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权力应该交给谁:哲人王、圣人王与乌托邦(2)

权力应该交给谁:哲人王、圣人王与乌托邦(2)

书名:哲学进化论 : 一场关于世界、意识、道德的无止境追问作者名:李浩然本章字数:2123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39

“圣”这个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字形和“圣”字的繁体接近,只是没有下面的“王”字,只有一个“耳”和一个“口”。从这个金文的字形来看,“圣”在一开始就表示“听言”。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认为,“圣”与“听”在古文字上是相通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圣”字解释为“通”,意思是“通过听闻而达到通彻的了解”。另外,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中把“圣”字解释为“闻声知情”,仍然是说圣人具有感而遂通的能力。

“圣”这个字的原始含义说明,儒家政治哲学推崇的圣人,在最初意义上就包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沟通。圣人的智慧在于他能广泛且有效地听取众人的需求或意见,而不在于辨析某种真理,这构成了儒家对于掌握权力的统治者的重要想象。这种想象使儒家的政治思考从一开始就指向被统治者的实际需求,因为人们所表达的声音向来都关涉自身的生存利益,所以圣人的第一要务在于能够妥善地安置和照顾百姓的生活。

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就谈到了这一点:“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他认为,古时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圣人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人们如何通过生产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在接下来的论述中,韩愈详细说明了圣人如何教人们驱赶毒蛇野兽、制作食物衣服、建造房屋、制作工具、设立商业医疗体系。这说明在儒家的理想中,统治者是一个教导者的形象,虽然在位阶及身份上高于被统治者,但他存在的意义却在于为被统治者服务。于是,权力就不再是高悬在众人之上的强力,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统治者的这种形象当然来自原始儒家的塑造。孟子曾经讲过“恒心”与“恒产”的关系。所谓“恒心”,是指安顿的心灵状态;所谓“恒产”,是指稳定的生活保障。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恒产,是不可能有恒心的。统治者如果不给予人们足够的生活保障,一定会引发社会的混乱,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法律或武力手段惩治作乱的百姓,就等同于陷害。

在说明了恒产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之后,孟子向统治者给出了十分具体的“制民之产”的方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建议,统治者要给每户人家五亩的住宅,周围种上桑树,这样五十岁以上的人就有衣服穿了。统治者的政令不能妨害农时,这样大家就能有时间畜养家禽和牲畜,七十岁以上的人就有肉吃了。还有,统治者必须保证百姓有足够的精力照顾百亩农田,这样一个八口之家才不会挨饿。最后,统治者还要置办学校,教大家伦常道德,这样老年人就不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了。

孟子讲的这些措施,基本上都以保障百姓的生活为指向。在他的政治设想中,君王是要完全舍弃个人利益而为民众谋福利的角色,一旦君王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人们就有权反抗他的统治。这种对统治者的苛刻要求使得孟子向来不大被中国的皇帝所推崇。直到宋代,《孟子》这本书才被列入官方认可的经典中,认可的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士人想利用《孟子》中“辟异端”思想攻击非正统的观点,而不是统治者良心发现。事实上直到明代,朱元璋看了《孟子》后,仍然因为其中对统治者有诸多要求而感到不满,他命令当时的大臣把《孟子》中可能动摇统治者权威的章节都删掉了,刊行了一个只用来科举考试和教育人民的《孟子节文》。

相比于孟子,孔子的思想虽然温润平和许多,但也包含着对君王服务百姓的希望。学生子张曾向孔子请教,从政有什么秘诀,孔子作答的第一点就是“惠而不费”,即为政要给人们恩惠,而且这种给予还不会变成损害自己的耗费。这需要统治者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也就是说让百姓在那些本来就对他们有益的事情中得到应有的利益。另一个学生子贡也曾向孔子提问说:如果有人能够广泛地给人们好处、救济民众,那么这个人算得上是仁人吗?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这样的人已经到达了圣人的境界。这说明在孔子的心中,保障人们的生活是一项相当崇高的任务,它是圣人王应该做的事情,普通的仁人君子虽然也能为他人做好事,但只有达到圣人境界的统治者才能够做到博施于民。

达到圣人境界的统治者所实行的政治,儒家称之为“仁政”。在上一章对儒家道德哲学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仁”这个字指代的是一种对他人敏感且充沛的关心。“仁政”则是把这种个人的道德品质置入政治中,指代统治者由于关怀、爱惜被统治者而实施的政治方略。

在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统治者来说,实行仁政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仁义与利益的关系。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梁惠王是魏国的第三代国君,即位后九年,他把国都迁至大梁,魏国也被称为梁国。梁惠王见到孟子的时候,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孟子的到来对梁国有什么益处。孟子却反问: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想的都是怎么才能让自己获得利益,社会就会因为人人追逐私利而变得危险动荡。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讲仁义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