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34章 郴州与桂阳

第34章 郴州与桂阳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60更新时间:2025-03-02 11:46:41

郴州与桂阳,这两片历经风雨的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郴州,这片被山水环抱而显得格外神秘的地域,地貌特征分明。东南部,群山巍峨,连绵不绝,气势恢宏;西北部,丘陵与山岗交错,盆地相间,尽显江南风情。此地不仅是中原王朝向南拓展的关键区域,也是华夏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交融共生的见证。

桂阳,则如一颗镶嵌在群山怀抱中的璀璨明珠。尽管县城规模不大,但历经宋、明两代的多次扩建与精心修缮,城墙坚固无比,城门庄重威严,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辉煌与宁静。然而,桂阳亦非永远风平浪静。因其地处偏远,且群山环绕,时常遭受匪徒侵扰。每当此时,县城官员便会向郴州兵备道求援,共同抵御匪患。

郴州兵备道的设立,源于郴桂地区频繁的反叛事件。为维护地区稳定,不仅需要兵力镇压,还需充足的钱粮支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守备司所管辖的千户所、百户所逐渐衰败,无力再提供平叛所需的资源。于是,在守备司之上,增设了一个“整饬兵备道”,以强化地区治安管理。

兵备道的名称历经多次更迭,如永道郴桂兵备、衡永兵备、郴桂兵备等,这些变化既反映了湖广南部地区形势的复杂多变或动乱频繁,也体现了不同时期治理策略的调整。

郴州虽大多时期归湖广省管辖,但在弘治和正德时期,曾划归南赣巡抚管理。这一变化同样体现在郴州兵备道的名称上,映射出湖广巡抚与南赣巡抚在郴州治理上的意见分歧。

至明末时期,已明确兵备道道员驻扎原则,即一年两季专驻郴州,两季驻衡州,负责衡、永、郴等多府州的治安。

明末时期,郴州匪情日益严峻。不仅有本地绿林的骚扰,更有外地匪患流窜至此。为应对此局势,郴州兵备道的官员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通过封官许愿的方式招募军户、民壮、乡兵和江湖义士进行训练,以剿灭土匪。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多次成功击退土匪,使土匪暂时不敢轻举妄动。

桂阳县地势由群山环绕,其东面有一条绵长的山岭——东岗岭。这条山岭与君子岭相连,将东西方分隔开来。从两座岭相交的山口穿过,便能通往江西省的崇义县。

桂阳与邻县的分界并未严格按照分水岭划分,因此,其东面山坡,乃至山麓附近的部分区域也属于桂阳县的管辖范围。据传,当时的崇义县因社会动荡导致人口流失严重,遂被一些来自广东的移民填补。这也使得桂阳县的东部地区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桂阳县的南面是九曲岭。翻越这座岭,不必行走多高,便能到达此山的山坳。从这个山坳向南,便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通往广东。这条路成为桂阳县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而山岭的南麓亦属于桂阳县的境内。

西南方向的白云山同样是一条通往外县的重要道路。这座山两面坡度逐渐升高,整体呈现平缓之势,上下山较为容易,因此成为了桂阳县人民外出的又一重要通道。这条道路通向广东的乐昌县,为桂阳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

桂阳县向西的道路,即通往宜章县的官道,同样充满挑战。离开县城后,行人需穿越数十里的丘陵地带,随着地形变化,逐渐进入山地起伏的区域。沿途需翻越多座山峰,最终抵达巍峨的百丈岭。越过这座岭,便是一个陡峭的下坡,仿佛是大自然为行人设置的考验。而西面百丈岭下附近的一片区域,也隶属于当时的桂阳县。

桂阳县的北面与桂东县紧密相连,形成了紧密的地理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桂阳县的地域划分似乎超越了常规原则。这可能是因为桂阳县的基础是一个小丘陵地势,这种地形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供养一县的主要人口。相邻的县对山地可能掌控不足或不相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桂阳县人民的一种表面强悍的气势。他们似乎能够顺理成章地将那些没有相争的山地划归自己县内。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念,认为桂阳县的山民非常强悍。有一句俗语说:“桂阳,桂阳,壹爷骂娘。”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桂阳县人易于动怒的形象,给人一种强悍的印象。

李察通过与多方人士深入交流后,发现桂阳人并非真的凶狠,而是非常注重道理。他们重视秩序与公平,善于通过沟通与协商解决问题。

在桂阳县的生产习惯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许多人在完成春季播种后,会选择前往广东割早禾。这既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外出劳作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其中,一个割早禾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桂阳县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两个来自桂阳的年轻人前往广东割早禾,与雇主商定了工钱并认真工作。然而,在即将完工时,雇主却指出了两个打工者的不足。无论是在讲正理还是歪理方面,两个打工者都难以应对雇主的指责。

最终,两个打工者无奈地接受了没有工钱的现实,并在情绪上表达了愤怒和不满。他们无聊地发泄着,气愤地将扁担插在盛有稻谷的箩筐上,跪在箩筐前,一边跪拜,一边发泄,用桂阳土话说:“肏你的娘,顿你的娘,捞起卵子上桂阳;肏你的娘,顿你的娘,捞起卵子上桂阳。”

桂阳县的土话,桂阳县之外的人难以听懂。

“这就来不得,师傅,师傅,这就来不得,有话好说。”广东地主听不懂桂阳土话,看到打工者的奇怪动作,以为打工者是在用邪法报复地主家的人,急忙说道。

打工者听到地主说有话好说,觉得情况有变,提出要地主按约定付工钱。迷信的地主,为求心安,只得老实地把工钱付给了打工者。

广东的地主,能言善辩,但过分迷信。打工者无意的奇怪动作,击中了地主的软肋。广东地主以为山里来的人会邪法,正在对地主家人下邪法,于是急忙阻止打工者的动作。

打工者终于要回了原先约定的工钱,但并未敲诈地主任何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