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归信仰,知识的归知识:康德的认识论(3)
书名:哲学进化论 : 一场关于世界、意识、道德的无止境追问作者名:李浩然本章字数:2680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24
实际上,如果你们还记得“休谟之叉”对知识的划分,就会得出结论:所有分析命题都是先天的知识。比如,“红苹果是红色的”这个分析命题,就具有可以脱离经验的普遍必然性——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红苹果都必然是红色的。不过康德认为,在休谟的这种知识划分下,分析的命题并不会带来更多的知识——红苹果当然是红色的,它不仅是红色的,还是苹果,但这根本不算是什么知识。与之相反,综合的命题,比如“猎豹跑得比狼狗快”,却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又不是必然的,比如有一头猎豹由于天生供血不足而无法快跑,它就没有办法在速度上比过狼狗。于是,康德便设想能否有一些内容,它既能增加我们的知识,而且还是必然的呢?出于这个设想,康德创造了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认为,分析命题虽然都属于先天的知识,但并非所有的先天知识都是分析命题,一些综合判断也可以是先天的知识。康德在这里表达了与休谟不同的对“综合的”理解,他认为“综合”并不一定要对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任何在头脑中进行的构造都属于“综合的”活动。举例来说,五加七等于十二,它是普遍必然的先天知识,但它不是分析命题,从“五加七”中分析不出“十二”,但是通过头脑的构造,人们可以把两者等同起来,所以它既是先天的知识,又是经过构造的综合判断。康德认为,不仅数学、科学属于先天综合判断,哲学也如此。他在认识论中所提出的先验内容,几乎都是先天综合判断,比如“人有时空感”“知性通过范畴去理解感性材料”等。换句话说,康德构建先验哲学的过程,就是他说明先天综合判断体现在认识论中如何可能的过程。
康德关于认识的探究,可以说是近代认识论的高峰,之后的哲学家只要试图在认识论中有所建树,都要或多或少地对他的理论进行回应。在领略过这座高峰上的景色后,我们基本上可以对西方的认识论做出一个总结性的回顾。
认识问题走进哲学的领域,是因为我们对本原的探索在理论上要求我们首先回答这种探索是如何发生的。换句话说,如果不先弄清人对万物的认识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对物的判断就无从谈起。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最早用“灵魂”谈到了人的认识,后来柏拉图借由这一概念提出了“回忆说”,认为一切知识都潜在地保存在灵魂中。而伊壁鸠鲁则提出了“储觉说”,认为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的层层积累。读过本章的你肯定会发现,近代唯理派与经验派关于认识论的分歧,实际上在古希腊时代就以某种方式存在了。尽管这期间亚里士多德的认识理论有综合两种理论的倾向——既承认感觉拥有获取关于事物信息的能力,又承认灵魂之中拥有天赋的理性可以认识到与事物有关的真理——他的理论仍然没能够彻底整合“知识来源于天赋要素”和“知识来源于经验要素”这两种观点。
这两种观点表面上是在讨论知识的来源,但在回答的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实际上又牵引出了其他问题。比如,一些哲学家之所以提出了天赋的要素,是因为他们在解决知识来源问题的同时,也希望说明知识的确定性——毕竟说起来,灵魂或上帝赋予我们心中的知识应该不会错。而另外一些哲学家之所以看重经验的要素,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知识来源的问题亦涉及具体的知识生成过程,如果不从我们的感官入手,认识过程就没法被一步步清晰地描述出来。基于这样的不同侧重点,认识论在近代分成了重视天赋观念的唯理派与重视经验能力的经验派。
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这些唯理派的哲学家认为,我们的头脑中天生就具有一些观念,它们不仅是知识的来源,也为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保障。在天赋观念中,“实体”是最重要的一个。唯理派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我们头脑中预先拥有这个观念,人就无法认识万物的存在,认识就不可能发生。在唯理派那里,“实体”概念与上帝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所有天赋理念到最后都要依托于上帝。唯理派的这些观点遭到了经验派哲学家的反对,洛克、贝克莱、休谟这些人认为,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认识去断定,在认识之外还有什么东西独立存在。人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关于外物的任何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既然我们能从感性中获得外物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去设定什么天赋观念。重视过程的经验派为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描述,他们认为在感官最初获得印象的时候,知识尚未形成,只有当印象转变为观念、观念结合成复杂观念的时候,知识才会出现。不过,与唯理派相同的是,经验派为了保证在经验中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普遍且准确的,也不得不在经验之外借助一些作为前提的假设。比如,需要实体的存在以便提供感觉内容,需要上帝的存在以便保证感觉本身的有效,但这些前提似乎都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经验论的初衷。
近代唯理派和经验派关于认识的争论的结局是,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完全驳倒对方——唯理派需要承认经验对形成新知识的作用,经验派也需要承认天赋要素对知识确定性的保证。这就为康德对两者的综合提供了基础。康德敏锐地看到了,唯理派对天赋观念的独断论成分以及经验派对经验唯一性的强调所导致的怀疑论成分,他的解决办法是为人的认识设定先验要素——与天赋观念相比,先验要素虽然也是天赋的,但却不是现成的什么观念,而只是一种能力,知识的形成仍需要经验材料的补充;与经验认识相比,先验要素又是普遍必然的,它规定着我们只能以一种形式认识世界,这就为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保证。在康德看来,作为先验要素的时空感、范畴和理念,它们虽然是先天地而存在于人的认识结构中,但它们同时也是被构造出来的,且可以也必须经由经验验证。这就使康德的认识论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先天性,又融合了近代科学的经验性。
小结
从本章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创造一种认识论学说的关键在于能否描述出一种相对精细的认识过程,以及能否指出知识的来源及确定性的保证。与本原论或本体论不同的是,认识论必然关联着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研究,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与认识有关的问题绝不应该仅仅属于哲学。就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的那样,也许用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扫描大脑的活动,远比认为是上帝把什么观念置于我们心中,更有利于人类探索自身的心智工作机制。
生活在今天的你我都应该承认,对于类似“人如何产生认识的?”的问题,仅靠哲学是无法回答的。不过直到1975年,美国学者才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等学科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专门研究人的认识的学科:认知科学。其中,又产生出控制论、神经语言学、神经心理学、心理哲学、语言哲学、认知人类学等诸多子学科。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即便有了这些学科的帮助,我们仍然还不能彻底了解,当一个孩子学会“1+1=2”时,头脑中的神经究竟在怎样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去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探索,而哲学上的认识论也会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