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作者: 托马斯·特劳特曼
连载中历史知识社会科学

12.71万 字   |49人 正在读

最新章节:印度文明的未来|更新时间:2024-06-11 14:14:17

作品简介
目录 (62章)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前言

本书是我在密歇根大学开设“印度文明导论”大班课程时,为学生写的印度文明史入门读物。

市面上有许多印度史入门书,都是我尊敬的学者写的,我个人非常喜欢。多年来,我一直从中挑选一些,作为“印度文明导论”课程的阅读书目,但学生们经常抱怨这些书篇幅过长、内容琐碎;刚接触这个主题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名称与术语。我和同事们都认为,历史解释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处理,而学生们的反馈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给的细节太多了,初学者一开始根本消化不了。我由此确信,他们需要的是一本概要介绍印度历史的入门书,篇幅要足够简短,静坐几次即可轻松读完;内容要足够全面,总体涵盖印度五千年的历史。我需要删繁就简,抑制历史学家想要充实细节的冲动,学习技巧,创作更适合初学者的入门读物。学生们让我明白,他们需要的是一本能让他们迅速概览印度历史长河的书,这样,他们既可以在脑海里勾勒印度文明全貌,又能了解基本的相关名谓、专业术语,形成粗略的时间概念。它应该帮助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它应是道开胃菜,而非正餐。当我遍寻该主题入门书而不得后,便开始写作本书,将其用于教学。学生们的正面反馈鼓励了我,我开始觉得这本书对其他人可能也有助益。

学生们既想通过一本入门书整体认识印度文明及其历史,又希望这本书读起来不要磕磕绊绊,而热衷细节的历史学教授们,比如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上述需求,正是这样的代沟催生了这本书。无疑,这本书中和了双方的需求,有些地方并不能令大家满意。我缩短了本书的篇幅,尽可能省略不必要的细节;我的同事们可能会认为它过于精简,学生们则可能觉得仍然过于琐碎。本书的写作初衷虽为入门,但仍尽力不牺牲诠释的复杂性,避免过度简化原有概念。书虽小,写起来却不容易。

本书欲追求简史的精简与通史的完整。为了融合二者,我再一次采取与现行不同的做法。多数通史只给予印度早期历史几章篇幅,着墨较多的是晚近到独立时期的历史。这种写法会让读者误以为印度早期历史仅是印度现代史的背景,印度文明直到民族国家时期才完全形成。这正是我想避免的。我希望给予印度早期历史应有的分量与重视,这并非因为我想为早期历史正名,而是相信深远的过往仍旧存活于今日,它是了解当代也是寻求未来可行之道的宝贵资源。基于此,本书各历史时期所占篇幅与通行作品有别,对于早期历史阶段也投注了几乎同等的注意力,但也并不完全均等:前八章介绍前四千年,后四章则涵盖最后一千年。若单从比例来看,近代史的比重较大,但有些人可能认为近代史篇幅依然不足。我自然同意这一观点,并鼓励他们做延伸阅读,我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主张的。

我自己也是编辑,因此,比起许多作者更能深刻认同优秀编辑的价值。大卫·阿金以卓越编辑的睿智,让文本更加紧凑,各方面得以优化。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布莱恩·惠尔、查尔斯·卡瓦列雷与玛丽安娜·保尔从接收稿件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里,都提供了无价的协助与指导。我深感亏欠,并对三位编辑表示诚挚感谢。苏迪帕·托普达尔是我杰出的研究助理,密歇根大学文学、科学与艺术学院也给予了支持。罗宾斯·比尔林给予全文恳切而极有助益的评论。阿兹法·穆因曾用我的初稿教学并给予建议,特别是贡献了他新近出版的有关莫卧儿王权的开创性研究。卡拉·西诺波利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相关章节提供了许多协助,我对两位深表谢意。阿妮塔·纳哈尔·阿里亚、苏密特·古哈、阿诺尔德·卡明斯基、米蒂·慕克吉、彼得·施米特黑纳、大卫·斯通、雷切尔·斯特曼、西尔维娅·格雷,以及数名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匿名审阅者给了我各种建议——有些相当细致,所有建议都极有创见,具有建设性,最后证实深具助益,本书因而得以精益求精,为此我非常感谢各位。我也感谢安贾莉·帕塔克、帕尔纳·森古普塔、迈蒂莉·昂廷、贾南·慕克吉、阿兹法·穆因、丽贝卡·格拉普温、安舒曼·潘迪,他们担任历史系印度文明史课程的研究生讲师时,在课堂上使用了这本教材,对各章节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反馈。尤其要感谢同学们对本书的贡献,有时是无意识的、不经意的,却非常有益。

