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军户之家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092更新时间:2024-11-28 09:54:51
李察所生活的村落叫东林村,静静地矗立在广袤的大地上,与广安所相邻。
回溯历史长河,明代的行省制度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郴州,作为一个较大的山区州,其下辖之地包括了桂阳县等五县,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湖广省的版图上。
在纷繁复杂的行政体系中,桂阳州与桂阳县虽名字相仿,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桂阳州,作为一个州级单位,与郴州平分秋色;而桂阳县,则宛如一个乖巧的孩童,依偎在郴州的怀抱中,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桂阳州的城址是原三国时期桂阳郡的城址,桂阳郡曾是荆州南部四郡之一的荣光之地,其辽阔的疆域涵盖了现今的郴州、衡州以及广东北部的部分地区。
桂阳县是有别于桂阳州的一个地方,桂阳县只是郴州州治下的一个普通县份,它坐落在三省交界之处,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明代的军事布局颇具特色。在郴州这片土地上,虽然并非边境之地,亦非护卫京城的要冲,但因其山地崎岖、匪患频仍,故而沿用了卫所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郴州千户所、宜章千户所和广安千户所如三颗璀璨的星辰,再加上一些百户所,散落在郴州的大地上,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郴州千户所坐镇于州城附近,宛如一头雄狮守护着郴州城的安全;宜章千户所则因宜章地区的匪患尤为严重而备受重视;广安所则静静地矗立在桂阳县的土地上,这里是三省交界之地,治安形势错综复杂。然而尽管如此,在明朝末期卫所制度几乎废弃的背景下,各卫所之间已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明末卫所荒废,无力维护地方治安。到了明朝后期,卫所兵力已不足以平叛,因此除了卫所兵之外,还出现了“民壮”和“乡兵”这两支特殊力量。
针对郴州及其附近区域匪患严重的特点而设立的“郴桂守备司”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据《郴州志》记载,明正德年间,原先设置在桂阳州的“郴桂守备司”迁至宜章,至明末,“郴桂守备司”又移驻郴州城。守备司的存在旨在维护地方治安,平定匪患。
“民壮”是非卫所的人员,他们生活在官衙管理之下的府县等地方,是官衙需要兵力时便于征集的预备壮丁。而“乡兵”则是民兵或乡勇性质的力量。他们平时都是普通百姓,自给自足,在需要时便被征为兵役。
如果将正兵役比作兵役中的长工,那么“民壮”就相当于短工,“乡兵”则相当于零工。他们的服兵役是一种特殊的劳役,是维护官僚体制存在的重要力量。
“民壮”和“乡兵”都是在卫所军力不足时出现的特殊兵种,他们多由地方官府指挥。在明末的争权中甚至出现过民壮指挥官取代卫所指挥官而掌握军事权力的现象。这足以证明这两支力量在当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土匪平定之后,为了节省粮食和金钱,这些临时组建的军事单位便被取消。卫所兵回到卫所,“民壮”和“乡兵”也重新回归普通百姓的生活。而那些原先有军功的下级军官则保留军职到卫所就职。他们被分配到郴州所、宜章所和广安所等地,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桂阳县人口少于西边的宜章县,相比于东部的崇义县,南部的仁化县,北部桂东县,则人口多得多。因为桂阳县的中间,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平原,确切的说,是一个小丘陵,这个小丘陵能支承一个县的主体的人员。广安所就设在桂阳县城的东部十里之地。
明初期的广安所,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由广安所附近的多个村庄组成,或者说,广安所的屯田军户需要多个村庄才能住得下。
广安所的屯田军户,是除县城外的一个人口密集的区域。在军户居住的主要村落之间,自然形成了墟市,广安所的墟市是桂阳县境内的较大的墟市。
南岭由五岭组成,从东起,五岭的第一岭是大庾岭。
可能是元朝蒙古人的屠杀或元末天下大乱,许多家族都进山避祸,大庾岭避居了许多家族,在大庾岭北边的江西,设置了一个南安府,管四县之地;山岭的南边,设置了一个南雄府,管两县。
广安所的军户有许多是南雄府征召的居民。
明初广安所的军户也以姓氏为单位组成村庄居住。
到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朝政腐败,军户特别苦,除了李姓外,其他九姓的军都逃到其他地方开垦田地生存。
到现在,广安所也单指李姓村庄。明初的广安所的其它村庄被当地人占用,也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大圩市。
有许多姓的广安所军户,也有就近选择在桂阳县垦田生活,如董姓的军户到了本县的南边区域,林姓军户东进到集龙村附近。
对军户来说,反正都是为了逃脱军户的命运。对当地县衙来说,能增加人口,就是政绩。
当时桂阳人口不多,还有许多荒地有待于开垦,有承接居民开垦的条件。
现在李察居住的东林村,原先也是马姓军户的村庄,只是马姓军户逃走后,留下了空房和开垦田。
后来立功的下级军户,名义上安置在广安所,实际上,没有直接安置入李姓广安所村,而是安置在东林村。东林村在广安所的东边不远处,因为有一片树林,而重新取名为东林村。
明末文官结伙谋私利,武官也模仿文官谋私利。东林村是军官为下层军官谋取非军户性质特权的一种行为。东林村的军官,在战时,必须服从征调,无战时,可以不当军户相待。
一些军官接受了基本上摆脱军户性质的身份,利用东林村的房屋和田地,作为一个自耕农而生活。
李国兵,即李察的父亲,就是一个下级军官被安置在东林村,现在的李察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现在的东林村,树木已经基本上被砍伐,只留下村前的两棵特大的松树,村后小坪上两棵奇形的大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