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法则
陆禹萌
已完结· 7.97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10堂持续怀疑与追问的通俗哲学课 本书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用十章的篇幅,渐次展现哲学思考的独特之处。从“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每当我们审查让思考得以成立的前提,哲学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与领域,于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这些内容在本书中依次展开。持续追问的对象不仅仅是这个世界,也是自我和道德,哲学思考也是试图为人生找到更好的回答。 ★一本兼顾中西、比较中西的哲学普及读物 在哲学普及作品中,中国哲学以及东方哲学的缺席是一种常态,也常常令读者和哲学普及工作者感到失落。写作本书的原始动力正来源于这种失落。本书尝试在现有的哲学框架内同时讨论东方与西方的思想。这是一本有中国哲学在场的、兼顾中西、比较中西的哲学普及读物。 ★一幅再现哲学思考路径的思想地图
“什么是哲学?”
在各种聚会上,当亲人朋友或者第一次交谈的陌生人得知我以哲学为业之后,他们往往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把这种好奇心坚持到底,说不定也会成为优秀的哲学家——但显然,这只是在社交场合上一种与人热络的方式。大部分如此提问的人并不真正关心哲学。
但是,出于对提问者的尊重,我仍需在极短暂的时间内给出一个认真且不乏味的回答。而必须承认的是,一个学者的认真往往很难与众人的乐趣相投。
当我站在专业的角度,稍微尝试指出对哲学进行定义的危险时,提问者的脸上便会隐约显现出失望的表情。不过这种失望倒并非由于一次求知的失败,而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冷场,导致对话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现在你也许和那些提问的人一样,有着相同的困惑:为什么我不能像黑格尔写《小逻辑》时那样,直接回答哲学就是“关于事物的思考的研究”呢?即使我不具有黑格尔那般的总结能力,起码也可以像西塞罗一样,充满感情地说:“哦,哲学!生活的向导,美德的发掘者,恶行的驱逐者!”为什么我要绕开这些似乎可行的回答,而去纠缠问题本身呢?
这是因为,我认为面对不了解哲学的人,定义哲学使之了解,不如展现哲学使之了解;而我想展现的内容正是:哲学不能被定义。
为了清楚地表达这一内容,我们不妨再把上述提问场景具象化且理想化一些:某次我与朋友甲聚会,朋友甲另外带上了自己的朋友乙,向他介绍我任教于某某大学哲学系。在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三人决定去附近新开的徽菜馆吃饭。酒过三巡,我们觉得有几道菜肴确实味道不错,相互之间的话题也多了起来。
当谈话的内容开始和我有关时,乙先和我碰了一下杯,然后问道:“究竟什么是哲学?”
之所以还原这样一个具象的场景,是为了说明,当我们回答一个问题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提问对象的那个问句,还要考虑问题得以产生的前在逻辑以及问题出现的语境。这样一来,对一个问题的思索便转化为对含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体的思索。
把这三个方面套用到乙对我的提问中,就可以得到下面这些信息:
第一,从前在逻辑来看,当提问者对哲学的定义做出提问时,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知道提问的对象“哲学”。这里所说的“知道”,下限可以是只听说过哲学的名称而对它的内涵一无所知,上限可以是了解哲学的绝大部分内容而只对它的某些细节不清楚。并且 ——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 既然提问者希望听到哲学的定义,那么在他的逻辑中,哲学必然是可被定义的。
第二,从问句本身来看,“ 是” 作为系词,说明这是一个关于定义的提问。问题包含的核心概念是“哲学”,且问题的真正主词也是“哲学”;而提问的内容,也就是对哲学的定义,应作为“哲学” 的谓词出现。
第三,从外在语境来看,提问者是我朋友的朋友,说明此人的兴趣爱好 、 性格习惯以及认知水平与我相似的可能性很大。提问是在愉悦的会餐场景中,这种“愉悦” 客观上由酒肴引起,主观上需要我们通过交互活动来保持。至于提问者预期的回答,很可能是想通过当面向哲学工作者提问来获得一种权威而独家的观点。
于是,综合以上信息,我需要给出一个有专业见解和独到立场的、不破坏对话氛围的、与乙对哲学已知内容不重复的、关于哲学定义的回答。这个回答,并不一定是对哲学定义的直接回答。事实上,对于大部分本身有问题的问题来说,直接回答都是不必要的。所以在思考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前,需要审慎地检查这个问题是否能够成立。拿乙问的这个问题来说,它的前提“哲学可被定义”并非绝对正确的判断,而这个使得问题不能完美成立的判断既是乙不知道的内容,又是我通过专业知识得出的独到结论。所以,我决定把它作为对乙的回应。于是我呷下一口酒,回答道:
“ 哲学是否能被定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哲学。”
至于这个回应是否能维持愉快的谈话,我必须坦白,在这个假定场景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即使我做出了相当的努力,结局也不一定会如愿以偿。不过一个问题体中会包含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也会有对应的要求,在一些情况下,要求与要求之间会有矛盾,当无法兼顾这些要求时,我们的回应就必须针对问题中的关键要求,而舍弃其他要求。对于乙的提问,我认为答案的专业性比答案的宜人性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际场景中,我对于“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听上去不那么宜人。但“宜人”终究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如果实际向我发问的人能够像乙一样,对知识本身更感兴趣的话,那么知性和感性同时得到满足也就不是什么难事,我也会因此再详细讲讲为何给哲学定义是不妥当的。
现在,我恳请作为读者的你假装是乙,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陆禹萌
已完结· 7.97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兰华
已完结· 1867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王威
已完结· 4513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刘军
已完结· 2380字
成功的销售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高情商。一个销售员的销售业绩,往往与他的情商成正比。本书从十个方面详细讲述了有效运用情商,提高销售业绩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际销售案例和销售心理学理论指导,以及实战点拨和情商拓展训练,帮助读者全方位、快速提高情商。故事性、多版块、碎片化的内容设置,有效降低读者阅读疲劳,提高阅读兴趣,不论是奔波在路上的销售小白,还是带领团队奋勇向前的销售经理,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销售软技巧。
王介威
已完结· 8.95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美)约翰·华生著.倪彩
已完结· 11.82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武莉
已完结· 7.36万字
行为心理学入门(完全图解版)是以作者多来年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数据为素材,对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应用进行了形象、深入、全面的论述和解读。本书与日本心理学图解书形式相同,浅显易读,有趣又益。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已完结· 9.57万字
《自卑与(全译插图典藏版)》是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著作,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很好著作。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全书立足个人心理学的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克服自卑、不断超自己,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与性。本书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邱开杰
已完结· 8.24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