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与属性:天人感应下的阴阳(1)
书名:哲学进化论 : 一场关于世界、意识、道德的无止境追问作者名:李浩然本章字数:2060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17
在甲骨文中,“气”的字形与“三”十分相似,表示在天地之间存在着流动的气流。在上述对“六气”的说明中,我们知道“气”最开始的含义与天象相关。引发不同天气的流动气流,既包含流变性,又具备物质性,这也是后续“气”含义变化的两个方向。老子的“气”就是由前者而引申出来的,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合的阴阳力量。除了“阴阳之气”外,老子还有两次谈到气,“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心使气曰强”。在这里,气被具体化为可被心念操纵的力量,也就是念力。在《星球大战》中,原力也是靠心来收放操纵的。正因如此,一个原力强大的人甚至可以通过操控对方的原力来控制对方的心念。
这种被心操纵的力量是先秦思想家提到“气”时的普遍用法。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解释这个“气”时,孟子提到了“配义与道”和“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显然,物质性的气不涉及正当性的问题,而“行为使内心不安,则气散”的解读是在说明信念对气的影响。庄子曾假借孔子之口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的“气”仍是“力量”的含义。
徐复观把这句的“气”解释为“心的某种状态的比拟之词”,且不说在先秦从未有这种用例,光是“不听从心而听从心的状态”的解释也让人疑惑。学者对此多有曲解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力”的角度去看“气”。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听从内心,要听从自然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不要主动地用心去控制人本有的力量,让后者自然发挥才是高级的修养境界。庄子劝诫的内容虽然是放弃心对气的控制,但反过来也说明“气”在当时的确普遍被认为是心控制的对象。所以说,气在先秦时代的最主要含义就是“流变的力量”,当这种力量在性质上被做最抽象的归纳时,它就成为对立的阴阳之气。当这种力量被赋予到人身上时,它就成为心灵控制的念力。
然而,除了这种相对抽象的含义外,在先秦,“气”也由于其原始字义中物质性的方面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含义:精气。“精”有“细小”的含义,所谓精气,就是指含有极其细小的物质性基质的气。对于精气的论述,主要出现在《管子》中:“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在这句话中,我们明显能看到上述以水为本原的思想痕迹。
不过,它同时也表明人的形成,除了水还需要“精气”。这是因为,人与石头、树木不一样,人有感觉与思虑,所以在水凝结为人的肉身之后,还要依靠精气的赋予,才能具有人内在的精神,这便是稷下道家所讲的“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这种对精气的理解也保留在我们的现代用语中,比如要说一个人无精打采时,我们会用“没有精气神”来形容。在《管子》中,精气作为人九窍之感性和五虑之知性的形成原因,由于涉及人的构成而带有了物质性,并有把人的精神活动物质化的倾向。按照这种理解,每个人只有在禀受了精气之后,才能进行心智活动。
如果精气只是与人的心智有关的要素,那么它的物质属性还不是很明显。在《管子》中,我们还能找到精气与自然现象有关系的论述:
天地精气有五。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第一条引文是说精气分为五种。第二条引文揭示了答案,表明这五种精气和五行相关。五行之外,不同的精气还与不同的方向、天体、季节、拟人属性一一对应,构成了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体系。举例来说,对应南方的天体是太阳,对应南方与太阳的季节是夏天,夏天生出的精气是阳气,阳气又生出了火与水蒸气,阳气的属性像人一样善施舍、喜欢愉悦。在第三条引文中,季节的差异被归纳为阴阳二气运动状态的不同。这些引文虽然很可能来自不同的作者,但作为一个学派,我们还是能看到稷下学宫试图用“气”来连接阴阳与五行,从而建立一个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概念体系。从《管子》开始,原本各自独立的“阴阳”与“五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而用精气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做法,也使得西周早期“阴阳”概念中所蕴含的与天象相关的物质性,在战国时代有了延续与发展。
如果说《管子》表述的精气与阴阳之气的等同不够直接的话,那么到了两汉,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则有了直接性的表述。比如,《黄帝内经·素问》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在讲:如果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就会运行良好;反之,如果阴阳分离断绝,精气也会衰亡。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阴阳二气已经和精气形成了紧密的关系,这个关系也被汉代其他思想家所接受,于是出现了“阴阳材物之精”、“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等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未对阴阳之气和精气谁构成了谁有不同的阐释,但一致的是,它们都把阴阳之气看成与精气同质的物质之气,这便是阴阳在汉代被彻底物质化的原因。由于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它的存在便早于具体的事物。在这个角度上,它也被称为“元气”,比如:东汉王充在《论衡·言毒》中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班固等人写的《白虎通义·天地》中也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