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水渠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707更新时间:2024-12-30 09:54:16
李察因广安所的军田官司,与县内众多官员建立了联系,相互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当时,县城内有一处院落正待出售,李察便以广安所的名义将其购置下来。尽管广安所距离县城仅有十里之遥,但在县城内拥有一处房产无疑会带来诸多便利。
通过商队护卫蒋德奇之手,李察得到了长沙湘绣商人生意中遗失的一笔资金。尽管这笔钱用不了多久,但开始时足以用来购置一些房产和初步筹备军事物资。
为了更好地融入桂阳县官场的环境,李察依照当时的习俗,以乔迁之喜的名义邀请了县府的主要官员共赴宴席。
酒宴进行到高潮时,气氛热烈融洽,众人纷纷起身发言,向李察表达祝贺和敬意。典吏范志清举杯祝贺道:“祝李千户步步高升,一路升至总兵官之位,我们日后也好沾沾李千户的光。”
尽管李察只是副千户,但在官场之上,为表尊敬,时常会去掉“副”字。当时的武官体系中,总兵官已是最高职位,“大帅”之类的称呼尚未盛行。
李察谦逊地回应道:“升任高官不敢奢望,即便是升至总兵官,如戚继光一般,也难以彻底消除边患。想想李成梁,虽然骁勇善战,却如同土匪般骚扰百姓,还扶持了一个奴尔哈赤,结果奴尔哈赤父子就成了大明的边患。我倒是十分敬重典吏长期以来维护县城治安的功绩。听说过去桂阳县也偶有匪徒前来抢劫,广安所过去并无平定匪患之力。如今,若广安所能得到众位的支持,定当竭力具备防匪平叛的能力。”
流寇土匪的祸患令人痛心疾首,众人听后也纷纷附和,谴责土匪的恶行。
教愉接着说道:“我看李千户学识渊博,还有能力办学,不如改行考进士,做大学士,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李察心中清楚,教愉此言只是客气。军户改行谈何容易?光是参加文科举的资格就足以让李察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参加武举考试的资格倒是容易取得。即便如此,李察也并未质疑教愉的话。
李察感叹道:“我一介武人,难以获得参加文科举的资格。即便是能够科举成功,成为朝中大官,朝中大官又真的能起到匡复社稷的作用吗?如今时局动荡,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才方能力挽狂澜。”
有人附和道:“历朝历代,非常之才都难得一见。”
毕竟李察还年轻,谈及官场自然免不了要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
县丞也说道:“万历以来,人口减少,天下流民四起,后金扰边,天下形势日益恶化。在这种形势下,确实需要惊天之才方能平定天下。”
知县李仁斌平日里沉默寡言,许多问题只能自己默默思考。现在众人谈及明末的社会问题,气氛热烈,他自然也想说一说心中所想。“我认为天下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地主不断购买农民的田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地,成为流民,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官府不断加税,农民负担沉重,尤其是徭役无定数;三是朝政黑暗,党派林立,争权夺利;四是军队纪律败坏,扰民害民。”
对于知县的见解,其他人或许并未太过在意,但李察却听得十分明白。他惊讶于李仁斌的胆识和学识,竟能直言不讳地指出土地兼并是社会问题的根源等深刻见解。
在这种场合下,谈论得过于深入有些不便。可以说在场的官员大多是按照上官的意愿发言,甚至是趋炎附势之人。像李仁斌这样敢于直言社会问题的官员着实不多。有关社会问题的话题是李察引起的,他也感到自己有责任转移话题。作为请客的主人,他自然有发言的资格。
李察说道:“桂阳县的衙门颇为艰辛,我对衙门之苦充满敬意。衙门苦方能政治清明,政治清明百姓方能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安宁。桂阳县只收取上面下达的税额,从不加税,徭役也公平地分摊在众人身上。如此,收税之人便不会过于辛苦,百姓也能勉强维持生计,社会也能保持安宁。我们需要做的是抑制内部斗争,众官员齐心协力为百姓谋福祉,众人齐心,天下方能安宁。各位青天老爷,先前也做得很好,小子不敢妄言,只想谈一谈练兵之事。我的目标就是建立一支百姓的子弟兵,不扰民,力战败匪。”
李察继续阐述:“除在广安所练兵之外,我还创办了北林学舍,旨在深入研讨各类实务。农业乃立国之本,而水源则是农业之根基。当前,我们县龙虎洞村所在之地,山峰挺拔,水源充沛。我设想在此修筑一座小型栏河坝,将水源引流至土桥村附近。如此,沿途村庄皆可受益,共享水利之便。”
他的提议立刻引起了在场官员的思考与讨论。“如今年景多变,时常遭遇旱灾威胁。若能将水源成功引流至缺水的土桥村附近,自然是造福百姓之举。然而,问题在于工程能否顺利建成?”有人提出疑问。
李察心中明白,在这个山区小县,并无工部所属的工程人员。但他凭借前世的记忆,知晓后来的桂阳县,即汝城县,曾成功修建龙虎洞大水库,并开通了通往土桥的水渠。虽然明末时期修建大型水库并不现实,但在上游引流一股水源至土桥的水渠却是切实可行的。水渠的设计也可参照后世的样子来建造。
他满怀信心地对众桂阳官员说:“只要各位老爷大力支持,百姓积极出力,修筑栏河坝、开通水渠完全可行,且难度并不大。我们可以利用大块片石打好基脚,再加上泥土修坝,如此便能确保工程的稳固与安全。”
他的这番话立刻激起了在场众人的共鸣。“若真能引来水源,那些缺水的村庄定会积极参与修建水渠。平日里为了抢水都能那般拼命,更何况现在只需要修建水渠就能解决用水问题呢?”有人附和道。
除了对能否建成表示疑虑的人之外,李察的提议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支持。明朝的官员们虽然看重利益,但只要不损害自身利益,对于这种便民利民之举,还是会表示赞同的。毕竟,表示赞同又不需要自己出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李察在北林学舍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专门列举修建引水渠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他还带领学员们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测量器材,并带领他们进行实践操作。
当时的桂阳县并无平面测量仪器,但北林学舍却巧妙地利用当地资源进行了土法制作。他们选取了一种节长杆细的竹子——婆竹子,来代替测量的平板仪中的观测镜,用于远距离的水平观测。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木工、砖工或风水先生常用的水平区域向远处延伸,从而确定了远处水平的位置,这也为水渠的修建提供了准确的高度基准。
经过多次测量与相互矫正,他们成功绘制出了水渠修建的线路图。首批北林学舍的学子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与实践能力,他们迅速掌握了测量方法,并具备了回村主持测量的能力。
春节前,李察亲自带领人员前往龙虎洞进行地形观测,确定了可以修建拦河小水坝的位置以及水渠引水的位置和高度。他们还规划了水渠应走的路线,并确定了一些沿线水平点的高度。
为了让各村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到水渠的修建中来,李察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了各村小水渠的线路图,并分区域发给各村的学员。同时,他还强调,各村在具体修建过程中要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规划。
春节期间,北林学舍的学子们回到家乡休息的同时,也积极主持了本村水渠的测量工作。他们以年前确定的水平点为基础,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村水渠的修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