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哲学作为理解方式: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回应

哲学作为理解方式: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回应

书名:哲学进化论 : 一场关于世界、意识、道德的无止境追问作者名:李浩然本章字数:2232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07

作为五个阶段中的最后一个,“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提出更像是对前四个阶段在学理上的一种总结性质疑。实际在西方哲学思想传入的最初阶段,“合法性”的问题就已然存在了,因为传教士用中国的“理学”“性学”翻译哲学,本质上和后来的中国学者用“哲学”来指称中国思想是一样的,都认为在中国传统中可以找到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内容,不过这也正是反对“中国哲学”提法的人所不同意的,他们认为中国的古代思想中从来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如果你还没有因为本章如此琐碎的历史叙述而厌烦到彻底丧失对这个问题的兴趣,那么我愿意在最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哲学合法性”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这里的“法”非常模糊地表达了对于学术准则的盼望,但在实际的人文学术领域中,很难确定理论上的准则,因为理论本身就是有待阐释的。如果某个理论必然或必须如此理解,那么这个理论就不是可以研究的对象了。对于中国哲学来说,也没有这样的准则,所以在讨论合法性的时候,学者们常常把其转化为“能不能用‘哲学’去指称中国古代思想”这样的问题,进而引发了对于“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思想是不是哲学”等问题的讨论。

但我想指出的是,当我们问到“有没有”或“是不是”的时候,我们提问的对象是一个事实,然而对于思想来说,它的理论内容是敞开式的,而不是一个已然发生的事件。如果仅从事实的角度看,在传教士传入西方哲学之前,中国当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如此,如果把时间推得足够早,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没有宋明理学、魏晋玄学等,但这并不妨碍后来的思想家用玄学或理学的方式解读中国思想。所以,“中国有没有哲学”和“能不能用哲学的方式理解中国思想”,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含义,我们不能因为传统中没有西方哲学就拒绝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理解传统,这就好像不能因为墨西哥过去没有中国的烹饪方法,我们就断定不能用中国的烹饪方式去料理墨西哥的食材一样。

也就是说,在如今仍持续着的“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争论中,如果只看提问的表面含义,就会陷入用事实来回答、理解恰当性的错误。所以,今天有关合法性争论的关键并非“是不是”“有没有”,而仍是百年前梁启超那批人所面临的“能不能”的问题——“能不能用‘哲学’去指称中国古代思想”。这个问题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担心,即用西方哲学的视角无法精准地、全面地表达中国思想本有的意思,就好像用中国的烹饪无法做出墨西哥食材本有的味道一样。

不过在我看来,即便我们假设某个思想有本来的含义,这个本义也不应该限制对其进行的引申性的理解和阐发——谁规定我们不能把墨西哥卷饼放在麻辣香锅中呢?而对这种担心有一个更加必要的回应,即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同意用“哲学”去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并不意味着主张中国古代思想只能用“哲学”去理解。“中国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建立的一个理解传统的学科,但这不妨碍我们从文学、艺术,甚至科学的角度对传统做出其他的理解。

事实上,反对“中国哲学”这种提法的学者如果能建立一种“哲学”之外的理解传统的全新方式,或者总结出一套理解传统的“本有”方式,那才是对“哲学”最有力的反击。在这个反击出现之前,我们只能承认,“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传统的一种特有的解读,虽然它并不意味着传统真的如此,只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思维如此。

在这个澄清中,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对某个原始文本进行解读后,这个解读本身又变成有待解读的文本材料,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换句话说,过去的一切思想都可以被看成是文本材料,根据不同的方法,我们会在这些材料中挖掘出不同的内容。《周易》是占卜的结果记录,《论语》是孔子弟子的私人笔记,我们很难从创作者的初始意图去理解一个文本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我们用“哲学”还是“哲学”之外的方式来分析这些材料,其结果都不会是材料的原始含义。

在这个结构中,箭头代表归属性关系,直线代表并列的排列组合关系。以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周易》为例,作为卜筮之书的它被义理化之后可以形成天人相应的道理,被信仰化之后可以形成天命崇拜,被技艺化之后可以形成命理风水之学。这些内容既可以变为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变为民间大街小巷的谈资和迷信。以当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看,所谓“中国哲学”,绝大部分都可以看作用学术中的哲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材料被义理化之后形成的观念的研究。之所以说是绝大部分,是因为已经有学者意识到,原始材料中涉及信仰与技艺的部分,也未尝不可以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也是目前学界的前沿问题:对中国哲学研究边界的探索。

所以借此路径结构,我们可以对萦绕百年的“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答:“中国哲学”只是中国古代原始材料的众多探索路径中的一种,它的目的不是向古人求真,也不是向洋人求同,而是为了挖掘对今人具有启示性的理论价值。

小结

由上面的结论再回到本章开头时谈到的愿望——从哲学的中文译名中发现哲学的某种特殊内容——我们就会明白汉字词语“哲学”的含义虽然没有给出比“爱智慧”更多的内容,但“哲学”这个名字在东亚尤其是在中国的确立过程,表明了哲学不仅可以作为内容存在,还可以作为形式存在。这里的“形式”特指思想材料的研究方法,对于使用中文的人来说,更容易理解哲学可以成为思考方式的这种性质。这也算是到目前为止,除了知道哲学的本义最初是热爱偏向灵魂真理的那种智慧,我们得到的第二条关于哲学的线索。经过本章的讨论之后,当下文再出现“中国哲学”时,你一定会报以心领神会的微笑,我也终于可以放心地在一个早就应该如此的范围上谈论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