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1)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1)

书名: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作者名:托马斯·特劳特曼本章字数:2365更新时间:2024-06-11 10:22:52

印度文明绵延五千年,地域广袤,对周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论述细节之前,我们需要先概览即将在本课程中学习的时间、地点和专业术语。

我们首先需要检视研究所用术语。当提到印度、印度人或印度文明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口中的这些术语表达的是什么,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使用这些词指涉的都是同一件事或物。类似的词汇之所以模棱两可,并非因为所指是虚构事物,而是因为所指对象复杂,而复杂事物无法轻易理解或形容。我们为理解世界的最简单面向做了种种努力,其中就包括归纳法。归纳,既能让世界变得容易理解,又会因为删减某些复杂性,而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世界。可想而知,要客观、准确描述像印度这样拥有多重面貌的文明——几千年来数百万人居住在这一广袤地域,确实很难。既然难题普遍存在,无法回避,那么我们就要提醒自己,我们的归纳概括,也就是我们说出或写出的概括性观点,本质上就是在简化。同样也需要谨记,我们试图描述的事物虽然复杂,很难用文字捕捉其全貌,但它是真实的。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详细说明提到的印度、印度人和文明的含义。我们先从“文明”开始说起。

文明

我们使用“文明”一词至少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它表示某人或某团体或多或少拥有的令人景仰的特质;其次,它表示特定的复杂社会独有的生活方式。因此,如语言学家所说,在第二层意义上,它是“可数名词”,若以复数形式出现,则表示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

19世纪欧洲人喜欢谈论文明等级,把文明视作一个楼梯或一个爬梯,将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社会置于不同级别上,最高等级当然是欧洲社会。如此使用“文明”一词,常让我们感到不安,因为它突出地彰显了欧洲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优越感。所有文明都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保有内在的优越感。文明的第一种含义表示一种文质彬彬、精致优雅、礼貌谦和的特质,它的反面则是粗鲁无礼之类。文明的这一含义有两大优点:一是它揭示了文明内部的价值序列;二是它帮助我们找到了良好观念和举止的传播中心,这些中心多为宗教精英和统治阶级。这也提醒我们,一个社会的内部,文明的传播是不均衡的。

另一方面,我们使用的“文明”一词也近似于人类学家以他者视角谈及的“文化”,也就是说,文明可以表示特定社会中已成型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分析时,并不会对它进行道德评断。虽然不偏不倚的分析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我们仍需留意,文明的上述含义多适用于“文明的冲突”一类的思维方式,后者将不同的文明视为彼此泾渭分明、特质单一且相互排斥的存在。然而,这样理解大错特错,事实上,所有的文明都边界模糊,分布不均,不断地与其他文明混杂融合,互相撷取长处。

一般认为文明具有三种属性。首先,它拥有人类学者口中的一种共同文化,也就是拥有一整套独特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次,它拥有一套复杂的社会体系,划分出各社会阶层,存在特权与非特权阶级。再次,它涉及广泛的地理区域。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哥伦布之前的人类世界仅包含此种意义下有限数量的文明。虽然这种论述是从他者视角来看待文明的,但它多少体现了文明第一种属性里的社会复杂性,由此,观察文明的内在视角与他者视角联系在了一起。

当我们在人类学意义下使用“文明”一词,历史地对其进行考察时,会发现“文明”在时间长河里是不断延伸的,但总存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在此之前,文明不曾出现,而在此之后,文明产生了。从第四冰川期的某时开始,漫漫人类历史第一次发展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大而复杂的、形成固定文化模式的社会制度,这些社会制度逐渐传播开来,不断衍变——它们形成了古代文明。至于它们为何会产生,个中原因我们尚不能够清晰地解释。文明的故事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但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到晚近的产物。人类历史的发展要比文明的诞生悠久得多。第四冰川期开始后,早在第一组人类文明诞生之前的数千年前,人类即发展出了农业,学会了饲养动物,以农业和动物饲养为代表的早先发明,为日后古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运用这条时间线,我们有了历史意义下的“文明”一词,即在人类晚近历史中兴起的拥有前述三种文明属性的某类社会。印度文明是其中之一。如同所有其他文明,印度文明也在某一时间诞生,但难以明确定位这个时间节点。

印度人

继续我们前面所讲,印度文明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印度人则是组成该社会的人民。我们一开始就必须明了,印度人并非单一人种。就标记人种的体征而言,印度人既没有在群体内部保持同质性,跟外来人比起来也没有什么明显差别。有关印度文明的起源,有一个权威却错误的观点,称为“印度文明人种说”,认为浅肤色的开化人种与深肤色的蛮族相互冲突、不断融合,印度文明在此过程中诞生。本书后续会讲到,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考古发现将印度文明起源时间推到了更久远的过去,推翻了上述人种起源说。同时,从印度现存的三大互不关联的语言系属分类可以明确一点,即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此前各自独立的族群共同造就了印度文明;按语言的使用人群分类,它们分别是印度—雅利安语支、达罗毗荼语系与蒙达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包含若干种语言。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使用于恒河上游流域,印地语是印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实际上,二者是同源语,只是书写体、词汇有所不同,分别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使用。印地语字母是天城体,由古印度字母婆罗米文衍生而来;乌尔都语字母则由阿拉伯—波斯字母改造而来,并大量借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外来词。我们如果摊开北印度地图,自西向东阅读,就会发现马拉地语→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邦,信德语→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旁遮普语→旁遮普邦,印地语→恒河谷地,尼泊尔语→尼泊尔,孟加拉语→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与孟加拉国,奥里亚语→奥里萨邦,它们是印度—雅利安语支里更加为人熟知的语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语言名称与地域有着鲜明的联系。斯里兰卡使用的僧伽罗语则是印度—雅利安语支分布在最南端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