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在密歇根大学开设“印度文明导论”大班课程时,为学生写的印度文明史入门读物。
市面上有许多印度史入门书,都是我尊敬的学者写的,我个人非常喜欢。多年来,我一直从中挑选一些,作为“印度文明导论”课程的阅读书目,但学生们经常抱怨这些书篇幅过长、内容琐碎;刚接触这个主题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名称与术语。我和同事们都认为,历史解释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处理,而学生们的反馈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给的细节太多了,初学者一开始根本消化不了。我由此确信,他们需要的是一本概要介绍印度历史的入门书,篇幅要足够简短,静坐几次即可轻松读完;内容要足够全面,总体涵盖印度五千年的历史。我需要删繁就简,抑制历史学家想要充实细节的冲动,学习技巧,创作更适合初学者的入门读物。学生们让我明白,他们需要的是一本能让他们迅速概览印度历史长河的书,这样,他们既可以在脑海里勾勒印度文明全貌,又能了解基本的相关名谓、专业术语,形成粗略的时间概念。它应该帮助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它应是道开胃菜,而非正餐。当我遍寻该主题入门书而不得后,便开始写作本书,将其用于教学。学生们的正面反馈鼓励了我,我开始觉得这本书对其他人可能也有助益。
学生们既想通过一本入门书整体认识印度文明及其历史,又希望这本书读起来不要磕磕绊绊,而热衷细节的历史学教授们,比如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上述需求,正是这样的代沟催生了这本书。无疑,这本书中和了双方的需求,有些地方并不能令大家满意。我缩短了本书的篇幅,尽可能省略不必要的细节;我的同事们可能会认为它过于精简,学生们则可能觉得仍然过于琐碎。本书的写作初衷虽为入门,但仍尽力不牺牲诠释的复杂性,避免过度简化原有概念。书虽小,写起来却不容易。
本书欲追求简史的精简与通史的完整。为了融合二者,我再一次采取与现行不同的做法。多数通史只给予印度早期历史几章篇幅,着墨较多的是晚近到独立时期的历史。这种写法会让读者误以为印度早期历史仅是印度现代史的背景,印度文明直到民族国家时期才完全形成。这正是我想避免的。我希望给予印度早期历史应有的分量与重视,这并非因为我想为早期历史正名,而是相信深远的过往仍旧存活于今日,它是了解当代也是寻求未来可行之道的宝贵资源。基于此,本书各历史时期所占篇幅与通行作品有别,对于早期历史阶段也投注了几乎同等的注意力,但也并不完全均等:前八章介绍前四千年,后四章则涵盖最后一千年。若单从比例来看,近代史的比重较大,但有些人可能认为近代史篇幅依然不足。我自然同意这一观点,并鼓励他们做延伸阅读,我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主张的。
我自己也是编辑,因此,比起许多作者更能深刻认同优秀编辑的价值。大卫·阿金以卓越编辑的睿智,让文本更加紧凑,各方面得以优化。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布莱恩·惠尔、查尔斯·卡瓦列雷与玛丽安娜·保尔从接收稿件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里,都提供了无价的协助与指导。我深感亏欠,并对三位编辑表示诚挚感谢。苏迪帕·托普达尔是我杰出的研究助理,密歇根大学文学、科学与艺术学院也给予了支持。罗宾斯·比尔林给予全文恳切而极有助益的评论。阿兹法·穆因曾用我的初稿教学并给予建议,特别是贡献了他新近出版的有关莫卧儿王权的开创性研究。卡拉·西诺波利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相关章节提供了许多协助,我对两位深表谢意。阿妮塔·纳哈尔·阿里亚、苏密特·古哈、阿诺尔德·卡明斯基、米蒂·慕克吉、彼得·施米特黑纳、大卫·斯通、雷切尔·斯特曼、西尔维娅·格雷,以及数名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匿名审阅者给了我各种建议——有些相当细致,所有建议都极有创见,具有建设性,最后证实深具助益,本书因而得以精益求精,为此我非常感谢各位。我也感谢安贾莉·帕塔克、帕尔纳·森古普塔、迈蒂莉·昂廷、贾南·慕克吉、阿兹法·穆因、丽贝卡·格拉普温、安舒曼·潘迪,他们担任历史系印度文明史课程的研究生讲师时,在课堂上使用了这本教材,对各章节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反馈。尤其要感谢同学们对本书的贡献,有时是无意识的、不经意的,却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