精选推荐
大象与国王

大象与国王

托马斯·特劳特曼

连载中· 17.59万

大象庞大而庄严,从王权诞生之日起就是国王无法抗拒的尊贵象征。各个早期文明已存在驯养大象的现象,如埃及、亚述、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以及印度河流域。在这些地方,大象的主要用途是王室祭品和狩猎对象。然而,托马斯·特劳特曼在南亚次大陆发现了特殊的用象制度,这一制度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那就是战象。   以恒河流域为起点,战象的足迹逐渐遍布南亚,同时向西传播至波斯、叙利亚、埃及、迦太基、希腊和罗马,向东传播至中南半岛、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托马斯·特劳特曼追溯了战象的缘起、传播路径和文化遗存,描绘了一幅跨越了3000年的文化图景。   为了维持这个独特的制度,国王必须保护野生大象免受猎人的觊觎,也要保护大象栖息的森林不被砍伐,还要维护与森林民族的关系。因此,国王与大象的关系,实际上是国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间的四角关系——这是一个丰富且复杂的关系网。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文明。

本纪˙天子与天下

本纪˙天子与天下

王弘治

连载中· 6.42万

《本纪·天子与天下》是本系列中的第一册,内容选自《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本纪”是司马迁撰写的古代王朝和当代天子的编年史,记录的主要是一段王朝兴衰的过程,或者是一位天子政治生涯中的功与过。王弘治将“本纪”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帮助青少年捋清从黄帝到西汉的历史脉络,也带领他们发现司马迁隐藏在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杰作之中的伟大抱负。

列传˙秦汉鼎革

列传˙秦汉鼎革

王弘治

连载中· 5.41万

《列传·秦汉鼎革》是本系列中的第四册,内容选自《史记》中楚汉争霸时期的十三篇“列传”。王弘治通过讲读吕不韦、韩信、李斯等历史人物的传记故事,带着青少年一起以微观的视角看历史,细细地整理扭转历史走向的诸多节点,挖掘出隐藏在往事中的无限丰富的细节,并借由这些细节还原出几千年前有血有肉的人类生活。

列传˙大汉风云

列传˙大汉风云

王弘治

连载中· 7.13万

《列传·大汉风云》是本系列中的第五册,内容选自《史记》中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朝的十四篇“列传”。王弘治引导青少年层层剥笋般地细读“七国之乱”“魏其武安侯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感受司马迁赋予《史记》“真实”,将古今之变、天人之际最终融会成了一家之言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中国抗疫简史

中国抗疫简史

张剑光

连载中· 51.50万

疫病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不但造成大量人员的死亡,而会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阴影。在缺医少药的时代,先人们是束手待毙还是树立信心与疫病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王者荣耀之最强法神

王者荣耀之最强法神

中单太乙

已完结· 72.94万

昔日王者坠入深渊,三年之后卷土归来!“姜子牙没用?断兵线抢龙,大闪输出爆炸!”“庄周没用?黏人免控,被动叠加,法强吸血不死!”“太乙没用?大招抓准时机,法坦技能连控,坦克也当脆皮秒!” 王昭君、墨子、露娜…… 大闪、月下无限连、意识超群…… 他技能从不落空! 他中路称神,无人掠其锋芒! 他是手游电竞的巅峰,也是开始。 他名为……死亡起舞。 ……“只是一个最强法神的称号而已,不用那么怕我。” ——杨凌云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

已完结· 5.28万

《易中天中华史第 一 卷:祖先》将和您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发现我们祖先--女娲、夏娃、伏羲、炎黄、尧舜的本来面目。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 审视"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同价值",明白"未来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易中天

已完结· 15.43万

◆畅销百万册,四次再版,二十年经典,2018年全新修订 ◆解答性别角色的疑惑,展现"典型的"中国男女 ◆品读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在会心一笑中抵达真相 ◆从远古的自然状态到现代的自由结合,层层剖析两性关系 ◆身为男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何去何从?本书提供答案的原料

闲话中国人

闲话中国人

易中天

已完结· 19.52万

中国人如此重视年夜饭,它有什么特别含义? 奇装异服究竟是展现个性,还是大逆不道? 都说死要面子活受罪,真的不要面子可以吗? 大家都喜欢人情味,却讨厌人情交易,这是为什么? 怕死、讲吉利的中国人,为何偏偏对棺材“情有独钟”? 性欲强烈且精于此道的人,不是流氓就是娼妓 ? 《闲话中国人》从饮食、穿衣、单位、人情等极其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揭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秘密,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