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38章 三兄弟

第38章 三兄弟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736更新时间:2024-12-28 13:30:34

松山有一百多年没有分人下山,现在正是想分人下山之时,针对松山人有意分派部分人员下山居住之事,李察表示广安所正值人力紧缺之际,因新近收得大片田地尚待耕种。他向松山的猎户们诚挚承诺,若他们愿意迁居广安所,必将得到热情的接纳与妥善的安排。

不久后,松山猎户家庭中欲下山定居的,皆派出代表前往广安所实地考察,以期了解新居的环境与条件。一旦他们满意并决定搬迁,搬迁事宜便可逐步推进。据悉,松山内部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哪些家庭留居山上,哪些下山定居,不愿下山的家庭亦可与愿下山的家庭进行交换。

妥善安排松山事务后,李察转而全力处理广安所与大户间的官司。在深入了解案情后,他萌生了与知县会面的念头,因他察觉这位知县在行事中坚守原则,赋税征收合理,劳役摊派亦显公平。

在古代,虽打官司有制度可循,但程序并不似后世那般严格,当事人仍有机会直接面见官员。故而,李察决定在官司过堂前先行拜会知县。

当他抵达县衙时,只见县衙前墙上赫然写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标语,这标语犹如后世政府机关前的“为人民服务”般醒目。李察登记完毕后步入县衙,见知县正忙于公务,便未上前打扰。恰在此时,一名衙役主动上前,邀他至侧边房屋内叙话。此衙役自我介绍道:“我叫俞志良,现为县衙当差。我原是益将村人,年少时结识了两位挚友——符浩峰与李仁斌。我们三人年岁相仿,志趣相投,共度一段时光后结为异姓兄弟。

李仁斌为大哥,符浩峰为二哥,我则排行最末。昔日我们生活困顿,曾偷些芋头以瓦罐煮熟,用小木棍戳食。而今,我们却各奔东西。据说大哥李仁斌已回江西老家,二哥符浩峰则北上求学,而我则留在桂阳县度日。”

俞志良续道:“未曾想两年前,二哥学艺归来,得知大哥已升任桂阳知县并来此赴任。他欲相认,却在众下属面前被大哥否认了昔日的偷芋之事,因此愤然离去,前往宜章谋生。而后我生活无依,亦想去找大哥,但我并未如二哥那般直接,而是说,‘想当年,我们三兄弟攻打赣州城时,人人持枪,枪枪命中,赣州城顷刻便破。’

我此言一出,大哥便心领神会。一个煮芋头的瓦罐,便是赣州城;一人一根小木棍,便是人人持枪;一次戳一个芋头,便是枪枪命中;吃完瓦罐中的芋头,便是攻破了赣州城。大哥见我言辞机敏,便留我在县衙当差。今日此等场合,你是我二哥的东家,有私话要说,唯我能代为传达。”

李察听后心中微动,问道:“那你大哥现今对二哥是何态度?”俞志良答道:“大哥始终挂念着二哥,亦承认当时否认偷芋之事是出于公务需要。他一直想寻机与二哥重归于好,却始终寻不到二哥的下落。后来我得知二哥在广安所,便告知大哥,大哥极想二哥,盼他能来相见。但二哥对大哥仍有疑虑,不敢相见。最终大哥只好亲赴二哥的铁匠铺,与他相见并解释清楚一切误会。如今他们已和好如初。”

得知这些情况后,李察心中甚慰,不仅因可能通过符浩峰与知县建立联系,更因他了解到知县是一位坚守原则、公正不阿的清官,这无疑为他接下来的官司增添了许多胜算。

在明朝初期,广安所的田地皆已办理合法手续,故广安所如今拥有完备的土地资料。昔日的广安所为避免与当地发生冲突,采取了宽容大度的态度,选择了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然而如今有了知县的公正裁决与李察的积极介入,广安所与大户间的官司终有望获得公正合理的解决。

李察逐渐放下心头对官司的担忧,因他深知,按照公正的法则,广安所绝不会败诉。而事实亦如他所料,李知县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据理力争,使得广安所最终赢得了这场无可争议的官司。

官司结束后,那些曾嚣张跋扈的大户们纷纷收敛气焰,虽仍有部分人心中不服,暗中寻求关系、策划反击,但广安所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在这场胜利之后,李知县更是设宴款待李察,他表示广安所的管事虽非县衙官员,但皆是为朝廷效力,理应相互协作、彼此熟稔,以便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宴会上,除李知县外,还有县丞、主簿、典吏、税课、教谕等一众官员。经过一年多的穿越生活,李察对桂阳县的情形已有大致了解。他注意到在场众人虽场面话说得漂亮,但实际上皆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既不冒进亦不落后。

于是,他主动说道:“近年来,气候异常多变,朝廷又面临边患之扰,多地皆遭受天灾人祸的侵袭。我县税收合理、劳役公平,虽无人祸之忧,但如何防范天灾却需我们深思。”

有人闻言问道:“李千户有何良策以应对?”李察谦逊道:“良策谈不上,仅是些初步的想法罢了。我见识浅薄,还请各位官爷多多指教。”他深知在这个时代、这个地区,官员们对于加税等敏感话题皆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因此他强调说:“山区有山区的特点,我们不敢随意加重百姓的税负,这也是维持山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接着以陕西王二造反为例,阐述了加税过重的危害:“陕西的王二本为良民,但因地方加税太重而无力承担,被迫造反。他的造反之举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我们应引以为戒的教训。”

有人反问道:“那么依李千户之见,我们应如何是好?”李察沉思片刻后说道:“具体的办法我尚未想好,但我认为我们应时刻关注全县百姓的生计问题,并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为此,我想开办一个学舍,邀请一些童生学子共同集思广益,为解决当前的问题出谋划策。”

接着,李察详细阐述了自己欲创办东林学舍的一些设想与计划。众人听后,觉得这个想法既无需县府出资又能办学,教谕因此首先表示支持。李察趁机提出要求,以县衙的名义出告示,正式开办东林学舍。教谕则提出建议,东林村之名是相对于广安所而言,如今办学应超越一村之范围,考虑到整个土桥区域的方位甚至全县的范围,使用“北林学舍”之名更为恰当。

李察欣然接受了“北林学舍”之名,他认为这个名称比东林学舍更具规模,也更能体现他的办学理念。在与县衙官员们商定北林学舍事宜后,李察又趁机提出自己撰写的一篇名为《人命论》的文章,请大家指正。

众官员看过文章后,纷纷给予好评,并一致赞同文章中强调的人出生后便应享有生存权的观点。然而李察心中却有些忐忑,他不知这些官员是真心认同他的观点,还是仅以后辈学生的身份来看待他的文章,并未看出其中强调的下层农民或其他贱职流民亦享有生存权的问题。

无论如何,北林学舍之事终是得到了县衙的支持与认可。李察借此机会,以县衙的名义向全县童子宣传北林学舍,吸引更多人前来求学。在他的大力宣传下,北林学舍的开办工作逐渐有了起色,许多人亦开始明白这个官办学舍与私塾的区别,即不教授四书五经,而是提倡实学,或许会教授些实用技术,而非用于科举考试。桂阳县的部分居民亦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

秋收基本结束后不久,北林学舍的学习班终于正式开学。这一天,李察站在学舍门口,看着络绎不绝前来报名的学子们,心中充满期待与憧憬。他相信,通过这个学舍,他能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才华的人才,为桂阳县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也为自己的力量培育中坚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