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五十七 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1)

五十七 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1)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2234更新时间:2024-06-11 11:09:14

第二个需要补充说明的皇帝是明宣宗。

《明史》里面把明仁宗、明宣宗和明孝宗并列为明朝三大圣君。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明史》把他抬得很高主要是他为朱棣“靖难之役”后冤杀的大臣平反了,说他们忠于建文帝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事情很得文官集团的欢心。不过除此之外,明仁宗没有时间来证明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治国才能。明宣宗则执政10年之久,需要细说。

明宣宗和明孝宗的风格非常相似,就是勤政、节俭、任用贤臣、对外主张和平主义、不怎么重用太监等。基本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浓浓的儒家风格。

明宣宗处在明朝的前期,继承的是朱棣开拓出来的强盛江山,而且只当了10年皇帝就去世了,内政方面的问题比明孝宗时代要少得多,也没有叶淇变法、治理黄河这些事儿。还有就是,明宣宗毕竟是朱棣亲手教出来的,跟着朱棣多次远征大漠,所以打仗方面水平要高一点。登基3年以后,明宣宗御驾亲征,出喜峰口,在会州打败蒙古骑兵,也算是威风了一把。又派遣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享受到了“永乐盛世”的余晖。

但“仁慈君主”的通病在明宣宗身上也同样存在,主要就是被文官们团结起来忽悠。明宣宗时期著名的“三杨内阁”,在忽悠皇帝方面也不含糊。

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杨荣。这个人比较懂军事,深受朱棣的信任。在“三杨内阁”里面,杨荣算是军事问题的专家,边防的事情皇帝一般都问他。但他也很能受贿,跟边将之间有很多说不清楚的经济往来。阁臣勾结边将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些事情渐渐被明宣宗察觉,他就单独召见首辅杨士奇,说:“我听说杨荣经常收受边将的礼物,其中就包括军马,而且数量还不小。这个事情你知道吗?”

杨士奇就装糊涂,说:“不知道。我觉得不大可能,我看杨荣家没养多少马呀?”

明宣宗说:“你不知道,他收了马之后很快就拿到市场上去卖了。这些事情我都调查清楚了。还有就是杨荣老是跟我说,要求起用一些被贬谪的边将。这些将领都是太宗处罚的,我也查问过,罪名确实。根据旧制,这些人是不能起复的。我觉得这跟他收了边将的钱有关系。这种人我看不能放在身边当内阁辅臣。”

杨士奇说:“杨荣是老臣,跟随太宗多年,对边防的情况很熟悉,跟边将关系好也是正常的。边将能干与否、边防强弱如何,他知道得最清楚。我跟杨溥都不如他。现在用人之际,虽然有这些问题,我看对他的错误还是要包容。”

史书上说,明宣宗听了杨士奇这番话,也就作罢了。明宣宗还觉得杨士奇宽宏大量,不排挤同僚,对他更加信任了。真搞不懂这个皇帝是什么逻辑。

杨荣得知此事以后,非常感激杨士奇,从此二人关系更加密切。杨荣贪污受贿当然毫不收手。所以后来杨荣的孙子杨泰、曾孙杨晔父子二人也是有样学样,行贿受贿,在老家横行霸道,打死人命,最后被汪直收拾。

杨士奇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杨溥是个老实人,不主动拿主意,什么事情都服从领导安排。而杨荣之前对杨士奇不太服气,因为杨士奇不是进士出身,是朱棣编《永乐大典》的时候招进翰林院的普通文人,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得到重用,把干了6年首辅的杨荣给挤到次辅的位置上去了,所以二人关系一直不好。现在杨荣也欠了杨士奇的大人情,内阁就在杨士奇的领导下变得更加团结了。

杨士奇的儿子在老家也是横行霸道,为了争夺田地的事情,累计打死了数十条人命。在当地民愤极大,地方上无人敢管。内阁也一直捂着不让明宣宗知道实情。直到明宣宗死后,朱祁镇继位,太监王振才下令追究杨荣的贪污和杨士奇儿子的人命案。杨士奇的儿子被捕,但看在杨士奇的面子上,没有立即判刑,只是关着。等到杨士奇因病去世以后,才将其处决。

杨士奇在内阁任职长达40余年,其中担任首辅21年。内阁在他的领导下,养成了一个很恶劣的先例:非翰林不能入阁。因为杨士奇和杨荣都是从翰林院提拔起来的,所以就喜欢提拔自己在翰林院的门生弟子。慢慢地,内阁就形成了这么一套规矩:内阁主要成员都在翰林院兼职,内阁首辅一般会担任翰林院的一把手,然后就会从翰林中挑选优秀的人来当自己的“学生”,形成师生关系。这就建立起了比较稳固的利益同盟。然后首辅就会任用自己的学生做官、入阁。这样,辅臣退下来之后,他们的学生还在,就可以继续照顾他的利益,保持他的影响。这就有了“非翰林不能入阁”的传统。

这个传统极大地加强了科举精英的利益集团化,用师生之间的裙带关系来取代任人唯贤和政绩考核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封闭了地方上实干派官员的晋升之路。一个人考中进士之后,最重要的不是到地方上历练,而是赶紧到翰林院混日子,等着被首辅大人或者其他阁臣相中,当他们的“学生”,然后就可以平步青云,等着入阁拜相了。

为什么中央领导喜欢提拔翰林而不喜欢提拔基层实干派官员呢?因为翰林没有政治资本,是否被重用全凭领导的“眼光”,受到提拔任用就必须向领导个人效忠,报效“知遇之恩”;实干派在地方上有资历、有政治资本,出了成绩晋升是应该的,提拔上来后未必买领导的账。所以用翰林更有利于扶植私人势力。

杨士奇和杨荣还干了两件“大事”,跟后来的刘大夏“交相辉映”:第一就是安南不断出现暴动,军队虽然不断地镇压,但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效。他们就劝明宣宗主动从安南撤兵,放弃了今天越南北部的领土。第二就是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理由都是这两件事劳民伤财。

这样,在明代最有名的“三杨内阁”主持下,内阁大臣带头贪污;带头纵容子女违法犯罪;带头拉帮结派,提拔亲信,又互相袒护;共同劝诫皇帝要宽厚仁慈、不要随便处罚犯了错误的官员或将领。他们这样做,当然被官僚集团交口称赞,视其为大贤臣。但是,整个国家的官僚体系,腐化堕落的速度大大加快了。