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朱庆成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038更新时间:2024-12-27 10:14:17
当李察终于站在朱庆成的面前,他立刻被这位读书人身上流露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朱庆成口才出众,言辞间尽显锋芒,仿佛欲以言语征服世界。
面对突如其来的访客,李察急切地想要了解朱庆成的真实才学,于是略显唐突地问道:“先生才华横溢,敢问是哪一年的秀才?”朱庆成听后,神色淡然,从容答道:“秀才之名,不过虚名而已,有的秀才越老越显迂腐。真正的读书人,应越读越明智,追求真才实学,方为智者之道。”
李察听后,对朱庆成的见解颇为赞赏,他恭敬地问道:“在下斗胆请教,先生的才学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朱庆成自信满满地回答:“识字、算数、天文地理,我皆有所涉猎,不敢说无所不知,但亦算博闻强记。”
为了进一步试探朱庆成的学识,李察提出了一个颇具深度的问题:“先生能否谈谈,我们所居的大地究竟是何形状?”朱庆成不假思索地答道:“天下有九州,九州之外则是荒蛮之地,再往外便是浩瀚的海洋。”尽管这一回答在现代人看来略显简略,但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已算颇为全面。
李察继续追问:“那天上又有何物呢?”朱庆成毫不犹豫地说道:“天上有风云变幻、雷电交加,还有日升月落、星光璀璨。”这一回答同样让李察感到满意,他认为朱庆成并未被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所束缚。
随后,李察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先生能否解释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原因?”朱庆成沉思片刻后,答道:“天道轮回,气候自有其好坏之分。过去的好气候之后,自然会有现今的坏气候;而现今的坏气候之后,亦会迎来未来的好气候。”尽管这一回答并未涉及具体的气候变化机制,但在当时的知识水平下,已算是一种颇为进步的看法。
李察见几个问题都被朱庆成巧妙回避,于是转而问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门前路边有两块石头,一大一小。若同时从手的高度放下,请问先生,哪块石头会先落地?”这个问题对于现代人而言自然不言而喻,但在当时却颇具争议。
朱庆成显然未曾思考过这一问题,他疑惑地看着李察,最终只得说道:“何不亲自试一试便知?”说着,他便弯腰拾起那两块石头,同时放下,果然发现它们同时落地。这一结果让朱庆成也感到有些惊讶,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
李察见朱庆成并未像常人那样盲目猜测或胡编乱造,而是采用了实际验证的方法来回答问题,心中不禁暗暗钦佩。李察就是需要尽量避免错误的观念的做法,力求准确的求知方式。
李察意识到再问下去也不会有太大收获,现在有知识的人确实极少,还是先用一用。于是转而说道:“如今时局动荡,天下苍生生存艰难。我们急需为天下苍生谋求生存之道,单纯的四书五经已经难以解决当前的困境了。”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现有一些有志之士正筹备创办一个学舍,旨在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我们非常希望先生能够加入,并为家人谋得一份生计。”李察的话语中充满了诚意与期待,他希望朱庆成能够成为他们团队的一员,共同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
朱庆成内心深处曾有过担任私塾先生的念头,但缺乏秀才功名的他总觉得自己难以融入那种环境。即便有一天真的取得了功名,他也怀疑自己是否能适应那种氛围。因此,当李察向他发出加入这个不同寻常的学舍的邀请时,朱庆成心中不禁泛起了波澜。
这个学舍或许能为他带来全新的环境与机遇,同时解决他目前的生活困境。尽管内心已经倾向于接受邀请,但朱庆成嘴上却故意流露出推脱之意。他享受着这种被人再三邀请、难以拒绝的感觉,最终才装作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
李察看穿了这位旧知识分子内心的微妙变化,但并未计较。他宽容地告诉朱庆成,可以去东林村或者广安所报到。这种大度和理解,让朱庆成在心中对李察又多了几分敬意。
广安所收回田产的行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起初,李得明带领人们投入生产,而李察则亲自带队执行收回田地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察逐渐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事务中,只在有空时才参与收回田地的工作。
随着行动的深入,涉及的占田大户越来越多,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满和抗议。有个别大户甚至扬言要到县衙告状。面对这种情况,李察决定亲自代表广安所应诉。他深知在此之前必须了解知县的为人和县官的办事原则,同时也要准备好充分的物证材料。
就在广安所陷入这场官司之际,方廷福带着六个人找到了李察。这七个人先前都曾经是李察手下的士兵,如今军队解散,他们各自回到了家乡,但生活并不如意。他们觉得李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因此希望能够再次投靠他。
李察一直秉持着来者不拒的原则,尤其是在广安所急需人手之际。他欣然接受了这七个人的加入,并安排他们住进了广安所扩建后剩余的房屋。这些房屋原本是为了方便客人住宿而建造的,但现在有了新的用途。
就在这时,兵部批文的消息传来了。李察因上次剿匪之功被升为副千户。虽然千户以下的武官在当时并不稀少,甚至可以用钱购买。李察的升迁还是按谭雪龙守备的意志的结果。他不想将李察放在自己的直属手下,而是希望将其作为外援来处理关系。
李察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按照当时的习惯向守备大人送上了一份厚礼以表示感谢。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他宁愿在山边过自己的“种田”生活也不愿在别人的手下当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