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桂阳小孩
书名:明与民作者名:伍九山-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331更新时间:2024-12-12 12:00:48
当李察的意识逐渐苏醒时,一股深沉的不适感如潮水般涌来,席卷了他的全身。他费力地撑开沉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并非记忆中繁华的城市景象,而是一片由细碎的石子和泥土混杂铺就的地面。他喘息着,试图挣脱这份沉重的束缚,用尽力气翻滚身体,从俯卧的姿态转变为侧卧,脸庞也从紧贴地面的压迫中解脱出来,斜向上仰望着天空。尽管身体仍旧感觉被紧紧束缚,但他的呼吸却因此变得顺畅了许多。
随着视线的逐渐清晰,一句突如其来的话语如同穿越时空的呼唤,直击他的心灵:“李察,服输吗?”他环顾四周,发现眼前并非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而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天地,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
他深吸了几口气,脑海中仿佛有无数信息在翻涌,这些信息让他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竟然在与人摔跤,而且正被对方压在身下,要求他认输。结合周围的地形和自身的感受,李察震惊地意识到,他穿越了。
他回想起之前可能是因为肺部受到压迫导致呼吸不畅,从而引发了这场不可思议的穿越。他取代了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十二岁少年李察的身份。他揣测,或许正是因为那对神秘的手镯,才引发了这场穿越的奇迹。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似乎只戴了一个手镯,却因此年龄骤减,回到了十二岁的模样。
理清思绪后,李察开始审视自己当前的处境。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私塾之中,与何善军、何子忠等孩童一同学习。从私塾老师的口中,他得知现在是明朝天启七年的夏天,地点位于桂阳县。而在这个季节,他与何善军之间的冲突尤为频繁。何善军作为何子忠的亲兄长,年长李察两岁,体格魁梧,在摔跤比赛中总是占据上风。
然而,今天的李察已经被二十一世纪的李察所取代,他手中还戴着那个神秘的手镯。这个手镯仿佛赋予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的力气倍增。他利用这份未知的力量,以及自己成年人的心智和策略,成功扭转了战局,将何善军反压在身下。
正当他打算以同样的方式让何善军体验一番挫败感时,何子忠的突然加入打断了这场较量。面对兄弟俩的围攻,李察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机智与冷静,他选择了退避锋芒,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升级。
在回家的路上,李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思考着这场穿越的谜团以及自己未来的道路。他明白,尽管自己拥有了成年人的智慧与见识,但却受限于孩童的身体和这个时代的诸多局限。他必须谨小慎微地行事,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又要寻找机会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与目标。
关于穿越的原因和使命,李察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他并不相信天命论,但却又不得不正视天命的存在。他深知自己的穿越绝非偶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深刻的意义等待着他去发掘与领悟。他决心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这个时代的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避免中华民族再次陷入历史的悲剧之中。
面对明末动荡不安的时局,李察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熊熊的信念之火。他坚信,在危难之际,中华民族仍旧存有一线生机。他毅然决然地摒弃了那些悲观论调,拒绝接受历史必然沉沦于清朝或西方列强之手的宿命论。他坚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一定能够引领明朝末年的华夏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改写那段沉重的历史篇章。
在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李察深知自己的角色之特殊与重要。他既非权倾一时的朝臣,也非统领千军的将领,更不是掌握未来科技的先驱者。然而,他却拥有着二十一世纪的广博知识与深邃的历史视角,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与唯物史观的思想武器。这些宝贵的财富将成为他改变历史、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
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以综合治理为纲领,用全面发展的历史观来审视与引导社会变革。他倡导顺应天道的发展模式,注重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革新与进步,力求让整个社会步入和谐共生的正轨。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与努力来慢慢实现。年仅十二岁的李察虽然稚嫩,但却胸怀大志、目光远大。
天启七年,这个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正是他踏上征程的起点。他站在这里,目光坚定而充满力量,心中怀揣着壮志与信念。他深知前路虽然布满荆棘与挑战,但只要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开辟出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来。他决心为中华民族的永久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民族的发展尽到一份自己的智慧力量。
当李察回到家中时,只见母亲朱慧梅和弟弟李瞳在简陋的屋子里如常地生活着。父亲李国兵作为一位有军职的下层军官,已经离家一个多月,被征调去宜章县剿匪。
在那个时代,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语:“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郴州作为交通末路、疫情温床的恶劣环境,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正是这样的地方却成为了土匪、绿林和起义军的聚集地,使得这片土地更加动荡不安。
李察如常地走进家门,尽力保持着原身的状态,与家人共同生活着。母亲递给他一小碗清粥,这是他穿越后的第一顿饭。他轻轻地尝了一口,发现这粥的味道竟然如此纯正与清新,没有现代食品中那股令人作呕的激素和农药味道,完全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然而,当他看到母亲和弟弟并没有动筷时,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酸楚与不安。
母亲沉思了片刻后告诉他,家里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了节省粮食,她和弟弟决定每天只吃一顿饭,而李察因为读书辛苦可以吃两顿饭,但也必须节制一些。听到这里,李察的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了一下,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愧疚。
他试图将手中的清粥分给母亲和弟弟,但他们却坚决地拒绝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不饿”。在那个时代,有谁会真正不饿呢?李察明白这只是他们为了让自己能够多吃一点而编织出的善意谎言。他硬是喂给弟弟吃了一口粥,但弟弟却再也不肯多吃一口了。
无奈之下,李察只能将那碗清粥慢慢地吃完。然而,随着粥的逐渐减少,他的心中却越来越沉重。那每一口粥都如同嚼蜡一般索然无味,远不如第一口时那般香甜可口。他深知粮食的珍贵与家人的牺牲与付出,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