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批评
书名:暗窥作者名:陈新本章字数:2861更新时间:2024-06-15 08:06:36
“不管怎么握刀,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除了大拇指之外,你的其余四根手指肯定是紧紧并拢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使出力气。但是案发现场那把匕首上的指纹,四指间却是分散的,而且痕迹并不重,不像是紧握留下的。刚刚张主任说是有人迷晕了唐院长之后将匕首放进了他的手里,我在此持相同观点。至于凶手本人为何没在匕首上遗留下他的指纹,我想他应该是戴了手套之类的东西。”
林杨发言完毕之后,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静。沈宁见没人再发表观点,总结道:“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唐德义都不像是杀人凶手,更像是被人故意栽赃陷害。以上各位的发言,无不证实了这一点。理论上,唐德义不具备作案动机,作案手法也不符合一个法院副院长的身份。实际上,有陈法医的尸检报告、楚主任的心理测试结论、林组长的痕检证明。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证明唐德义并非杀死李川的真凶。”
沈宁顿了顿,“所以接下来的调查重点,我们应该放到第三人身上。在这之前,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讨论,那就是凶手是通过何种方式进入1101室的。按照唐德义所说,1101室当时的门窗已经被他和李川反锁,窗户外还装有一道铁栅栏。按理说,在不破坏门窗的情况下,根本没人进得了已经成为一间密室的1101室。况且,那时候李川还醒着,只有唐德义靠在墙上睡觉而已。如果真的有人进入1101室,李川不应该没有察觉。”
沈宁问的问题可谓是整个案件的核心所在,也是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因此第一时间,众人只是紧皱着眉头,没能接住沈宁抛出的这个问题。
沈宁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如果有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那离破案也不远了。尽管沈宁办案经验丰富,面对过许多疑难杂案,可是像这种连凶手的作案手法都摸不明白的,还是头一次遇到。早在当上刑警的第一天,他就知道这是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职业。每一个案子都有可能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每一个案发现场都有可能是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要想成功越过高山,走出森林,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想到这儿,沈宁理了理思绪,重新打起了精神。他身为专案组的副组长,是整个团队的灵魂所在。如果连他都露出一副挫败的模样,那还有谁能够坚定信念将这起案子查下去。
他将目光看向痕检小组组长林杨,开口问道:“林组长,你们组在现场勘查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除了唐德义与李川之外第三人存在的痕迹?”
林杨摇了摇头,“我们对现场进行过仔细勘查,无论脚印还是指纹,甚至是掉落在地面上的头发,均属于唐李二人,没有第三人存在的痕迹。”
“不,这不可能。”沈宁斩钉截铁的否定道:“现场肯定有过第三人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他的痕迹隐藏的很巧妙而已。想隐藏指纹,可以戴手套。想隐藏落发,可以戴头套。但是脚印,他无论如何也隐藏不了。哪怕他是用砖块垫着走进去,地面上也会留下砖块的痕迹。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不可能将所有的痕迹抹除的一干二净。”
林杨心思机敏,很快领会到了沈宁话里的意思,“沈组,你的意思是说,他的脚印就藏在现场那堆杂乱无章的脚印里?”
沈宁未置可否,反问道:“林杨,如果两个人的身高体重十分相近,那么他们留下的脚印会不会也十分相似?”
林杨想了想,回答道:“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足迹来锁定嫌疑人,是因为足迹检验可以根据足迹的大小、形态、压迫深度等特征,确定人的体型、身高、体重等基本特征,进而判断嫌疑人的身份。但是一个人足迹的形成,不仅仅受到其身高体重的影响,其职业、性别、步态习惯、生活环境、走路姿势等也会造成步态特征的不同。身高主要取决于遗传、营养、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而脚印的大小则主要受到脚部结构、步态和行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两个人的身高体重完全相同,他们的脚也不一定会是同样大小,留下的脚印自然也不相同。”
“那如果两个人脚掌的尺码相同,他们的脚印你们能够区分开吗?”沈宁再次问道。他虽然对基础勘查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是涉及到这种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还是得请教专业人员。
林杨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如果看单个足迹的话,或许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但是如果是看由单个足迹组成的连续成趟足迹,那有经验的老手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的不同。成趟足迹是指一个人的双脚在行走时留下的连续脚印。这些脚印可以反映人的行走习惯、步幅大小、步频快慢、步态特征等信息。通过观察这些脚印,可以推断出人的行走路线、行走速度以及身体姿势等。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行走时喜欢跨大步子,那么他的成趟足迹中单个足迹之间的间距就会比较长;如果一个人走路时喜欢小步快走,那么他的成趟足迹中单个足迹之间的间距就会比较短。这些行走特征是经过长期习惯后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会改变,这也是我们通过足迹识人的基础。即使是一个人刻意模仿另一个人的行走姿势,也很难做到百分百相同。”
听了林杨的回答,沈宁露出一个满意的微笑,随后再次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他们的脚印互相重叠呢?”
听到沈宁向自己抛出的这个问题,林杨心中一惊,立刻明白了什么。沈宁之前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都只是在为这个最终的问题做铺垫而已。在第一次勘查现场的时候,林杨从未想过会有相似脚印重叠的情况。毕竟,他在以往从没遇见过。况且当时的案发现场看起来很简单,哪怕是一个没有办案经验的人,看到那样的现场,心中也会自然而然的趋向于是唐德义杀死了李川。
因此在勘查的过程中,林杨不由自主的受到这股思维影响,把现场的脚印通通划分到了唐李二人的身上。现在,经由沈宁的点拨,林杨立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犯了过度推断的想当然式的错误。
想明白了这一点,林杨顿时有些羞愧,他不敢直视沈宁的眼睛。双手不由自主的攥紧,时而捏成拳头,时而松开。沈宁一眼看出了林杨的窘迫,不过他其实并没有责怪林杨的意思。相反,他为林杨的一点就通感到欣慰。毕竟这是公开场合,有些话不适合太直白的说出来,能让他们自己领悟到,就是最好的结果。
沈宁刚当上刑警的时候,也犯过不少错,可是他的师傅周歧水从未在公开场合批评过他,只会在私下里提点他。有些话,放到台面上来说,那就不再代表个人的意思,而是代表组织的意思。任何事,一上升到组织,性质就变了。正是因为沈宁以前被周歧水以这种柔和的批评方式对待过,所以到了沈宁自己成为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他才更加注重拿捏好批评的尺度。
不过,话虽如此,林杨犯的错非常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连沈宁本人有时候也难免陷入思维惯性的误区。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在专案组众人的身上,沈宁认为自己身为专案组的副组长,有必要给大家敲响这个警钟。
想到这儿,沈宁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若是没有任何抓手的案件,那我们的第一直觉固然会显得相当重要。不过,任何的直觉,都应该是建立在过去办案的经验和知识上,而不能是凭空想当然的产生。否则,它不但不能帮助我们从一团乱麻中理清事实的真相,还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整个案情的分析。严重的,可能导致我们深陷某种误区,从而延误了破案的最佳时机。”
听到沈宁说出的这番话,林杨知道这是他在有意点醒自己,当下再也顾不得羞愧。他重新抬起头,直视着沈宁,言辞恳切的请求道:“沈组,我申请对案发现场进行复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