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45章 农业论

第45章 农业论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259更新时间:2025-01-01 10:29:15

仁斌声音低沉地说:“在这个世上,好像只有对君王忠诚、尊敬圣贤的言行才被大家接受。而那些为老百姓谋福利、争公正的言行,却找不到容身之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李察听后,很有感触地回应:“仁斌兄,你这话和海瑞一样,都是心里装着百姓的好官。但现在的社会,不光需要好官,更需要既清廉又能干的官员。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改变国家的大局。”

李仁斌感慨万千:“做个好官,我能做到;但做个能干的官,我确实有点力不从心。现在的局势太复杂了,各种事情层出不穷。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察想了想,慢慢地说:“主要原因还是地主经济。不管是大地主还是中小地主,他们都贪婪地争夺财富。而且,非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导致这些行为越来越多,最后冲击了地主经济的秩序。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拼命争夺土地和财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土地兼并无法遏制,这是宋元以后大奴隶主经济影响下的局势。”

李仁斌听后,皱着眉头思考:“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变现在的局面呢?”

李察点点头,继续说:“当然可以。隋唐建立国家时,面对根深蒂固的士族门阀体系,他们没有顺应这个制度,而是用科举制度来取代。最后成功废除了数百年的门阀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方法,通过变革来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

李仁斌一边听一边自言自语:“取代法……这个方法确实值得考虑。但具体怎么实施还需要好好计划。”

两人分别时,李察又说:“仁斌兄,改变局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需要从长计议,一步一步来。我写了一本《农业论》,希望仁兄指正,也许我们能增加共识,一起寻找为百姓办事、改变大局的方法。”

李仁斌接过李察递过来的《农业论》,准备回去仔细阅读。

《农业论》节选

农业,就是通过整理和开发土地,让它变成方便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方式。在农业出现之前,人们只是简单地利用土地,模仿野生植物进行种植。

农业和简单种植的主要区别,在于农业能大规模地开垦和耕种土地,而种植只是利用现有的土地进行简单的种植。种植为农业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回顾历史,在农业和种植出现之前,人们靠打猎和采集为生。在采集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稻、黍、稷、麦、菽等作物。通过观察和引种,他们逐渐掌握了这些作物的特点,并开始种植。在长期种植过程中,人们开始改造土地以便种植,这是农业技术产生的基础。

但是,农业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农业的产生。农业的产生还与生产规模和观念有关。在农业产生之前,社会以打猎为主、采集为辅。虽然有人改良土地以便种植,但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开垦和种植。此外,当时的生产观念是“谁发现谁采集”,共同发现则共同抢收。种植者希望自己种植的作物能自己收成。

在尧舜禹时期,最先实行农业生产的是禹族的夏国。在尧舜禹治理时期,天下有很多部落(或称为国)。当时的生产观念仍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打猎和采集为主。然而,在启的时代开始时,夏国率先实行大规模农业生产,并开垦自己部落居住地的土地发展农业。这使得夏国有了足够的粮食储备和剩余财富,逐渐富强并成为当时的强国……

夏国实行农业生产时,必须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因为当时的生产观念不同,夏国人既要防止野兽的侵袭,也要防止其他部落的人来抢收。单个人无法维持自己的生产,必须是氏族或更大的部族组织集体生产,才能保护自己的庄稼和生产成果。

虽然父系氏族已经出现了很久,但它并没有动摇母系氏族在观念上的统治基础。母系氏族观念在当时仍然占主导地位。夏启在夏国大规模地实行父系氏族政策,在小范围内或一国之内实行了父氏氏族。父系氏族是父系家庭出现的基础。但夏初时,父系氏族才刚刚大规模实行不久,只有少数贵族家庭出现稳定,普通百姓的家庭还没有普及稳定性。因此,家庭的观念还没有普及,仍然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生产。

这里的“国”,和后来的国家不同。国家是由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和人口组成的集合体,有土地和人口两大因素。而“国”只是拥有一定血缘关系的族人,相当于部落,统人不统地。国时期的土地是天下所有人共同的生存空间。

夏国实行农业生产,就是必须长时间占有天下人公有的土地进行生产。这也让夏国与天下其他国家的观念产生了冲突。

夏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也是夏国从部落国向世俗国家转化的过程。

商国把夏国的灭亡当作教训,他们认为夏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过于追求和平,忽视了武力的重要性。于是,商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积极对外征战。任何对商国构成威胁的国都可能成为其攻击目标。

商国的经济支柱是农业。他们仍然维持着氏族集体生产制的模式。然而,频繁的征战为商国带来了大量俘虏。这些俘虏被迫沦为奴隶。一般俘虏不懂农业技术,不能用于农业生产,只能用于矿山开采。在这些奴隶的辛勤努力下,商国的青铜业达到了辉煌的程度。

后世考古发现,商国的区域很广,其实是商国的征战区域很广,商国人生活过的区域很广。商国还是部落血缘国,统人不统地,还没有发展到国家的程度。对土地的观念还没有到国家产生以后的程度。周国征战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地方,只要没有攻打商国人,就不视为对商国的进攻。

尽管商国在征战中屡获胜利,却始终未能征服位于西戎部落丛中的周国。周国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能与商国周旋,而且在生产发展上也毫不逊色。他们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地逃亡的人口,为国家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周国内部的生产井然有序,分配和管理也很得当。相比之下,商国却重蹈了夏国的覆辙。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分裂日益加剧,内部矛盾变得异常激烈。商国的国力虽然外表依然强大,但其内部已经虚弱不堪。最终,在与周国的较量中,商国走向了灭亡。

周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归根结底在于其农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