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孩子的戾气反噬自己(1)
书名:语文陪伴孩子们的一生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1842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12
昨天,年级另外两个班的男生发生打架事件,这在高中倒也不算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但是据说打架的原因只是其中一个学生看另外一个学生不顺眼,开始是言语讥刺,后来竟然大打出手。这种事情到最后,大多是请来双方家长,在政教处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处理。
正说着,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张老师从政教处回来了,刚进办公室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从来就没见过这么极品的家长!”他班上的那个学生就是因为“看不顺眼”同学而率先挑衅的那个。同事们问怎么回事,张老师说,那个学生的家长到学校,根本不问事情经过,坚持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乖,绝对不会打架。在各方对质之后,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孩子挑衅,他一味护短,坚称如果不是对方孩子过分,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班主任和政教处的老师都气得够呛。
这样的家长,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见到了。我自己就见过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武功”赞不绝口,扬扬自得。一位母亲提到自己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时说:“我的孩子,他不打别人就算好的了,别人哪里敢打他!”话语之中流露出来的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这些父母的初衷,无外乎是怕孩子受别人的欺负,于是用丛林法则教导孩子“该出手时就出手”。当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他们表现得特别激愤,恨不得亲自帮孩子出马“搞定”,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欺负了别人,这样的家长往往装聋作哑,甚至混淆是非。我不止一次看到,一些学生家长在解决自己孩子主动打人的问题时,置孩子的错误于不顾,用成年人的狡诈想方设法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甚至指鹿为马,以达到减轻自己孩子责任的目的。这样的家长也许自认为很聪明,殊不知他们已经在孩子的心灵中埋下了自私、暴戾的种子,而种子发芽之后,如果受到暴力催化,在社会不公、青春期逆反、父母离异、学习失利、个人生活失意等影响下,孩子很可能长成一个家长和孩子都无法控制的恶魔,而曾经以自己的孩子的“武功”为骄傲的家长,也会遭到这戾气的恶魔的反噬!
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了:
2000年1月,浙江金华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将自己的母亲砍死在家中;
2003年,北京一17岁少年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2011年4月1日,从日本返沪的顾某在机场因学费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竟持刀对着母亲连刺九刀;
2011年11月,武汉一高中生举刀砍向父母,母亲被砍死,父亲身受重伤;
这些惨剧的发生,固然与学生沉迷网络、受渲染暴力的媒体作品的影响以及在学校生活的失意有关,但是我想,如果这些孩子心里还有哪怕一点点对家人的爱,怎么会挥刀指向自己最亲近的人,做出这样禽兽不如的事情?
保护孩子不受恶的伤害,并不等于就要将暴戾与恶交给孩子。须知恶和善一样,也是会推己及人的,我们原本希望孩子用来对抗外界之恶的恶,很可能会被孩子用来对付我们,那时候,一切力量都无法挽回这样的悲剧。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恶的伤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小就给孩子一颗爱的种子,让它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对天天就是这样做的。我相信,播下善才能收获善,而很多善的种子,就埋藏在古典诗词那些玉石一般明净的诗句中。比如这首人人都熟悉的《春晓》: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天天喜欢听故事,所以我照例把这首诗当作故事讲给他听:
“这首诗名字叫‘春晓’,晓就是早晨,所以题目就是春天早晨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孟浩然,他写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诗,以后爸爸还会讲更多他的诗给天天听。不过这首可以说是他最有名的一首了。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孟浩然睡醒了,在春天睡觉真是舒服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时候,到处都可以听见小鸟的叫声,叽叽喳喳,热闹极了。可是孟浩然却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昨天晚上听见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于是他想啊,刮这么大的风,下这么大的雨,那些花儿不知道被风雨吹落了多少啊!”
我故意问天天:“为什么孟浩然醒来想到的不是别的,而是花儿被打落了呢?”
天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花儿被打落了也会疼。”
这句充满稚气的回答,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儿童,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
事实上,儿童的心灵是最明净的,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命也充满了爱,很多小孩子吵着闹着要父母给自己养宠物,其实也是对生命的爱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可是,很多父母却由于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一心想让孩子心肠“硬”起来,这种可怕的教育方式带来可怕的后果,而父母往往是最早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