个部分,两个地方都住着姓朱的人家。
朱国治和朱佳豪两个人两个人都是北林学舍的学员,朱国治是津江村的,朱佳豪是水东村的。他们在一起经常聊起农会成立的事情,特别是关于他们水东村农会的情况。
朱佳豪说:“上下水东各有一个地主,他们拥有很多田地。虽然表面上两家地主关系很好,甚至互相称兄道弟,但实际上他们心里都在较劲,互不服气。”
他又接着说:“水东村里也有一些自耕农,他们有几亩自己的薄田,但大多数人都没有田地,只能靠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农民们通常更喜欢种离家近的土地,所以地主们的田地也主要集中在我们村附近。没有土地的农民大多会选择租种本村地主的土地,这样既方便耕种,又能得到同族人的帮助。”
现代的租赁关系中,租赁双方都是平等的,但在明朝末年,租田关系却受到了当时人们的习惯和观念的影响。
有些地方的人还是遵循着明朝社会的永佃田原则,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在山区普遍实行。当时的桂阳社会上还是存在着欺负弱小、用智谋欺骗老实人的现象。
地主之所以能够发财,往往是因为他们比较聪明或者有经验,所以在租赁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地主可以选择不把土地租给农民,而农民就很难再找到其他的土地来租种了。所以,农民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确保租种的土地不会被随意收回,能够长久稳定地租种下去。
虽然租种土地要将近一半的收成交给地主和官府,但至少还能保留一半的收成来维持家用。所以在农会刚成立的时候,农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稳定这种租赁关系,或者把明朝末年的永租田关系固定下来、加强一下。
在同一个村庄或者同一个家族的人,虽然表面上能够和睦相处,但谁也不能保证万一发生矛盾的时候,关系不会破裂。一旦关系破裂,就需要有人出来调解或者劝和。水东村的人在成立农会的时候,就希望通过家族里的兄弟们组成一个固定的团体,来发挥劝和的作用。因为有时候发生了矛盾,如果没有人及时出来调解和劝和,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好在当地的地主主要是把其他地主当作竞争对手,并不想和普通的农户发生争斗,而普通的农户对地主也保持着尊敬的态度,所以农户和地主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并不多见。
一个村落、一个家族的人,对于谁家的田地肥沃、谁家的租种田地贫瘠,心里都清楚得很。后来,县衙的均田政策就像春风一样吹了过来,让农户们心里都泛起了波澜。
那些了解均田政策的农户,心里都在想:要是现在租种的田地能永远归自己所有,那该多好啊!他们就会舍得用肥料,也会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为这片土地付出更多的心血。
对于那些租种田地比较少或者质量比较差的农户来说,虽然心里有点不甘心,但也明白这是现实情况。好在那些贫瘠的田地需要上交的田租也比较少,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农会的成立,给这些农户提供了一个可以一起商量问题的地方。平时关系一般的族中兄弟,也因为农会这个纽带而逐渐亲近起来。水东村的农会组织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地在周边的村庄生根发芽。效仿的风气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村庄加入了农会的行列。
田地和农民的生计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农民们对于田地的问题都特别关注。附近村庄的动态和做法,都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农民之间,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虽然古代农民的交往受到限制,但农会的成立无疑为他们增添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既带来了乐趣,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和后世那些轰轰烈烈、阻力重重的农会相比,这个时期的农会成立得相对比较平稳。它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波澜,只是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点色彩。
朱茹是族长的女儿,不仅有钱,而且为人豪爽大方。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为她效力,为她的事业付出。她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把这些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农会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农民协会成立的时候,朱茹迅速从自己掌握的情报网络中挑选了一批能干的人进行集训。这些被选中的人既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也不是刚入行的新手,而是那些有一定培养价值、不怕暴露身份的中坚力量。他们集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农会的相关问题展开的。经过几天的密集培训,他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还和其他团队成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从此以后,在农会的工作中遇到新的问题,他们都会及时地反映上来,大家一起讨论后再决定怎么处理。这种灵活高效的工作模式使得农会能够迅速地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均田政策在农民心中开花。
朱亦斌是水东村附近的人,被派到水东村来指导农会的工作。他经常到水东村来,和当地的农会积极分子交流思想、解答疑问。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朱亦斌很快就赢得了水东村农民的信任和尊重,成为了他们心里的主心骨。在他的帮助下,水东村的农会得以顺利地成立并开展工作。
农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本村的均田方案。这个方案是以永佃田为基础的,充分考虑到了每个家庭的实际需求。他们要求大户必须退出多余的田地,为少田或者无田的家庭制定了具体的田地接收方案。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均田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也让广大的村民能够从中受益。
在制定具体方案的时候,农会充分地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把这些诉求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和县衙的大政策相互呼应,对大户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大户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诉求,动摇了他们原先不支持均田政策、不愿意把田地卖给县衙的想法。这样一来,农会不仅为村民争取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均田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